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看】明就仁波切:智慧与方便
2014/5/8 11:08:00行者,看 每日一禅

     ?发愿: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吾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心不动时自清明,水不动时自澄澈。——第九世嘉华噶玛巴,《大手印了义海》

     前述那位老师对游泳健将的教导,其实是在智慧与方便间寻求平衡的广大法教的一部分。智慧,指的是对理论的了解,方便则是理论的实际运用。智慧若无法实际运用,便毫无意义可言,而这时,方便道就派上用场了:以自心认出自心——这其实是禅修的极佳定义。

     禅修并不是“乐晕了”,或“一片空白”,也不是为了让心更为“清晰”——这些都是我在全球讲学时从人们口中听到的字眼。禅修其实是练习安住于心当下的自然状态之中,并单纯清楚地感受当下现起的一切念头、感官知觉或情绪。许多人抗拒禅修,因为一想到禅修,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要挺直腰杆、盘起双腿,让心完全空白地坐在那儿好几个小时,这些都不是必要的。

     首先,双腿盘坐并挺直脊椎,这的确需要花点时间去适应,尤其是在西方,大家都很习惯弯腰驼背地窝在电脑或电视前。第二,要让你的心不要生起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等,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思考是心的自然功能,就像太阳发出光芒与热量、暴风雨中产生闪电和雨水一样自然。

     刚开始学习禅修的时候,老师曾对我说过,压抑心的自然功能至多也只能暂时解决问题。更糟糕的是,如果你刻意去改变自己的心,你只会强化将念头和情绪执以为实的习性罢了。

     心一直都在活动,犹如海洋不断涌起的浪涛,不停地生起种种念头。我们无法制止念头的生起,就如同无法制止海洋的波涛一样。把心安住在它的自然状态中,跟完全停止所有的念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佛教的禅修并非把心搞成一片空白,所谓的“无念禅修”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事。即使你真的可以停止所有的念头,那么你也不是在禅修,而是在一种行尸走肉般的状态中游荡罢了。

     另一方面,你可能也会发现,一旦看着念头、情绪或感官知觉时,它就如同鱼儿突然游入深水中,瞬间就消失不见了。这也没关系,事实上这样非常好。只要你继续保持纯然的专注或觉知,即使念头、感受等不见了,你也是在体验自心本性的明性和空性。

     禅修的真正重点是,无论“有”或“没有”生起任何状态,都要安住在纯然的觉性中;不论心头现起什么,只要保持开放与了知,然后放下。倘若没有任何念头生起,或者念头在你察觉之前就消失,那么就安住在自然的明性中即可。

     还有比这样禅修更简单的吗?

     另外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虽然我们会认定某些经验比较好、比较适宜,或者比较有建设性,但事实上并没有所谓的“好”念头或“坏”念头,就是“念头”罢了。只要某一堆爱说话的神经元开始制造我们解译为念头或感受的信号,另一堆神经元就开始喋喋不休地评头论足:“哦,那是个充满仇恨的念头,你真是个坏蛋啊!”或者“你怕死了,真是个懦夫!”

     禅修其实是一种不带评论的觉知过程。禅修的时候,我们用科学家客观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主观经验。这个过程一开始可能有点难,因为大部分人都被训练成只要我们认定它是好的,它就是“好的”,认定它是坏的,它就是“坏的”。但是,当我们开始练习单纯地看着自己的念头来来去去,那么,这类顽强僵化的区别就会开始瓦解。用常识就知道,刹那生起又消失的种种心理状态不可能都是真实的。

     假如我们能够持续不断地觉察自心的这种活动,那么,那些曾经被我们认为真实存在的念头、情绪、感官知觉,以及所接收的对境等经验的澄澈本质,就会慢慢地被我们认出来。犹如堆积在镜子上的层层灰尘污垢慢慢被擦干净一样,当我们逐渐习惯观看自心的清晰面之后,就可以看穿那些“我是谁”或“我是什么”的杂音,并认出自心的光明本质。

    

     添加微信公众号:yichan360

     ◎回复 心经 手机在线学习《心经》

     ◎回复 地藏经 手机在线学习《地藏经》

     ◎回复 楞严经 手机在线学习《楞严经》

     ◎回复 金刚经 手机在线学习《金刚经》

     ◎佛诞日巨献: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佛传》,欢迎在梵音电台收听。

     ◎添加一禅QQ和微信:2569331267,微信?朋友圈共修索达吉堪布《离幸福很近》

     ◎回复 140418 推荐内容〖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明就仁波切:无攀执地安住】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每日一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