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断|整部《金刚经》讲的是如何调伏自心
2014/7/18 9:11:36金刚经给你强大 每日一禅

     发愿: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吾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添加每日一禅微信号:yichan360?《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是一本能断人生各种执著,给身心带来强大正能量的生命开示录。只要你掌握了哪怕其中短短一句的智慧,苦不苦什么的都会无所畏。当然,假如你不太懂其中的意思,它也并非对你没有利益。当自己遭逢磨难、疾病、不顺时,单单是抄写或念诵一遍此经,就有助于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甚至只是把它放在家里,或带在身边,此处也相当于有了佛塔,能化解诸般灾祸,增添无边吉祥。这一点,不管你是否信仰佛教,都会如此!? 回复『能断』查看每日全部连载内容。

     佛说了两遍“如是”,一遍是肯定对胜义的理解不错,一遍是肯定世俗中承认如幻的存在也非常对。由此可见,佛陀的每一句话都有甚深密意,不像我们凡夫人,所说的话经常没有任何实义。

     萨迦派的果仁巴说:“六通,小乘行人可以得到;五眼,只有大乘圣者方可获得。”佛经也说:“若欲获得五眼者,当勤修六波罗蜜。”--主题摘要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整部《金刚经》讲的是如何调伏自心

     本经共分三十二品,剩下的内容不算特别多,基本上是讲一些功德,意思比较好懂,跟前面的解释方法几乎相同。故而,过去的一些高僧大德在讲的时候,前面一般是着重分析,后面则讲得不太广。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时,须菩提在佛前陈白:「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以什么方式来安住所缘?以什么方式来修持六度万行?以什么方式来调伏自心?」

     心是万法的根本,佛陀传讲八万四千法门,其关键就是为了调伏自心。当然,调心有不同的层次:世间人与有信仰者相比,有信仰者的心更易调伏;有信仰者与阿罗汉相比,阿罗汉的心更调柔;阿罗汉与菩萨相比,菩萨的心更寂静;菩萨与佛陀相比,佛陀的心最圆满究竟。

     总之,发菩提心的究竟目的,就是要调伏自心,即首先怎么样安住?中间怎么样修持?最后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当时,须菩提在佛前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这几个问题,在《金刚经》中非常重要,本经主要讲的就是如何调伏自心,在名言中怎样积累资粮。大家天天讽诵,《金刚经》、受持《金刚经》,这只是名言上的调心方法,但从胜义来说,心若达到了寂灭的境界,才是最究竟的调心。

     菩提心也分世俗、胜义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佛告诉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理应如此观想:我虽然发了菩提心要灭度天下一切众生,但实际上,没有所灭度的众生,也没有能灭度的我。」

     前面须菩提已提出问题:发了菩提心的人,应该如何安住、如何修行、如何调伏自心?佛回答说:「方法是非常多的,但最究竟、最殊胜的就是发菩提心。」

     华智仁波切说「有则皆足,无则皆缺」,指的就是菩提心。如果有了菩提心,一切都已圆满了,不需要再修其他法;但若没有菩提心,什么法也修不成。

     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若想真正调伏自己的心,必须生起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什么是世俗菩提心呢?「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因为轮回中的众生都当过我的父母,他们现在沉溺于轮回苦海中,故应想尽一切办法救度,令其获得佛果的安乐,这种发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它又分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两种,此乃世俗中最好的调心方法。

     从胜义来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所灭度与能灭度并非实有,二都不存在,这即是胜义菩提心。

     作为一个修行者,分析万法时,必须分开胜义谛和世俗谛,否则不够究竟。月称论师说过:「因为对诸法有见到真实、虚妄的差别,故有胜义谛、世俗谛之分。」依此二谛的分法,菩提心也分两种:一是胜义菩提心,一是世俗菩提心。

     按照次第来讲,首先要了解世俗谛,再进一步了解胜义谛。也就是说,我们先要发起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圆满之时,了知它并非究竟,然后以般若波罗蜜多来摄持发起胜义菩提心。若依靠这种方便方法,自心必定会得以调柔!

     一切都是虚妄的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为什么所灭度与能灭度不存在呢?须菩提,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执著在实相中还有一个相的存在,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了。」

     一切相都是虚妄的,并非真实存在。《中论》云:「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假如菩萨执著四相,这种发心不究竟,此菩萨也非真正的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原因是什么呢?须菩提,发菩提心的无上正等觉者并不存在,凡是执著相状的,皆不符合究竟的真如法要。」

     佛陀已通达万法的本来实相,在这种智慧面前,一丝一毫的法也不可得。如果实相中确实有法可得,诸佛菩萨应该能看到,但正因为以胜义智慧来抉择时什么也得不到,故而发菩提心的无上正等觉者并不存在,如此,所发的菩提心也无实有,这就叫胜义菩提心。

     《楞伽经》也说:「有无不生,是故诸法无有生。」在胜义中,有、无都不存在,诸法均是无生大空性。

     连佛也没有得过法

     下面,释迦牟尼佛以亲身经历来说明这个问题: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佛以前在燃灯佛面前,有没有得过无上正等正觉的法?」

     须菩提回答:「世尊,据我对佛陀深意的理解,您在燃灯佛面前,没有得过任何法。」

     佛赞叹道:「一点也不错。须菩提、实相中确没有法令如来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如是,如是】

     这里有两种解释方法:一是佛对须菩提的回答非常满意,用重复的语气表示赞叹。还有一种说法是,须菩提回答时说胜义中佛没有得过法,但间接承认世俗中曾得过法,佛说了两遍「如是」,一遍是肯定对胜义的理解不错,一遍是肯定世俗中承认如幻的存在也非常对。由此可见,佛陀的每一句话都有甚深密意,不像我们凡夫人,所说的话经常没有任何实义。

     须菩提回答得非常正确,实相中无有少法可得,假如真正去观察,如来并没有得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贤劫经》中记载,释迦佛因地时在大释迦佛面前供养妙衣,并发愿:「善逝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是。」这完全是从世俗谛来讲的。龙猛菩萨也说:「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但通过胜义理论来衡量,如来并没有所得之法。

     万法皆由因缘生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须菩提,如来若依实有之法获得了无上正等觉,燃灯佛则不会给我授记:你将来在娑婆世界成佛,号释迦牟尼。

     在九十一劫前,世尊为法云比丘(有经典说是贤慧婆罗门),当时他在燃灯佛前得到无生法忍,并获授记:「你将来于娑婆世界成佛,号释迦牟尼,度化无量众生。」

     名言中虽有此事,但若执著胜义中也有所得之法,燃灯佛根本不会如此授记。

     为什么呢?如果真有一法是实有存在,其本性应永恒不变,不可能有未来如幻如梦的显现,也不可能有当下的示现。正因为有燃灯佛的授记,恰恰说明万法皆由因缘所生,并非实有。

     释迦牟尼佛是这样成佛的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由于不存在获得无上正等觉的实有之法,因此,燃灯佛曾给我授记:你于未来世,定当成佛,名号释迦牟尼。」

     胜义中无一法可得,若真正证悟了这一点,名言中才会获得如幻的授记。

     诚如《百业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初见燃灯佛即生起极大欢喜心,见前面的路泥泞不堪,便把头发铺在地上祈求:「如果我能现前菩提果位,广传,愿请佛陀双足从我发上踏过。」果然,佛陀从他的头发上踏过,并授记:「你未来将得解脱,现前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号释迦牟尼佛,成为三界轮回的唯一明灯。」

     如来的授记,若在实相中存在,不可能是真实的授记。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说:在一切所知当中,若有一法是成实的,形形色色的法都不会显现;正因为不是成实的缘故,各种各样的显现才合情合理。犹如镜子里的山河大地,由于不是成实的,才能在小小的镜子中映现出来,同样,万法的本性也是如此。

     《金刚经》中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没有,一会儿得授记、一会儿不得授记,好像一句话处处有矛盾。但实际上,只要静下心去体会,就会发现它的境界不可思议,内心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收获。

     如今,《金刚经》的讲义非常多,我看过不少,也听过不少录音,有的语句非常优美,听起来也很舒服,但从意义上观察,可能因为没有《金刚经》的传承吧,个别地方讲得不尽如人意。但不管怎么样,诸佛菩萨是通过不同形象来度众生的,究竟上当然没有差别。

     这次我们传讲《金刚经》,尝试着宣说了一点此经的密意,不敢说是全部,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经文的深入理解。

     「如来」是什么意思

     前面讲了,释迦牟尼佛若真实存在,就不会得到授记;不真实存在,才得授记。表面上看似乎难以理解,为什么是这样呢?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为什么?所谓如来,即诸法的本义。」

     如来,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如」是真如之意,指法界的胜义本性;「来」是已经到达了这种境界。按照藏传佛教的解释,如来就是究竟达到了真如本地。

     所谓的真如,《成唯识论》中定义为:「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真如有声闻、菩萨、佛陀之分,唯有佛陀才能彻底通达真如实相。

     此处,如来与真如是同一个意思,因为如来并不是有眼有鼻的形象,而是一切诸法的本性,这种实相是真正的如来,所以如来不能得授记。

     【诸法如义】

     诸法的本来面目即是如此。从空性角度来讲,佛菩萨来人间也好,不来人间也好,法性永远都不会改变。《金刚经》之所以甚深,原因也在这里。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假如有人说:如来已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这种说法不正确。须菩提,在实相中,无有法令佛得到无上正等觉的果位」。

     此处与玄奘、义净翻译的略有不同,玄奘译为:「若如是说‘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此言为不真实。」义净则是:「若言如来证得无上正等觉者,是为妄语。」藏文中说:「须菩提,若有人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人已入邪道。」

     大家若想研究《金刚经》,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把这几个译本拿来对照,这样才会便于理解。有些不好解释的地方,参考一下其他译本,意思自会一目了然。

     尚未通达般若实相的人,在其迷乱根识面前,可以承认如来获得了正等觉果位。不仅凡夫这样承许,佛陀当初也承认自己在菩提树下悟道,并说:「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一切众生无能了,是故静处默然住。」

     所以,在名言中,佛在众生面前显现为:先发菩提心,中间修六度万行,最后现前法身与色身双运的果位,确实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从胜义的角度来讲,这些都是不真实的,都了不可得。

     梦里为实,梦外为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不是有,也不是无。」

     在世俗名言中,释迦牟尼佛于印度金刚座,摧毁群魔现前菩提,在鹿野苑等处转 ,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在胜义实相中,一切显现皆不存在。《三摩地王经》说:「比如男子做梦时,梦见一位绝色佳人,他在梦境中贪爱此对境,但醒来后什么都没有了。诸法亦当如是观(胜义中无实,世俗中无虚。)」

     一切法的本性无实无虚,但很多人因为没有通达此理,也没有听闻过空性法门,故经常偏堕于一边。有些人认为什么都没有,因果也是空的,连发菩提心都不存在;有些人认为一切都实有,如来是一个万德庄严的大圣者,他是真实存在的。这些都是入邪道者,不能得见如来的本面。

     前面讲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也不可思议,这里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实无虚,这些金刚语大家应当记住!

     其实,「无实无虚」可以说归纳了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理。我们观察任何一个法时,它在名言中真实无虚,造恶定会招致痛苦,但胜义中是不存在的,这即是万法的真相。

     杀人放火是不是佛法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因此,如来在诸佛经中说:轮回、涅槃所摄的一切万法,全部是佛法。」

     《文殊经》中,文殊菩萨问舍利子:「什么是最殊胜的佛法?」舍利子答:「诸法无有自性,此乃最殊胜的佛法。」可见,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佛法的范围非常广,能够容纳一切万法。

     汉地有个慧忠国师,他在讲《金刚经》时说一切万法都是佛法。有弟子问他:「假如一切都是佛法,那么杀人放火是不是佛法?」国师笑一笑,说道:「杀人放火的本性是空,仍离不开佛法。」

     佛法在名言中分为所取之法、所舍之法,杀人放火是所舍之法;从胜义来讲,是无取无舍之法,这是分开二谛而言的。慧忠国师回答时并没有这样分,他主要是站在胜义角度来讲的。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一切法并非实有,只是名言中叫做一切法。」

     佛陀为断除众生的贪嗔痴,引导他们趋入菩提道,前后共转了三次,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但从实相来说,这些法非一切法,因为能言所言全都不存在,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佛法。

     小中可现大,大中可现小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zhang)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佛问须菩提:「比如人的身体长大,是不是实有存在?」

     须菩提回答:「世尊,如来虽说人身长大,但其实没有大身就是大身。」

     莲师戒论师说,此处以身体长大为喻,说明一地菩萨到佛陀之间的智慧越来越增上,佛陀的智慧最为圆满。在名言中,虽然身体有大小差别、智慧有高低的悬殊,但从胜义来讲,这些分别均不成立,不是大身才是大身。

     《楞严经》也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从世俗来看,这好像有点矛盾,小不可能大,大不可能小,但从万法无自性的角度却可以成立。譬如,在梦中我的身体非常高大,这种高大并不是真正的高大,因为梦中没有实质的身体。同样,菩萨智慧的增长也不成立,尽管名言中有从一地到十地的真实果位,但胜义中确实没有这些。

     《金刚经》中有很多隐藏的比喻,不去观察则根本看不出来。此处大人的身体喻为佛陀的智慧,小孩的身体喻为菩萨的智慧,若想长成大人,必须要从小孩开始。如果没有明白这个比喻,就会觉得一会儿讲佛陀,一会儿讲菩萨,一会儿又讲身体,表面上看来很难懂,但只要用心去体会,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密意。

     「无相」才是菩萨的名字

     如上所述,就像身体长大一样,菩萨的智慧也越来越大,但实际上,菩萨也是不存在的。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菩萨也是同样。若有菩萨说‘我要灭度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呢?所谓的菩萨,不应执著任何实有之法。因此,诸佛说一切法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通过了义经典可以发现,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大菩萨的境界中,并没有菩萨的执著,也没有救度众生的执著。《六祖坛经》讲:「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无相」才是菩萨的名字。

     前面讲诸佛远离一切相,此处说菩萨也远离一切相,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在经中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涅槃经》也说:「一切法悉无有我。」既然没有真实的我,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从何谈起呢?

     连「庄严佛土」也不要执著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若认为‘我应当庄严佛土’,则非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庄严佛土,只是名言假立,实相中根本不存在,庄严佛土也是一种执著。」

     在名言中,菩萨需要庄严佛土。《现观庄严论》中说:「三清净地(八地至十地)的菩萨,先要庄严、清净自己未来成佛的殊胜的刹土。」

     例如,《华严经》《大日经》提到了华藏庄严世界海;《密严经》宣说了密严刹土的无尽庄严;《无量寿经》中讲阿弥陀佛依靠不可思议的发心,庄严无边功德的极乐刹土;还有藏传佛教许多大德所现见的香巴拉刹土、铜色吉祥山(莲师刹土)等等。这些刹土在名言中都是存在的。但菩萨如果执著它,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庄严刹土并非实有,只不过是清净心的化现。如《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既然名言中存在庄严刹土,仔细观察时又不存在,这二者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表面似乎成相违。」对于胜义谛和世俗谛,在凡夫的眼里看似相违,实则并不相违。名言中可以这样承认,但若认为它实有存在,则不是真实庄严。就好比镜子中显现庄严刹土,若此刹土是实有的,不可能现于镜中,正因为无实之故,万法才可以在镜中显现。

     胜义与世俗所摄之法,全部是这样的本性。

     我执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倘若菩萨证悟了空性,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实义,如来说他是真正的菩萨。」

     作为一个学大乘法的人,如果没有通达无我空性,不要说大菩萨,连声闻、缘觉也当不成。因为按照大乘或宁玛巴自宗的观点,小乘圣果至少也要证悟人无我。

     龙猛菩萨说:「得无我智者,是则名实现。得无我智者,是人为希有。」得到无我智慧的人,形象上尽管与凡夫一样,但他内心的境界无法言说,十分希有。反之,假如没有证悟无我空性,根本不能称之为「菩萨」或「成就者」。

     那什么是「我」呢?《涅槃经》讲:「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也就是说,凡是执著「我」者,即认为「我」是实有、真实、长存、可依赖的,而不是空的,这种执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因此,大家务必要通达无我空性,否则,不管修什么法,也得不到任何圣果。这里是说若没有通达无我,无法得到菩萨果。但按照其他经典的说法,就连小乘圣果也得不到,如《圆觉经》云:「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选自索达吉堪布《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读者分享:这本书是帮助理解《金刚经》奥义的好教材,圣者以平易的,贴近现代生活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金刚经》中的无上智慧,引领我们破除二元对立的错觉,显发本有的清净佛性。是人生必读的好书。——匿名

     支持堪布弘法利生事业,请购原书请点击底部左下角↓阅读原文↓

    

     点底部左下角的 阅读原文 查看『一禅微站』收藏,您身边的佛学微站

     普为一切分享转载法布施功德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仅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每日一禅| yichan360 』专注于建设智慧,慈悲,免费公益的佛学平台,陪伴您身边的善知识。更多的学习功能正在测试中。让我们一起成长,为利益一切众生愿发无上菩提心!

     添加微信号关注 yichan360,平台功能全面升级,回复『一禅』查看:佛教音乐,微电影系列,生命电视台,慧日电视台,学习佛经,菩提咒语,佛学图书等功能。进入全面升级的〖每日一禅微站〗,收藏〖每日一禅〗,您身边的善知识!

     『每日一禅』为提供给大家学佛的便利和更好的传播善知识,若我们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会与您联系。感恩支持!

     小编一禅的QQ和微信:3013950751,朋友圈每天学习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佛传》

     常与他人分享,也是一种美德

     点击左下角的 阅读原文查看『一禅微站』收藏,您身边的佛学微站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每日一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