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看到秋天,会想到什么?
2019/9/5 11:20:00冯前进 刘润兰 悦读中医

    

    悦读中医每天11:30推送最新鲜的

     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 编 导 读

     秋季是一个引发人诸多情感与联想的季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不同人眼中的秋天拥有着不同风采。那么,中医视角下的秋天是什么样?当艺术与中医相结合,会解读出怎样的秋日联想?一篇中医美文送给大家——

     一个“秋”字,从甲骨文到现在的字体,经历了许多变迁,是中国人应秋印象中最初的和最基本的标识。甲骨文“秋”的字形为蟋蟀形,借虫以鸣秋,《说文》说秋为“禾谷熟也”。《尔雅·释天》释“秋为白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秋为“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汉字“秋”自甲骨文到后来的字形演变都以物候象征其中的涵义,之后更有“一叶落而知秋”的成语,同样是以物候象征秋义的,颇为形象而生动。

     比较而言,不只中国人用物候以示秋,且西方人大约也如此。英语“autumn”的词义是“the season when the leaves fall from the trees”,或者“the season between summer and winter when leaves change color”,这与中国人“—叶落而知秋”的描述“不期而遇”。

     秋映射在人心中的或人的应秋印象并不仅只是心理情感上的,也有身体上的。记起曾读过的很多小说中,常常都有类似“收过了秋,天气一凉,病就重起来了”(赵树理《福贵》)的描写,反映出人关于秋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一种普遍的经验和认知。

     实际上,关于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不仅仅是人从古至今的一种直觉体验,也同样是一个被中医学研究了很久的医学问题和领域。

    

    

     传统中医学中有运气学说专门研究天体之气与人体之气的相互运行,并借此建立了独特的时令病理论及其系统的临证医疗和养生方法。据此,秋天是湿、燥二气流行的季节,自立秋经处暑、白露到秋分为湿气主令,“天度至此,云雨大行,湿蒸乃作”。于是,脾气应之,其间湿气由盛转衰,颇多反复,临近秋分便湿尽燥生,进入秋分、寒露、霜降期间的燥金主气之候,于是肺气应之。湿、燥之气淫,或脾、肺之气虛,运气相应,便会生出伤湿、伤燥之病,而伤湿、伤燥还有本病与伏病的区别。

     秋伤于湿,概有伤湿、中湿、冒湿、湿热、寒湿和湿温之分,因而便有了医生临证时灵变的伤湿之辨和随证之治。秋伤于燥,燥性有凉火之分,亦有燥气客于表,或化火劫伤肺络以及燥结盘踞于里之别,燥气淫客部位不同,临证所见及其治法也各相异。古时嘉言论燥之复气,引大易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目南论燥之胜气,病属凉,谓之次寒。至鞠通,论燥有胜气复气、正化对化和从本从标之说。这大约是中医学伤湿、伤燥之本病的概论。

    

     至于伏病,因伏气不同,而发之病亦有所别。《内经》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后世医家喻嘉言先生恐“湿”系“燥”之误,遂修其为“秋伤于燥,冬生咳嗽”。再后来,历代医家逐步从临证实践过程中将其统一起来,进一步发展成秋伏湿而痰嗽,秋伏燥而干咳的理论。良由立秋以后,秋分以前,先伤于湿,湿气内踞于脾,酿久成痰,痰袭于肺,气分壅塞,治节无权,直待冬来,稍感寒气,初客皮毛,渐入于肺,肺气上逆,则潜伏之湿痰,随气而逆,遂成痰嗽之病。俟秋分之后,先伤乎燥,燥气内侵乎肺,当时未发,交闭藏之令乃发,遂为金寒水冷之咳,总不越两太阴之治。

     所以,无论是治湿或治燥之道,并非一致,医者如能于斯理中而玩熟,细察而方药,临证自然会有千载迷津,一朝点破而中鹄之效。此有一古医案为例:南乡张某,左脉如平,右关缓滞,独寸口沉而且滑,痰嗽缠绵日久,外无寒热,内无口渴。前医用散不效,改补亦不见功。知此证乃系伏湿酿痰,痰气窜肺而致嗽,即经所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当理脾为主,利肺为佐。即以制夏、化红、茯苓、煨姜、杏仁、绍贝、苏子、甘草治之。约服三四剂,痰嗽遂减,后循旧法出入,调治旬日而安。

     除却临证悬壶,基于人应秋气的思想和理论,中医学还非常独特地发展出了一套系统的秋季养生方法,以有效地预防本邪或伏邪之病。该方法大致包括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多个方面。这些养生方法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虽各有不同,然顺应“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的天运之气,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却是其中的大道纲要。

    

     关于应秋的印象,说了这么多,虽然是大略的,然从中却能看出中国人和中医学对天人关系、对秋的认识和印象是非常独特的,想起现代科学新近发展起来的许多新兴学科,如物候学、生物气象学、时间生物学等等,还有我们新近基于中医六淫致病论提出的生态病因学,很容易让我们体察出其中包涵许多更加引人入胜的未来研究方向。

    

    

    本期书单:中医药的人文之美

    

    1《艺术中医》

     《艺术中医》是一本随笔集,作者从艺术角度出发,对中医药理、法、方、药,以及与现代科学关系中的某一问题进行阐述,带我们从新角度看中医。

    

    

     扫码免费试读

    

    2《古典艺术与中医学》

     本书从中国古典艺术的源流、传世作品及其与中医的渊源讲起,阐述古典艺术中的中医文化现象,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艺术价值。

    

    

     扫码免费试读

    

    3《遇见最美的本草》

     作者将目光聚焦人间最美的草木――能够活人救命的本草,把药理医理、博物知识、传说故事、处世体验、人生哲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一次次本草与人的奇妙邂逅中,一味味中药犹如一个个至情至性的人跃然纸上。

    

    

     扫码免费试读

    

    有声书

    

     点击封面免费试听

    

    

     ▼往期精彩回顾▼10年前在“快乐女声”的舞台上备受争议,曾轶可一定没有想到,10年以后她会以另一种方式受到关注

     “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的宣言在中医古籍也出现过?!

     想要穴位埋线疗效好,不可不知这6个“度”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更多的人。您的转发、点赞和评论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艺术中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冯前进 刘润兰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戳“阅读原文”立即购买本文推荐好书(纸质书、电子书都有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