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你内心世界的宁静
2016/9/22 7:25:11寒山一夫 每日一禅

    

     养生之道,重在养神;养神之道,要在养心;养心之道,贵在守静。清心寡欲,洗心涤虑,万念不生,就是守静。

     最早提出“守静”话题的,是先秦时期的老子。这位古代哲人,十分重视清静在社会政治生活和人生修养中的作用,劝说世人要“致虚”、“守静”。《老子》一书写道:“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意思是说,统治者若能保持空明、清静的心态,不被贪欲和诈智所激扰,人民就会自然淳朴,社会才能走向安定。老子的这个主张,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致使战事频仍、民不聊生的状况而发的。这些话,对现时的人们仍具有借鉴意义。

     人的需要有限,但人的欲望却是无穷。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其主旨和积极意义就在于要求人们戒除贪欲和诈智,清心寡欲。一千多年后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深彻其理,他的“欲会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就是主张把外界的静与心灵的静相统一,才能进入“虚”“无”的心境,才能达到空、无这等极至后的生生不息的心灵状态,愈是向空无趋近,愈是向纳万境靠拢。正所谓先倒空,后才有充满。静者心中净无杂尘,因而才可能达到心灵空明的境界。从自身修养看,只有对人世名利抱着超脱不拘的态度,才可能保持平衡的心态,神安气定,心无旁骛。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及军事家诸葛亮教育他儿子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他抓住了人生的要害,体现了他的心灵深度。

     守静是指一种处世的姿态,将所有的世事看‘虚’看淡,那会‘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心就不会受世事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及荣辱是非的羁绊,就会清醒地站在理性的高度去俯视这些不同类别的现象,即使处在种种是非荣辱面前,也能心如止水。读一本书,心不静,书再好也看不进去,书中之妙更是领会不到。读生活这本书也是如此。身处喧市,莫不以片刻宁静为贵,然尘嚣扰人,人多心浮气躁,虚静何其远。但在那没完没了的工作中,总能抽出个没事的周末,到郊外,到乡村,到山区丛林,在寂静的山沟里、树林里、草地上、小溪旁,听听风声、水声、鸟声,闻闻花香、草香、泥土的芬芳,看看鸟儿自由的飞翔、鱼自由的游动,蜜蜂自由的采蜜。生气盎然的大自然,定会使你觉得自己那颗疲惫的、充满各种欲望、充满层层尘埃的心,顿时澄清了许多、平静了许多,那些纷杂的东西也被不知不觉抛到一边去了。

     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修养。有许多文学家历经人世艰难,感悟道:“天地间的真正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守静,不是要人们避开人世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跳出三界外,去追求“隐逸”,消极避世,而是要面对现实,排除私心杂念,淡泊个人名利,摆脱虚名浮利的诱惑,在无止境的欲望更替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守住静,生命就就多了些灵动,少了些盲动。

    

     作者:寒山一夫;编辑:每日一禅(yichan360)

     投稿微信:yichan211;邮箱:2569331267@qq.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恩您,南无阿弥陀佛!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每日一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