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再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你不懂这5点
2019/8/7 17:28:49文七君 意林

    

     来源:粥左罗(fangdushe520)

    

     上周末跟一个朋友见面聊天,他说最近在研究韩寒的杂文,学习他的犀利文风。这让我想起来韩寒的第一部电影《后会无期》,里面就有一句相当犀利的话: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有用么?有用。但为何我们读过一堆书、听过不少大咖演讲、买过很多知识付费课,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估计很多人都跟我有一样的疑问。

     这篇我们就探讨一下这个话题。不懂下面这5点,听过再多道理,恐怕也过不好这一生。

     01

     世上没有万金油的道理

     当你看过很多道理的时候,你会发现:

     同一个理论观点,正着说没错,反着说竟然也对。

     比如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个中国人都听过这个道理。它说:人唯有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获得成功。

     这个道理对吗?对啊。

     但是《精英日课》的万维钢老师就有不同观点: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

     许多研究都在验证,在田径赛场上失误一次的运动员,再失误的几率比别人高;在手术台上失败过的外科医生,再失败的几率也比别人高。

     “一个一直失败的人,将来最大的可能性也许是习惯性地再次失败,还不如新人。”

    

     那么,到底该信谁的?

     两种观点,都没错。因为他们说的失败不是一回事。失败是成功之母里的失败,是好的失败,能从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而万维钢老师说的失败,是不好的失败,很多失败带来的伤害大到不可弥补,应该尽可能去避免。

     菲茨杰拉德有句名言: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头脑中能不能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越是听着相反的道理,越需要用脑子思考,反复辩证。

     世界在发展,信息在流动变化,知识在不断的迭代,人也在不断地成长,认知需要不断的升级。我们在接收道理的同时,需要懂得辩证思考。

     很多道理都是互相矛盾的。运气重要还是努力重要?保守好还是进步好?固定时间写作还是灵感来了再表达?这些问题,每个都能从正反两面说出很多道理来。

     真理的背面,不一定是错误,也许是另一个真理。

     遇到具体问题怎么办,没有固定的行动指南,没有标准答案。你必须参考两方面的道理,加入独立思考,自己做决策。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听道理不如捂上耳朵。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每个理论、思维、知识、技能,都有它适用的场景。

     在看似互相矛盾的道理中,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动态平衡点,形成独立思考,是真正吸收道理达到认知升级的关键一步。

    

     02

     每个人都有思维误区

     这两天我在看关于睡眠问题的书,书里讲到伴侣的作息同步才能更高效的休息。我把这个观点跟我夜猫子老伴儿一讲,他说:

     “呸!papi酱跟她老公作息一点都不一样,她老公每天干活到凌晨,还不都各自睡得好好的?”

     我老伴儿此时就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把papi酱的个人案例,当做大众适用的方法。

     我们有很多思维误区,比如喜欢把特例当惯例(有些伪成功学就喜欢把名人的偶然性成功当成普通人的行为榜样,割大家的智商韭菜),比如只从一个角度出发看问题。

     我们都听过一个放羊娃的故事:

     记者在陕北黄土地采访一个放羊娃——

     记者问:“你每天都在干什么呀?”

     “放羊。”

     记者又问:“放羊为了什么呢?”

     “挣钱。”

     记者再问:“挣了钱呢?”

     “娶媳妇。”

     接着问:“娶了媳妇呢?”

     “生娃。”

     记者不放弃:“生了娃呢?”

     放羊娃想了想,说:

     “放羊。”

     这是个听起来很纯真的故事,但若迁移到个人成长上就很可怕。

     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放羊这种闭环,就是单一视角导致的认知狭隘。

     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话: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单一视角就能让人狭隘到可笑,但自己却深陷其中,毫不自知。

     人的思维误区当然不止以上两种,我只是举这两个例子来说明:思维误区阻碍着我们的认知,影响我们看清道理。

     人的思维方式就像一个操作系统,道理只是一个个APP。一个人陷入了思维误区,操作系统没有升级,再好的APP也运转不顺畅,接收讯息时就会出问题。

     只有走出思维误区,才能看清道理。

     如何避免陷入思维误区?

     分享一个查理·芒格受用一生的认知思维工具——多元思维模型。

     “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做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by 查理·芒格

     在芒格看来,世间万物相互作用,只有把各种知识结合起来,从每个学科总结出特定的思维模式加以整合,才能获得全面的知识,做出正确的决策。

     多元思维模型的核心,就是跨学科学习。查理芒格提到了多元思维模型的工具:决策树理论、会计学、质量控制理论、误判心理学、微观经济学等等。这些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对形成多元思维认知有很大帮助。

     一个人通过跨学科学习,跳脱自己的思维误区,建立多元思维,才能更有效的接收信息,真正听懂道理。

    

     03

     认知思维需要不断强化

     有的时候你发现,即使有意识的建立了多元思维,我们也依然对道理无能为力。

     遇到问题时,我们常会忘记那些醍醐灌顶的道理,事后才一拍大腿:哎?我当时怎么忘了?!

     这事还真不赖我们。

     人的大脑有两套系统,左脑负责理性思维,右脑负责感性思维。我们听到的所有道理和知识,都是由右脑先吸收成故事,再转化到左脑形成逻辑总结,成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次转化到右脑,形成你自己可以讲出来的故事。

     概括的说,我们大部分懂得的道理,都是左脑对右脑的逻辑归纳。这个归纳有效,但并不全部覆盖。毕竟左脑不是右脑,难免会丢失很多维度。

     你听懂了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到底有多重要。

     你在当下懂得这个道理≠面临选择时能想起这个道理。

     吴伯凡老师在《认知方法论》中对这一现象有很好的解释:

     “所谓的认知就是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建立一个高带宽的专线连接。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偶然连接的,但神经元连接的一个规律就是:你只要不断地重复,它就会从偶然一次连接开始,逐渐建立一种固定的连接,而且这种连接重复的次数越多,连接就越稳固。”

     在前一篇《会说话的人,一开口就赢了:顶级说话高手的6条沟通建议》里,有个读者给我留言:“有道理,然鹅,我头脑一发热就卡壳子了。”

     这个症状太典型了,我也一样。

     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关键时刻想不到。怎么办?一次想不到,就多想几次。当时想不到,事后要反省。

     很多道理,讲一遍是没有用的,那还是“别人家”的道理。只有通过多次感受强化,融入到生活、学习、工作中,才能形成认知,才不会在需要使用时忘掉。

     认知思维的强化,就是需要不断的查漏补缺,形成更完善的系统,才能有效的输出,变成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04

     你听过的道理,并不是你掌握的能力

     有些朋友看到这里急了:“我兴趣广泛,物理、天文、文学、心理学都订了很多大课在学。我思维挺多元的,记性也不赖,为啥还是不行?”

     别着急,你大概是遇到了这个问题:误以为自己掌握了听过的道理。

     听过,知道,懂得,都不等于掌握。

     “知道/懂得”是指一个人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而掌握,是指了解事物,能充分支配或运用。

     他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听过了这个道理后,能不能学以致用,把它变成你的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道理,并没有为我们所用,内化成我们的能力。

     知识不是力量,运用知识才是力量。

     就像写作一样,我们搜集前人的知识作为素材,但那只是基本的数据和信息。把这些基本数据和信息融入自己的思考架构、逻辑框架,自己下笔来写,才变成自己的文章,你才具备写作的能力。

     不加入理解思考的文章,是洗稿,不是写作;不加入理解思考不去践行的道理,是复读,不是掌握。

     举个例子来说,读大学的时候,谁都听过“选择大于努力”这个道理。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人在工作的时候,做到了自主选择?每年有无数求职者在浑浑噩噩的找工作,只为了一份薪水。

     只有碰钉子了,工作力不从心了,没法升职加薪了,我们才懊恼的想起来“选择大于努力”这个道理。此时再去践行这个道理,一定对它有更深刻的认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听了千遍万遍。而真正去应用它的人,又有几个呢?道理听了千万遍,做起事来还是拍脑门。晚上想想千条路,明天还是走原路。

     去做,去尝试,去实践。把道理内化成自己的思维认知和行为模式,你才真正掌握学到的道理,把它们变成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学《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时,武志红老师也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看法,分享给大家。

     有位来访者感觉一直以来自己的脑子就像一个椰子壳,里面塞满了纸条,每个纸条都是父母给她的一个道理。

     当遇到一件事情时,她会从椰子壳里试着调出一个相应的纸条来,然后按照这个纸条去行动。几乎没有哪个纸条是自己写的,都是父母灌输的、看上去很好的道理。

     这些被灌输来的道理有很多缺陷:

     —— 从里面调出来一个合适的纸条不容易,有时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调动;

     —— 每当调用一个纸条时,身体似乎都不愿意;

     —— 这些纸条经常相互矛盾,冲突得很厉害。

     因此,武志红得出一个感悟:

     “一个道理必须经由你自己身体的证悟,否则这个道理就不是你的道理。”

     你看,当你不去思考不去践行不去证悟的时候,道理不仅不让你过好一生,还会让你产生心理疾病,让你过垮一生。

    

     05

     没有速成的人生秘籍

     我见过很多问为什么没法过好一生?的人,连30岁都没到。

     有些人学到了一个道理,就想着马上实现人生腾飞。学了两节职场进阶的方法,老板还没给自己涨工资,就说:“什么破道理,屁用都没有!”

     想要这种速成的人生秘籍,别说人,神仙也给不了。你看仙侠电视剧里神仙怎么施法的?是不是也得指手画脚张牙舞爪一遍遍的做动作?

     即便神仙也得做时间的朋友。

     今天读了《唐诗三百首》,明天、后天、下星期也写不出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上周看了职业规划的方法论,下个月也变不成职场精英。我们学再多东西,都无法一蹴而就。

     同样的,再牛的道理,也没法立马改变你的人生,升级需要时间,认知需要积累。

     我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积累的魔力,相信延迟满足。

     当一个人跳出思维误区,有意识的学习道理,通过辩证思考和反复实践,把道理内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后,他掌握的这些道理,只需假以时日,一定可以助他过好此生。

     所以,希望我们都不要年纪轻轻就给自己的一生下定论,觉得没有过好。把道理转化为我们的个人能力,日进一寸就是成功。

     与大家共勉。

    

    公众号@粥左罗,50万年轻人的成长充电站。运营者粥左罗,90后,向上生长创始人,毕业四年从服装店员到成功创业,从月薪2300到月入20万,坚信成长即财富,只写最接地气的成长干货。关注粥左罗,菜单栏查看50篇必读好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意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