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因时制宜”管好血压
2021/9/6 11:20:00 悦读中医

    

    悦读中医

     每天11:30推送最新鲜的

     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编导读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的天气。大致发生在每年公历8月底至9月之间,根据纬度不同,时间有些区别,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夏秋更替之际,高血压患者们经常发现血压波动明显的情况。今天小编与与大家谈谈。如何“因时制宜”管理血压?

    

     血压为何会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生活环境温度的波动和机体血压的高低有一定相关性。原因有以下几点:

     ◆“热胀冷缩”的原理也适用于人体,面对高温,我们的血管也会处于扩张状态,因此,血液流经血管壁时,受到的阻力也会一定程度降低,血压随之下降。反之,当环境温度下降,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会使血管收缩更明显,进而导致血压升高、波动明显。

     ◆气温增高的时节,为了散热,毛孔相对扩张些,皮肤更容易出汗、毛孔中水分蒸发更快,体内大量水分和盐分流失,其效果如同利尿降压药,使血容量减少、从而血压降低。反之,空调环境、变冷的时节,为减少热量散失,毛孔就会相对收缩。

     ◆不同年龄、睡眠习惯、饮食偏好、体重、情绪等都会对血压产生一定影响,所以不是所有的高血压患者,血压都会随着天气热、冷而出现显著波动。

    

    

     该如何因时制宜调控血压

     天气变化时,该如何调控血压呢?给出以下六点建议:1.正确认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之后要逐渐过渡饮食《本草纲目》曰:“春食凉,夏食寒,以养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阴。” 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抑制亢阳避免伤阴;秋冬阴盛,宜食温热抑制盛阴而保全阳气。在立秋之后,饮食应该开始慢慢过渡,为迎接秋冬的寒冷打好基础。夏季主“长”,秋季主“收”,立秋之后,环境逐渐从湿润转为干燥,饮食要尤其避免过燥过热、辛散之品如姜、椒、花椒、桂皮,过食易伤阴,适当服用平和凉润、酸甘之品,如蜂蜜、百合、葡萄、柚子等。由于每人体质不同,特殊体质的患者膳食可至门诊辨识体质后结合医生的建议调整。2.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动静有时血压平稳的朋友,可以适量进行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建议有氧运动每周至少3~4次,每次≧45分钟。动静结合也是适时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动是指运动形体,静是指精神内敛。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对运动养生的论述提到应“形劳而不倦”“不妄作劳”,过劳就会引起疾病,过逸亦会使人体气机、气血的不畅。《素问.宣明五气》亦指出“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久坐伤肉。”都是强调形体运动与劳逸均具有一定的限度和时间规律,过动过静、过劳过逸均能引起内在气血、外在五体的伤害。3.规律作息,保证睡眠立秋以后,秋季到来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成熟,平定收敛的季节。这时,人们应该早睡早起,情绪保持安宁。也就是说,到了秋天就应该开始收敛体内阳气,相较于春夏两季适当延长睡眠时间,保持情绪安宁,收敛自身的精神气,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内分泌、激素的调节,帮助血压平稳。高血压患者,睡眠不佳较多,寻找原因的前提下并且调节情志后仍不能很好的睡眠,建议适当使用助眠药物、或者中医治疗调理。建议每日晚上10点前入睡,避免熬夜,同时保证每日睡眠时间≧7小时,不超过9小时。

    4.戒骄戒躁,尽量保持心态平和情志,是中医学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时归纳的一个概念,概括来讲,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中医学将五脏分别对应五种情志,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秋季在五志属忧,秋季是落叶纷飞、万木凋零的季节;触景生情,人的情绪很容易波动,常易产生忧伤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突然地情绪起伏,有利于朋友保持血压的稳定、平安度过夏秋更替。5.科学避暑降温,避免温差过大立秋后,依然有高温、闷热的天气,尽量使用自然风降温,如果开空调,时间不宜过长,注意换气,避免直吹,避免空调温度过低,以室内外温差小于5℃左右为宜,应随室外温度变化调整;同时,避免在中午天气炎热时出门。6.勤测血压,规律监测坚持规律地监测血压,很关键,有利于及时发现血压波动,并且将数据给医生作为调整用药的依据。最新的国际指南推荐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监测血压时应在休息30分钟后平静状态下测量。必要时监测晚上动态血压(ABPM),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夜间血压,排除有无晨峰高血压现象,有利于调整降压药物的服药时间。

    

    好书推荐

    

     《这样做血压才会稳》

     点进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买此书

     内容介绍

     本丛书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角度入手,通过日常的饮食、运动、起居、作息、情绪、用药常识等方面的细节改善,来调养慢性疾病,做到治疗与生活相辅相成,达到良性循环的状态,从而缓解和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及意外的发生。从中医养生的观点来讲,即便是无法根治的疾病,只要善于调养,也一样可以做到与疾病和谐共存,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这也是中老年保健的理想状态。

     往期精彩推荐

     RECOMMEND“功同四物”的丹参,会用才好用

     职场人:你可以忙碌,但不能不成熟

     只用两味药,温补上焦的首选方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微信公众号,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本文推荐好书好文,必须“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