想要脾肾同治,记住这几个方剂配伍规律就够了
2017/9/21 悦读中医

    

    愿关注我们的人都能找到

     属于自己的皮球

     小编导读

     对中医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肾与脾是相互资助、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生理上,脾与肾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先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方面。肾中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而脾转输水谷精微则必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也正因为如此,在临床上,经常遇到需要脾肾同治的情况。那么,脾肾同治究竟如何进行呢?有什么方剂配伍规律呢?一起来看今天的文章吧!

     中医上有“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之说法。水液代谢方面,其本在肾,其制在脾,脾主运化水湿,须有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关门开阖,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肾之开阖作用,又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在病理上,肾与脾的病变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致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最终导致脾肾阳虚。故临床上常“肾脾同治”。在治法上,或温补肾阳,兼补脾阳;或温运脾阳,兼补肾阳,分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而分别施治。

     (一)温肾暖脾利水

     温肾暖脾利水,适用于湿从寒化或湿与寒结所致的阳虚水肿证。因脾主运化水湿,脾肾虚寒,阳不化水,水湿内停而生肿满,见有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厚腻等。故常以温阳药与利湿药为主组方,常用桂枝、附子、茯苓、白术等。代表方剂如实脾散、真武汤等。

     (二)温补脾肾止泻

     温补脾肾止泻,适用于脾肾阳虚之泻痢证。因脾肾久病,耗气伤阳,或久泻久痢,或水邪久踞,以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虚衰不能充养肾阳,终致脾肾阳气俱虚,其症状表现有五更泻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久泻不愈,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或可见眼花、视蒙、耳聋等诸虚之症。治宜温肾暖脾,涩肠止泻。常以温肾暖脾之补骨脂、肉豆蔻等为主组方,或以山药、茯苓、牛膝、肉苁蓉、巴戟天等健脾温肾之品为主组方。代表方剂如四神丸、真人养脏汤、五味子散、还少丹、复元丹、补天大造丸等。

     (三)温补脾肾祛寒

     温补脾肾祛寒,适用于脾胃虚寒及脾肾两虚,阳虚寒凝证。脾阳久虚,致脾阳不振,进而损及肾阳,或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最终形成脾肾虚寒,而见有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治宜温阳祛寒。常以附子、干姜等温暖脾肾、祛除内寒药,同时配伍益气健脾之品如人参、白术等组方。代表方剂如附子理中丸、干姜附子汤等。

    

     推荐书目

    

     从肾治未病理论与方药

     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沦由三章构成,分别介绍了中医从肾治未病理论的学术源流,中医从肾治未病的基本原则,以及中医从肾治未病的现代研究。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从肾治未病理论与方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任艳玲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