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凉药治不了的口舌生疮,没想到竟用这一方
2018/3/17 悦读中医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口舌生疮是生活中的常见症状,大家通常见怪不怪地说一句“上火了嘛”,然后服用些寒凉去火的药。当然,有很多都会治愈,但是却有一些口疮,却对寒凉药无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高建忠老师今天就来告诉我们这种情况应该怎么治,看完本文,绝对会感叹一声——中医可真讲究啊!!

    

     口舌生疮疼痛,老百姓常说“上火了”,医者也常从实火或虚火论治,多用凉药。

     《丹溪心法·口齿》云:“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用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补土之虚,干姜散火之标,甚则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

     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不读书,绝不易想到理中汤可以治疗口疮疼痛。

    

     135

     论中“干姜散火”似属牵强。但干姜与参、术、草相配,补土以制火,即后世所说之“补土伏火”。

     《柳选四家医案·评选静香楼医案上卷》载一案:“中气虚寒,得冷则泻,而又火升齿衄。古人所谓胸中聚集之残火,腹内积久之沉寒也。此当温补中气,俾土厚则火自敛。四君子汤加益智仁、干姜。”

     齿衄、口疮有别,而土厚火敛理同。

    

     清代医家郑重光在《素圃医案》中载一案:“程若思守戎令眷,年二十外,腹痛作泻已久,渐增口舌生疮,因疮痛不能食热物,益致痛泻不止。前医谓痛泻宜温,口疮宜凉,用药牵制,辞不治,决之于余。诊其脉,两关虚大无力,食物便呕,呕止即腹痛,痛则下泻,而满口之疮,白如米粒。余曰:‘此脾虚寒也。盖脾土虚则肾水乘之,逼心火上逆,致口舌生疮,乃上焦假热,实中焦真寒,惟治其寒,不惑其热,宜用附子理中汤冷饮,使暗度上焦之假热,而冷体既消,热性随发,脾土得温而实,则肾水不上乘心,心火不逆,口疮不治而自愈,此五行相乘之道也。’遂以附子理中汤加茯苓,令其冷饮。病人不知有姜、附也。服四剂,口疮果不痛。再求治痛泻。予曰:‘但药热饮,则痛泻自止。’温补一月,痛泻方愈。后十余年,怀孕病痢,亦用桂、附、干姜而愈,胎竟不堕。人之藏府各异,不可以一例论也。”

    

     本类案例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只是多数程度较轻而已,医者往往寒热并施,有效,亦有不效。

     上案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辨证上,直认“上焦假热”“中焦真寒”,治法上“惟治其寒,不惑其热”;二是服药方法上,治口疮热药冷服,口疮愈后热药热服。

     《伤寒论》理中丸方后服法明确指出““温服之”“温服一升”“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且“勿发揭衣被”,需服至腹中热。

     温服为常,冷服为变,为医者当须知常达变。

     如果从现代科学角度思考,药物入口所起药效,主要是化学层面上的作用,而药物之冷服、热服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物理层面上的作用。西医主要关注的是药物在化学层面上的效用,而中医所关注的似乎远不止药物在化学层面上的效用。

     好 · 书 · 推 · 荐

    

     《高建忠读方与用方》

     本书是生动活泼、贴近临床的罕见佳作。对每个方证进行深入思考,并指出临床应用的细节和思考与质疑,提出作者独立的思考: 读方、用方多年,随着学识与年俱长,逐渐发现心中少了专科、专病的羁绊与学术门派的隔阂,临证不外乎随证立法,依法处方,以方治证。心中清明,笔下圆活,学医、临证,不期有如此轻松、享受。 方以载法,读方读到的是法,用方所用的也是法。笔者在读方中思考,思考立方之法;在用方中体会,体会立方之法。在努力与立方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有了这些散在的、笔记式的文字。

    

     扫描二维码,好书带回家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高建忠读方与用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高建忠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文纸质图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