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陈更:诗是一种情话
2019/3/21 18:09:36董腾 意林

    

    

     陈更有很多个“标签”。

     她是《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是北京大学机器人研究方向的在读博士,是《意林》的专栏作家。

     她是“学霸”,也是“才女”。

     她有严谨的理工思维,也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她自己如何看待这一切?

     文学、诗词能够给人带来哪些帮助?

     抛开一切标签,我们真正应该追寻的东西是什么?

     今天,让我们共同聆听,陈更的讲述。

    

     《意林》

     首先恭喜我们的陈更小姐姐获得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鼓掌)!大家都觉得此次夺冠是天道酬勤,实至名归。想问一下,你觉得此次夺冠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陈更

     首先是觉得自己运气好。然后就是支持我的朋友终于不用再绞尽脑汁地在提到我时用各种“无冕之王”“心目中的冠军”等来组织语言了(笑)。

     夺冠并不是我的目标,诗词大会不是说你拿到了冠军你就是最厉害的,比赛中间有很多因素也不是能自己决定。诗词大会本质是一个普及诗词,让更多人看到并学习诗词的文化节目。当然,因为有很多人在支持你,必须要全力以赴。

     《意林》

     从第一次站上了诗词大会的主舞台到现在,四年来,自己在心态方面有什么变化吗?

     陈更

     到主舞台比赛一共是十五次,第一季三次,第二季六次,第三季两次,第四季四次。

     我觉得我的心态没有变化,就是感受和学习,我始终在专注于倾听和挑战自己的极限。

     在古诗词这个引线之下,许多人的生命热情被点燃了,不管他被柴米油盐的生活所迫成了一个务农为生的人,或者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做馒头的人,或者建筑工地的工人,或者像雷海为大哥一样的送餐员,到一个舞台清丽秀美,音乐宛转悠扬,嘉宾兰心蕙质妙语连珠的环境里,他会想起隐藏在生活之下的曾经的文学梦想,那些不曾熄灭的点亮他生命的诗句。

     我会觉得在诗词大会里很有归属感,我在为这些我很喜欢的人感动的同时,也觉得找到了自己。就像蒙曼老师说读《红楼梦》可以净化心灵一样,参加诗词大会也可以净化心灵。

     《意林》

     在比赛的过程中,有没有特别难忘、印象深刻的瞬间?

     陈更

     第四季有一场,百人团里坐在我左手边的男孩子在比赛间隙看一本书,他没有拿着唐诗宋词准备比赛,而是拿着一本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诗集《万物静默如谜》安静地读着。这本书显然与接下来的比赛没有什么关系,我问他为什么看这本书?他说“因为最近一直在看这本书,不想因为比赛打乱了阅读计划。”就在那一刻,我一下就被触动了,这才是真正的爱诗人,只有赤子心,没有胜负心。

    

     《意林》

     什么时候开始与诗词结缘的呢?诗词、文学,对于工科生而言,它的帮助是什么?

     陈更

     我21岁开始广泛地阅读诗词。从小只是读了很多小说,读到研究生阶段的时候,觉得自己应该让阅读计划做一下调整,就开始从小说转为散文集。然后又读了蒋勋老师的《蒋勋说唐诗》。在这本书里,蒋勋老师把唐诗和人的心理意识、勇气等联系起来,我觉得特别好,从那时候便开始读诗了。

     其实我认为,一个人跟诗词能够摩擦、碰撞出一些东西,是需要一定的年龄和阅历。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或者说情窦初开的少女,还是不太会读得懂一些诗词。一定是一个人心里积累了一些东西的时候,他(她)才会对诗词有感觉,才会从中获得救赎或者释放,从而喜欢上这种确实稍微艰深一点的文学。诗词不是那么通俗,而且还需要下一点功夫。但是只要进入到这个世界里面,你就会发现诗词有很多别的东西给你,比如说中国古典诗词,其中有哀民生之多艰的,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情怀,以及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还有禅语,佛心,体悟等等。

     我读诗常常是假期住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家的时候,在那些美好、悠哉的日子里,我更能体会诗歌。当读到“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的时候我正好在农村,我们家的房子就是一个小院子,门口是一条土路,处处村舍、农田的环境,恰好就是诗中的氛围。当我从诗中抬起头,看到我爷爷和另一位老爷爷正坐在不远处的石碾子上,那个情景至今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深读诗词让我的生命更宽广厚重,能更耐心、更坚忍地面对艰深曲折的科研工作。而从诗词中汲取的力量,让我永远不累,永远有向上的劲头。

     《意林》

     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在北大攻读机器人方向的博士呢?这些年在北大的学习生活给自己带来了什么?

     陈更

     我高中的时候,对自己能否背下大段的历史和政治没有信心,加之觉得物理的电学、热学等很有意思,就选择了理科。本科学习的是自动化专业,研究生选择从事理工科,都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从小北大校园对我就有很强大的吸引力,语文课本中季羡林先生,宗璞先生在散文中对这个园子的描述都让我无比神往这里。

     北大对我的影响最大的就是优秀的北大人给我的力量。研一时,我加入过轮滑社。第一次训练是在晚上,就在英杰中心外面的空地,一个瘦弱的女生为了让我理解怎样摔跤最安全,穿着轮滑鞋,一遍遍摔在水泥地上示范给我看。我和她素不相识,也只有那一个训练的夜晚有交集。但那个多次摔在地上的我的小教练,成为我心中北大人的最初缩影。在北大,少说话、多干活、不遗余力、全力以赴是一种习惯。而这种努力常来自本真的热爱、赤诚的纯粹,与功利无关。

     后来我越来越多地发现,比起怎样把自己打扮得漂亮,北大的姑娘们会更重视我有什么本事,我能给其他人带来什么。

    

     《意林》

     人工智能作为近几年来高速发展的技术,已经逐步进入到了各行各业。在你看来,诗词是否有其“特殊性”?人工智能是不是永远没有办法像诗人一样去“写诗”?

     陈更

     因为南辕北辙的平生所好和专业背景,每次出现在诗词节目中,我一定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哎,她可以研究一个机器人来写诗啊!”当时总是一笑而过,心想嘉宾们要将每个人的背景与诗词联系起来,真是难为他们了。

     直到2017年,我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机智过人》节目,真的遇到了为作诗而生的机器人“九歌”。“九歌”来自于清华大学的一个人工智能课题组,它的创始人很喜欢屈原的《九歌》,因此取了这个名字。九歌用深度神经网络方法学习了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歌,只要为它指定好诗的格式,譬如七绝五律,它就能在几秒的时间里交给你合辙押韵合乎格律的诗。

     30万首诗歌足以让“九歌”学到庞大的词汇量、完备的语法规则,甚至豪放派该如何挥毫,婉约派该怎么觅句,可我最想问的是,它为谁而作诗呢?

     诗是情话,是人对所要倾诉的对象说的情话,这个对象有时候是自己,有时候是放在心尖上的另一个人。机器人没有倾诉情话的对象,它甚至没有倾诉的欲望。它的智能芯片里充满了什么字可以和什么字搭配的套路,但它不知道这些字要说给谁听,这些字能怎样予人安慰,又怎样予人释放,予人救赎。

     所以,相比于教导机器人写诗的套路,或者以算法来启迪人写诗,我还是更眷恋这个场景,杜甫的小儿子宗武过十三岁生日,这一天,做爸爸的殷殷地对儿子说: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这是诗,有故事,有背景,有对象,有情,有分量。

    

     《意林》

     在这么多的诗人之中,有没有特别喜欢的?他(她)的哪些特质比较打动你?

     陈更

     杜甫,他有一颗柔软,善良,温暖的心。

     简媜说:“最难的是,在困苦流离之中仍保有宽容平静的微笑;最珍惜的是,在披风带雨的行程中,还能以笠护人。”杜甫就是这样的人,最难做到的人,最该被珍惜的人。

     《意林》

     所以读诗的同时也应该去了解作者的思想。

     陈更

     对,读诗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交流,在交流中读懂自己,读懂人性,读懂世间万物,要做好交流,当然与诗人沟通地越深入越好。

     《意林》

     你曾经出过一本散文集,《意林》杂志也刊登过很多你的作品,你觉得自己最想通过文章传递给读者的是什么?

     陈更

     诗词是温暖的,有情怀的,不是冷冰冰的文字技巧,想通过我的解读让大家体会到其中的感情。今后我也会注意不让自己原地踏步,努力成为一个更合格的写作者。

     《意林》

     我们的读者之中多数都是中学生,他们在生活、学业以及情感方面有会很多的困扰,能不能送他们几句寄语呢?在你看来,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什么?

     陈更

     两点吧,一是尽量不要被动地随大流,多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保持自己的判断。二是不要陷入情绪里,尽量行动起来,行动可以化解焦虑,一件件小事做好以后,一点点的成就感,都可以化解焦虑。做好一件件小事,也能积累成很大的成就。

     (专访刊登于2019年第4期《意林·原创版》)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意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