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变红,是身体不同部位的“火警指示灯”
2020/12/29 6:59:07 悦读中医

    

    悦读中医

     每天11:30推送最新鲜的

     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编导读

     如果一段时间内吃了很多辛辣、高热量的食物,或是遇到了着急上火的事情,很可能会发现我们的舌头颜色变红了。舌红在中医里代表体内有热,但舌头上不同位置变红,还会对应着提示我们具体是身体哪里出现了“火警”。来文中学习一下任应秋先生总结的关于舌红部位的详细解读吧。

     01

     舌边红苔白中干

     【舌象及成因】舌的边尖部呈鲜红或深红色,惟中根部仍是淡红色,薄白苔匀铺舌上,四边不干,惟中部干燥无津。在外感风热或风燥的病证中,当其开始化火的时候,往往能见到这种舌苔。苔见薄白,说明外邪尚未入里,还不曾与胃肠宿垢交结,是中焦无邪之征;舌红仅见于边尖部分,则知其邪热只在上焦;苔形干燥,是津液已经受伤的表现。因此,这种舌苔的病变,主要是外邪开始化火,上焦津液渐次受伤。《舌鉴辨正》说:“若舌边尖红,中心燥白,乃上焦气分无形之热。”是病邪虽不重,亦未曾深入,但病势确有向前发展之机,不能不引起注意。

     【主病】上焦邪热伤津。

     【治法】轻宣透热。

    

     02

     舌尖红苔白

     【舌象及成因】舌色基本正常,惟舌尖独见深红,苔色纯白,苔质或厚或薄不等,一般既不见滑,也不见燥。苔薄的,在杂病中常为心火独旺的反映。《舌鉴辨正》说:“中薄白,尖深红,此脾胃微寒,而心经热也。”在外感病中,常见于风热在表的阶段。若苔白厚,则多见于风热夹湿,或风湿渐次化热的时期。

     【主病】心火独旺;风热在表;风热夹湿或风湿化热。

     【治法】清心导热;辛凉解表;解表宣湿泄热。

    

     03

     舌边红苔白

     【舌象及成因】舌的边沿呈鲜红色,余仍为淡红,舌面有一层或厚或薄的白苔。凡邪热夹湿,内闭于胸膈的,多见这种舌苔。若外感病见到这一舌象,仍属于风热在表,或湿邪化热的象征;如果白苔厚堆于舌根部,则为表邪不解,郁热在里,水停下焦之象;倘使在杂病中见到这样的舌苔,又往往是热邪蕴于肝胆的表现。

     【主病】湿闭胸膈;风热在表或湿渐化热;表邪热郁,下焦水停;肝胆邪热。

     【治法】宣湿开闭;解表宣湿泻热;开上宣中导下;清泻肝胆。

    

    


     04

     舌根红尖白苔

     【舌象及成因】薄白苔布于舌的前半部,舌的后半部却无苔,色泽鲜红发光。多见于津亏血少的外感病患者,而且每每是邪在少阳,郁热不解的征候,所以《伤寒舌鉴》认为是“少阳邪热传腑”。阴亏血少的人,肝胆最易动热,这是临床习见的。

     【主病】阴亏热郁,邪在少阳。

     【治法】养阴和解。

    

     05

     舌中红绛边白苔

     【舌象及成因】舌面的四边均布有白苔,独舌的中心部完全无苔,色泽红绛光亮。不论无苔部分的面积大小,均是元气津液内亏,外感之邪在太阳经或少阳经的见证;如果红绛部分干燥而起皱纹,甚至舌体亦有干瘪之势的,则为生机衰竭,预后多属不良。

     【主病】津气内亏,又伤外邪。

     【治法】益气生津,疏解外邪。

    

    


     06

     半红舌半白苔

     【舌象及成因】舌的一边色深红而光亮,另一边则被有白色厚苔,光滑而润。无论偏在任何一边,舌的深红部分,在外感为邪热入营,阴液被劫;在内伤则属于阴虚火旺的病变。厚白苔的一半,多为胃肠中有湿浊宿垢停滞的表现。

     【主病】热伤营阴,胃停宿垢;阴虚火旺,胃停宿垢。

     【治法】清热养阴,佐以化湿消导;滋阴降火,佐以化湿消导。

    

    中医名家丛书

     本文出自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的《中医舌诊》一书,在本书中,任应秋老先生为我们系统讲解了舌诊的各个方面,帮助大家全面、立体地掌握舌诊体系。

    

    

     《中医舌诊》

     点进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买此书

     扫码免费阅读

     中医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部分,古今中医工作者对舌诊都是非常重视的。临床实践证明,舌诊在诊断上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对温热病的诊断上,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舌诊》是《任应秋医学丛书》中的一本,于1960年出版,1976年重新修订。本书搜集了有关文献,参合作者临床体会,将舌质、舌苔进行分析归纳,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用通俗语言系统地将有关舌诊的知识加以简明扼要的阐迷,既利于初学者学习,也便于临床医师们参考。

     往期精彩推荐

     RECOMMEND经方名家黄煌治疗咳喘的首选方

     田野里健脾开胃又疏肝的“宝藏中药”

     天然的“退烧药”——大椎穴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中医舌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任应秋著,任廷革整理),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本文推荐好书好文,必须“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