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发热就清热?看胡希恕是如何解决的
2019/3/11 11:23:39马家驹 悦读中医

    

    悦读中医每天11:30推送最新鲜的

     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 编 导 读

     发热很常见,清热肯定是一种方法。但见到发热就要清热吗?那么,何时要清热呢?清热怎么清呢?这里面学问可不小呢。我们都知道,热者寒之,“寒之”之法几多种?且看下文。

    

     发热只是一个症状,发热不一定都是热证、阳证。我们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只有在热证的时候才能用寒凉的方法治疗,也就是所谓的清热。发热是一种临床症状,并不是证。发热是否要清热,需要看发热背后有没有热证。

     临床看病需要辨证论治,辨的是证,治疗的同样是证,而不仅仅是具体的症状。发热只是症状,从六经角度来看,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都有可能存在发热;阴证可以有发热,阳证也可以有发热,六经皆有发热,需要我们进行判断。可以确定的是,阴证发热是不能清热的。

     证的发热,还需要辨病位。表阳证的发热,是正邪交争于体表,阳气郁遏,虽有发热,但并非热证,因此,也不能用清热的办法治疗,该如何治疗?可用辛温的麻黄汤发汗解表,以达到汗出热退的目的。正如《黄帝内经》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所以表阳证太阳病的发热,不能清热,而要用辛温的方法治疗。少阳病发热要和解少阳,病位在里阳明病的发热,我们才能用清热的方法。既然要清热,寒以清热,就要使用寒性药物,但寒性药物又分辛寒、苦寒、甘寒、咸寒、酸寒等,所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

     表热证要解表散热,里热证要清解里热,半表半里之热要和解热邪,这些治疗原则不能混淆。

    

     辛寒,顾名思义,味辛能散,所以在需要透热外达且兼有表证的讨候,临床应用范围较广,如生石膏。为何与麻黄相配的都是石膏,而不是黄芩、黄连、黄柏,就在于石膏味辛,可以达热出表。

     苦寒的代表药是黄连,主要方剂为黄连解毒汤。苦寒可以直折,苦寒可以坚阴,里热郁遏在里的时候,多用苦寒药。另外,湿热证多用苦寒药,外科疮疡也多用苦寒药物外敷,因苦寒燥湿。

     甘寒的药物以生地黄、麦冬为代表,既能够清热,又能够甘寒养阴。热盛会导致津伤,在津伤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津液不足,需要养阴清热,就可以使用生地黄、麦冬进行治疗。生地黄、麦冬、玄参组合在一起,又称为增液汤,从方名就能够看出,甘寒养阴,养阴能不能清热?是可以的,大剂量的甘寒养阴药物是能够清热的;少量的水可以润燥生津,但大量的水,一盆水上去是可以灭火的。所以,增液汤在临床中治疗阳明病阴虚便秘,兼有火热,需要大剂量运用,小剂量无济于事。

     咸寒,我们一般指的就是动物类药物,比如三甲复脉汤中的“三甲”——牡蛎、鳖甲、龟甲,这些动物药咸寒养阴,但同时因为动物类药属于介质,其性动,还具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金匮要略》中的鳖甲煎丸以鳖甲而命名。青蒿鳖甲汤治疗温病后期,热邪深入阴分,阴虚而热不解。青蒿鳖甲汤养阴清热,青蒿与鳖甲的配伍,体现了鳖甲咸寒养阴、清热的作用。

     酸寒,可能大家首先会想到白芍,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芍药、甘草配伍,酸甘化阴,用于治疗肝阴不足证。乌梅和五味子味酸,应用于热证,望梅止渴的故事也充分体现了乌梅酸以敛津,酸梅汤就是如此。如五味子配伍麦冬、人参,就是生脉散,可以益气生津而补心气。

    

     胡希恕为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其对伤寒理论、临床有许多独到见解。胡希恕经方医学,尽在此书。

    

     (点击图书封面,立即购买好书)

     本书是“胡希恕名家研究室”核心成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呼吸科医家马家驹博士讲授“胡希恕经方医学”的原声再现。书中以八纲解六经,六经为魂,八纲(病机)为骨,方证为肉,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地带你解析经方临床思维,走进“胡希恕经方医学”之门。

    

     ▼往期精彩回顾▼发汗药治出汗、热药治发热,缘何这样用? 高热不退+腹泻腹痛+月经期+重度过敏体质+水肿……几乎无药可用的重症,这可怎么治?

     肛门坠胀悬珠痔,该清热还是该活血?辨对证是关键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更多的人。您的转发、点赞和评论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胡希恕经方医学:六经入门讲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马家驹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及文中插图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当,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戳“阅读原文”立即购买本文推荐好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