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引怪病,治肺还是补脾?都不对,原因在这里
2018/4/22 11:15:37 悦读中医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小编导读

     在和粉丝长期的接触中,小编发现,大家都非常畏惧“痰湿”这件事,而且对于痰湿的来源也基本都略知一二。也是,现代饮食作息生活方式的确为痰湿的生成提供了温床。一说到“痰”,大家会想到从肺治,会觉得那是脾虚,要补脾。这些不是说没有道理,但是还理解的不够深入。今天,我们来好好谈谈这个事儿……

    

    

    --------->>

     诸痰怪病,皆属于脾肾

     <<---------

     诸痰是泛指,即泛指临床上的诸多痰证。

     怪病,是指临床辨析病机时比较困难,无法清晰地确立是何病邪作祟,这时可以考点从痰立论。名医朱曾柏言“怪病多痰”,即是此意。

     皆属于肾,意思是说,痰证的治疗,需要从脾肾入手,而不是见痰治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茂之器”出自清代李用粹的《证治汇补·痰证》,这一经典理论从“痰”的病理角度说明了肺脾之间紧密的相关性,同时对痰证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常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当脾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水湿内停应当为“饮”,“水饮”与“痰湿”是不一样的,水饮只有经火炼,方能成痰。

     如何深刻理解这句话,首先让我们来复习一下脾的功能。

     01

     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运指运输;化指吸收消化。脾主运化,是指具有把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将这些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吸收、输送到需要部位的生理功能。

     (1) 运化水谷:脾对食物的运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饮食物在进入胃以后,要靠胃的“腐熟”和蠕动,将食物变成粥样食糜,通过幽门及十二指肠进入小肠,而这个过程必须依靠脾气的帮助,才能完成。

     第二阶段:食糜到达小肠后,通过小肠的“化物”功能,对食糜进行“泌别清浊”,从而分解成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质和无用的槽粕,以彻底地对食物进行消化。而这个消化过程,也必须靠脾的健运功能才能完成。

     第三个阶段:帮助肠道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肠道通过脾气的帮助,在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和“泌别清浊”后,食物经过消化所分离出的营养物质,还需要通过胃肠道进行吸收,然后才能输布到全身,以供人体所需。这一过程也必须依赖脾气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因为脾脏具有消化饮食,吸收并输送食物精微物质的功能,而营养物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也是气血津精生成的重要物质来源。所以《内经》中认为脾是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与自然界中的“土”能养育万物是相通的。

     (2) 运化水液:脾在运化水谷、输送精微的同时,还具有运化水液的功能。脾主运化水液,是指脾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过多,以维持人体内水液相对平衡的作用。所以,脾维持水液相对平衡功能,又称为运化水湿。饮入人体的水液,经过脾的吸收及输布作用而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起到滋养、濡润的作用。与此同时,脾脏又将人体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及时转输到人体的肺脏和肾脏,并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通过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体外。

     02

     脾主升清

     脾主升清亦称之为“脾气主升”。升,就是上升。清,是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因为脾主运化,食物进入胃以后,经过脾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等作用,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津液运送到心、肺、头、面、目,并通过心肺的推动及宣发作用而变化生成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以滋养全身。

     从上面脾的功能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①脾脏具有协助胃消化饮食、协助小肠泌别清浊,并将饮食物精微输送到全身的功能。

     ②脾有吸收、输布水液,维持水液相对平衡功能,将人体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及时转输到人体的肺脏和肾脏,并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通过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体外。

     ③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津液运送到心、肺、头、面、目,并通过心肺的推动及宣发作用而变化生成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以滋养全身。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脾要将水液及营养成分上输到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来分配。那么,当邪气侵袭肺时,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脾所上输的精微物质和水液就不再是精华了,而成为肺的负担,好比肺中痰液还没有清理干净,脾又不断上输水液,造成产生新痰的来源,这才是脾为生痰之源的本意。

    

     临床中碰到痰多的病人,有些医生认为痰多是脾虚造成的,治疗中采用四君子汤健脾,加上清肺化痰的药,自认为万无一失,其实四君子汤健脾,加强了脾向肺输送水液的功能,加重了肺的负担,痰液越来越多。一些老慢支患者就是这样的情况,咳吐大量痰液,体温不高,炎症几乎没有,抗生素根本起不到作用。

     痰多的治疗,敛脾是关键,即收敛脾气,使其上输的功能减弱,向四周、向下的输送加强,敛脾的同时配合健脾利湿、健脾燥湿的药,这样从源头上减轻肺的负担,然后稍加清肺化痰之药,治疗痰证起效很快。敛脾的常用药有芡实、白莲子、苍术……

     既然“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又为什么说“胃为生痰之标,肾为生痰之本”呢?

     这一点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关于理痰汤的阐述中写得非常清楚,其原文如下:

     “世医治痰,习用宋《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不知二陈汤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何者?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肾。肾主闭藏,以膀胱为腑者也。其闭藏之力,有时不固,必注其气于膀胱。膀胱膨胀,不能空虚若谷,即不能吸引胃中水饮,速于下行而为小便,此痰之所由来也。又肾之上为血海,奇经之冲脉也。其脉上隶阳明,下连少阴。为其下连少阴也,故肾中气化不摄,则冲气易于上干。为其上隶阳明也,冲气上干,胃气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运化水饮,此又痰之所由来也。”

    

     如果结合指南针,就很容易看出当左轮逆行,肾中之水逆行入胃,自然形成痰饮,张锡纯在理痰汤中采用半夏降胃气,重用芡实敛肾气,增强其封藏之力,使逆行的左轮,恢复正常的运行,此不治痰而治痰。

    

     好 · 书 · 推 · 荐

    

     《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

     本书能令初学者,登堂入室,提纲挈领,不走弯路;能令徬徨迷茫者,破迷开悟,指明方向;能令医道精湛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自学中医者和中医爱好者来说,更是案头必备,不可或缺的好书。

    

     扫描二维码,免费试读电子好书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余浩、郑黎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文电子好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