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第六章“解脱之轮”(2节)
2013/3/21 7:53:03 每日一禅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的每一句话,都是非常有益的开示,也许开示当中的一段或者一句话,就启发了我们的心灵和修行。若阅读后喜欢本书,建议可以回复以下日期,阅读各章节内容。

     分别回复日期:20130101,20130102,20130103,20130104,20130107,20130109,20130110,20130111,20130115,20130117,20130120,20130123,20130124,20130129,20130130,20130302,20130303。


     可查阅《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篇的全部连载内容。

     开始连载第二部份:定


     回复:20130307阅读《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第一章:一份“法”的赠礼

     回复:20130309阅读《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第二章:内心的平衡

     回复:20130311阅读《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第三章:和谐的正道

     回复:20130318阅读《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第四章:心的训练


     回复:20130319阅读《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第五章:阅读自然之心

     回复:20130320阅读《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第六章:解脱之轮(1节)

    

     第六章 解脱之轮(2节)

     研读心所 对断除贪、瞋、痴无益

     因此,回到「止」与「观」的议题上,重点是长养我们内心的这些状态。只有当我们亲自去培养它们时,才会知道它们的实相。我们可以去研读所有书上关于心所的说法,但那种智力上的了解,对于实际切断自私的贪、瞋、痴,是毫无用处的。

     我们只是研究关于贪、瞋、痴的理论,描述这些烦恼的各种特征:「贪的意思是这样,瞋是指这个,痴则是如此定义。」我们只是知道它们的理论特质,只能在那个层次上谈论。我们知道,且自以为是聪明的,但当这些烦恼实际呈现在心中时,它们是否符合理论呢?

     例如,当经历讨厌的事情,我们是否会反应它并陷入坏心情?我们执着吗?能放下吗?若厌恶生起,而我们认出它,还会执着它吗?或一旦我们看见它,就能放下它吗?若看见某些不喜欢的事物,然后发现厌恶感一直留在心里,我们最好回去重新学习。因为它还是不对,修行仍不圆满;当它达到圆满时,就能放下,请如此观察它。

     若希望领受这修行的果实,就必须实际深入观察自己的心。尝试以许多个心的刹那⑥与其不同的特征,来描述心的心理学,在我看来,是修行还不够深入,仍有许多事需要做。若我们想要研究这些事,就要以洞见来彻底觉知它们;若无洞见,如何能了结它们?那将会没完没了,永远无法完成研究。

     停止爱与恨 就能超越痛苦

     因此,「修习」法非常重要,当我修行时,就是如此研究的。我不懂什么刹那或心所,只是观察觉知的特质。若仇恨的想法生起,我问自己为什么;若喜爱的想法生起,我也问自己为什么,就是如此做。无论是称为想法或心所,那又如何?

     只要洞察这一点,直到你能消除爱与恨的感觉,以及它们完全从心里消失为止。当我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停止爱与恨时,就能超越痛苦。接下来发生什么事都无妨,心都能放松与自在。什么都没留下,一切都停止了。

     要如此修行。若人们想谈很多理论,那是他们的事。但无论如何争辩,修行总会回到我所说的这点来。当某事生起时,它 就在这里生起;无论是多或少,它就从这里出生;当它停止时,就在这里停止,还会有其它地方吗?佛陀称这点为「觉知者」。当它如实觉知事物的状态时,我们就能了解心的意义。

     它们不断地欺骗,当你研究它们时,它们同时也在欺骗你。我们还能如何处置它们?即使你知道它们,仍会被它们所骗,就在你知道它们的地方。情况就是如此,症结就在这里。我的意见是,佛陀并不希望我们只知道这些事物的名称,佛陀教学的目标,是让我们透过寻找潜在的原因,找到从这些事情解脱的方法。

     戒、定、慧融合为一体

     我修习法,但所知不多,只知道解脱道是由戒开始。戒是解脱道完美的开端,定的深沉平静是完美的中段,慧则是完美的结尾。虽然它们可区分为三个独特的训练层面,但愈深入看它们时,这三个特质就愈会融合为一,若想持戒,必须有智慧。

     我们通常建议人们,从持守五戒开始,开发道德标准,如此戒才会稳固。不过,戒的圆满需要很多智慧,必须考虑自己的言语与行为,并分析它们的后果,这都是智慧的工作。为了培养戒,必须依赖智慧。

     根据理论,首先出现的是戒,接着是定,然后是慧。但当我检视它时,我发现智慧是每个修行层面的基础。为了充分了解言行的后果――尤其是有害的后果――你需要智慧的指导和监督,以详细检查因果的运作,这将会净化我们的言行。

     一旦我们熟悉道德与不道德的行为,就会了解修行的位置,接着才能断恶修善。断除恶法,增长善法,这就是戒。当如此做时,心会变得愈来愈稳固与安定,安定与不动的心对于我们的言行,是没有恐惧、后悔与疑惑的,这就是定。

     这个稳定、统一的心,形成我们后续修行更强有力的能量来源,让我们得以对经验到的色、声、香等,进行一种深刻的思惟。一旦心安住在稳固的正念与平静上,我们就能进一步地探究五蕴――色、受、想、行、识,以及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实相。它们不断地生起,我们则持续保持正念,加以观察。

     然后,便会知道它们的真相,它们是根据自然法则而存在。当这了解稳定地增长时,智慧就会生起。一旦清除了解事物的实相,我们旧的认知就会被根除,概念性的知识会转化成智慧。戒、定、慧就是如此融合为一体。

     当智慧的力量与勇气增加时,定就会逐渐变得更稳固。定愈稳固,戒也会更加坚固与完备。当戒圆满时,它会滋养定,而定的增强也会导致慧的成熟,这三个训练层面,环环相扣并辗转相生,它们结合在一起 遂形成八正道――成佛之道。

     一旦戒、定、慧臻于顶点,「道」就有力量根除那些会染污清净心的烦恼⑦。当贪欲生起时,或当瞋恚与愚痴出现时,「道」是唯一有能力能斩断它们轨迹的东西。

     正道产生的条件 是戒、定、慧

     修法的构件是四圣谛:苦、集(苦的起因)、灭(苦的止息)、道(灭苦之道)。这条道路是由戒、定、慧的修心构架所组成,它们真正的意义不在字面上,而在你的内心深处。

     戒、定、慧就是如此,它们持续地辗转前进,八正道将会涵盖任何生起的色、声、香、味、触、法。不过,若八正道的各支孱弱、怯懦,烦恼就会占据你的心。

     若正道够强壮、勇敢,它就能征服并消灭烦恼;若烦恼的力量勇猛,而正道的力量微弱,烦恼就会战胜正道,而征服心。若觉知的速度不够迅速敏锐,不如经验到的色、受、想、行,它们就会占有并压倒我们。正道与烦恼相互倾轧,当「法」的修习在心中发展时,这两股力量在道上的每一步都会相互较劲。犹如有两个人在内心争吵,那是正道与烦恼在争夺心的统治权。

     正道指导并促进我们思惟的能力,一旦我们能正确地思惟,烦恼就会退却。但若我们摇摆不定,每次烦恼重整与得势时,它就会取代正道。这两边会持续斗争,直到最后一方获胜,大势底定为止。

     若我们致力于发展正道,烦恼就会逐渐地、持续地消除。四圣谛一旦充分开发,就会安住在我们的心里。无论痛苦的形式为何,它总有个存在的原因,此即第二圣谛。这原因是什么?那就是虚弱的戒、虚弱的定与虚弱的慧。当正道无法持久时,烦恼就会统治心。当它们统治时,第二圣谛就开始大展身手,并造成各种痛苦,那些能平息痛苦的特质都消失了。

     正道产生的条件是戒、定、慧,当它们的力量达到完全时,正道就锐不可当,将能冷静地战胜带来苦恼地贪爱与执着。烦恼被正道打败,所以痛苦无法生起,苦于是止息。

     为何正道能带来苦的止息?因为戒、定、慧达到圆满的巅峰,正道拥有锐不可挡的动力,一切都汇集在这里。我认为任何如此修行的人,都和心的理论性概念无关。若心跳脱这些概念,就是完全可靠与确定的。此时,无论我们走哪一条路,都无须太过费心,就能笔直地前进。

     戒、定、慧构成解脱道

     想想芒果树的叶子,它们象什么?只需要检视一片叶子便能知道。虽然有成千上万的树叶,但我们知道它们都一样,只要看其中一片,其它的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树干也是如此,只需要看一棵芒果树的树干,就可以知道它们全体的特征。只要看一棵树,其它的芒果树基本上都没有差别。即时它们有千万棵,若知道其中一棵,我便知道全部。这是佛陀的教导。

     戒、定、慧构成佛陀的解脱道。但「道」并非「法」的本质,「道」既非它本身的终点,也不是世尊究竟的目标,但它是内在的指南。

     例如,你如何从曼谷旅行到巴蓬寺来,你追求的不是道路,而是抵达寺院,但旅途中需要道路。你所行走的道路不是寺院,它只是到这里的方法而已。但若你想抵达寺院,就必须沿着路走。戒、定、慧也是如此,我们可说它们不是「法」的本质,而是到达那里的道路。

     当戒、定、慧圆熟时,就会得到心的深刻平静,那才是目的。一旦达到这个平静,即时听到噪声,心还是如如不动,当达到这平静,就无须做什么了。佛陀教导我们,要彻底放下,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用担心。之后,我们真正地、毫无疑问地自知自证,不再只是相信别人所说。

     佛教的基本原理是诸法皆空,它不依赖神通力、超自然力,或任何其它神秘、奇异的现象,佛陀不强调它们地重要性。不过,这种力量确实存在,并可能被开发,但这「法」的面向是虚妄的,因此佛陀不提倡或鼓吹它,而只称赞能从痛苦中解脱的人。

     为了达到这点,需要训练,而完成工作所需地工具与装备是:布施、持戒、禅定与智慧。我们必须实践它们,并加以训练,它们共同形成一条向内的解脱道,而智慧是第一步。若心被烦恼污染,「道」就无法成熟,但我们若能坚持并够强壮,「道」就会根除这些染污。不过,若烦恼占上风,就会压过「道」。修行佛法就只是这两种力量不断地抗衡,直到抵达道路的终点为止。它们不断地战斗,直到最后。

     一旦希望进入第几禅 心立即远离禅修

     使用修行工具,必须承担困苦与艰巨的挑战,我们得依赖耐心、毅力与坚忍,必须亲自去做、去体验、去了解它。不过,学者们却很容易感到困惑。

     例如,当坐禅时,只要心感受到一点平静,就会开始想:「嗯!这一定是初禅。」他们的心就是如此运作。一旦这些想法生起,所感受到的平静就会破灭了。他们又立刻想,这一定是第二禅。

     别思量与推测它,没有任何告示牌会宣告我们正在经历哪一阶段的禅定。事实是全然不同的,没有任何符号会如道路标志一样告诉你:「此路通往巴蓬寺。」我不如此读心,它不会作这样的宣告。

     虽然一些很受敬重的学者,对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与第四禅做了描述,写下来的都只是外在讯息。若心真的进入这些深沉平静的状态,它不会知道任何那些描述。它能了知,但所知的和研究的理论不同。

     若有学者尝试撷取他们的理论放入禅修中,边坐边想:「嗯……这可能是什么?这是初禅吗?」就在那里平静破灭了!他们并未经验到任何实质的内涵。

     为何会如此?因为有贪欲,一旦生起渴爱,会发生什么事?心立即远离禅修。

     因此,我们都必须放弃思量与测度,完全舍弃他们。只要提起身、口、意,彻底投入禅修,观察心的运作。但不要将经书带在身旁,否则每件事都会变得一团糟,因为没有一件书里的事会完全吻合实相。

    

     谨记噶玛巴的祝福:

     我祈愿无论在黑暗世界的哪个角落,你能成为那一道足够广大的光芒,我愿能够清楚的看到,你如繁星般闪耀各处,我愿你能成为汝之所在之处的光明,光耀世上所有的阴暗与苦痛!

     感恩关注微信号:yichan360(天天养善根,日日长智慧)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感恩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接力传递智慧和爱的正能量↑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每日一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