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被「偏见」伤害过的人,长大该如何治愈?
2021/6/6 18:31:00 意林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作者: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最近看了一部公益短片【原来这就是歧视】。

     短片中:

     从艾滋到肥胖

     从种族到学历

     从地域到出身

     从性别到疫情

     ......

     这些歧视,一眼识别。

     可有些是感觉上被歧视,却无法直接言说,那叫一个窝心。

     闺蜜讲爱人买的猪肉太难吃,她自己去超市买回来把新买的和爱人买的分别存放在不同区域并告诉了爱人。两人为此吵了一架。

     原因是爱人从她的语气中听出了好肉、坏肉之分,感觉买个肉,自己连同肉一起被歧视了.....

     这让我想起小学的一次早检,老师在检查小名叫“狗剩”的同学时说,露在外面的脖子都黑的像车轴,单独命他脱下袜子。

     我们小时几乎家家都是平房,自来水龙头在户外,烧水做饭是要烧炉子的。热水特别是在冬天是要仔细着用的。这同学想必是几天没洗脚,老师说后脚跟脏得像“冻秋梨”......

     尽管在同学眼里,他是出名会讲故事的人,但最难忘的是穿越时空近40载还在同学记忆里的“冻秋梨”代替了“狗剩”...

     于他又何尝不是呢?也许陪伴他的还有愤怒、难过和被歧视......

     一次课程的访谈中一学员痛诉爱人,曾老师问,你觉得你和你爱人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学员愣住了,曾老师说“一公一母”。

     全班轰堂。大笑后是深深的思考,原来很多事如果从差异化的本质看,许多问题的存在是多么自然的现象,哪里有对错之分。

     可一群人对一个人的歧视却一直在,这背后有什么猫腻?歧视是怎么来的呢?

    

    01

     为什么会有歧视发生?

     香港电视剧《霍元甲》中第一次听到“东亚病夫”,感觉上这是个坏词儿,听着都生气,牢牢记住了这感觉,并不知道这就是“歧视”。

     长大了,发现歧视随处可见。

     小时长跑,前脚掌着地跑得更快更轻盈,脚十分宽大。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想要拥有漂亮的皮鞋是不敢表达的心中梦想。

     清楚记得妈妈带我去商场,我穿不下梦想的皮鞋,服务员说:“脚真肥......”

     一句“脚肥”竟成为多年来我的痛。

     去年疫情,国人是谈武汉色变,湖北人外地留宿被拒更是常事儿。

     发生了什么,让我的脚被嫌弃?病毒的祸,怎么武汉受歧视?

     (1)用偏见挣脱焦虑、恐惧、愤怒

     当拥有漂亮鞋子的良机被一双不争气的脚错失,失望、对脚的愤怒与焦虑同时到来。

     服务员因为我长着一双不标准的脚,白忙了。我的脚成为她评判的对象......

     对脚的偏见,解决了服务员的愤怒、焦虑,也缓解了我买不到鞋的不安和恐惧......

     正如对病毒的未知滋生的恐惧、焦虑无处安放,把偏见投注到武汉人身上是最简单的了......

     (2)面对威胁、不安找寻替罪羊和好的感受

     荣格说,人性中被否定的部分,构成人类内心的阴影。阴影中包含着为自己所拒绝、否定、排斥的部分,而阴影一旦形成,就会无意识的投射在其他人身上,来维持自我道德感和优越感......

     失控的疫情振荡出人内心的恐惧。把不安丢出去,让自己继续拥有好的感受。

     带着这样的内在,隐藏着对病毒攻击的无处投注,为和病毒划清界限,无意识寻找可以释放不安和攻击的替罪羊……武汉的锅就是这么背的。

     (3)容纳不下的情绪满溢,以歧视见诸行动

     当焦虑、恐惧、愤怒等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停留在头脑中的想象向外涌动,病毒通过互联网传播,“是你脚肥......”

     差异化的对己待人出现。歧视就此产生。

     活在别人的歧视里可怕,相信歧视,认同歧视,并自我歧视则更为可怕。

    

    02

     向歧视认同,被歧视过的人也会歧视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对46 位女大学生分组做数学能力测试研究。

     其中一组强调性别,另一组则故意忽略性别。

     结果,被强调性别的女生成绩更差。原因是强调性别会激活“女生数学较差” 的自我歧视。

     一优秀的女孩因对女性身份不认同走进咨询室。咨询中发现了她“遗忘”的创伤。

     原来她是家中老大,奶奶极度重男轻女却待她很好,当发现儿媳二胎还是女孩,奶奶把女婴扔进水盆......这一幕被在炕上玩耍的女孩看到。

     从此,虽然奶奶还是待她很好,但她控制不住的恐惧......

     女孩压抑了这段恐怖的记忆。经由记忆的扭曲发展出对女性身份的不认同。

     歧视是奶奶的,但女孩内心种下了一颗自己都不知道的歧视女性身份的种子。

     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源于客体回应的内化。大脑分不清那时那刻、此时此刻,它会调用成长中过了期的地图指导当下.......

     比被歧视更可怕的是内心对歧视的认同。

     案例中的女孩走进咨访关系,开启内在新旅程。现实中有多少女孩一样的情形,卡在原初的恐惧中走不出来......

     就像我,服务员的一句“脚肥”,噩梦般的催眠我几十年,穿鞋舒服与否不重要,看起来显瘦最重要......多少年过去,我解放了一双脚,也解放了我自己。

     每一个歧视都述说着你曾经的被对待。藏着你的认知。

    

    03

     歧视里藏着你对自己的认知

     有个著名的“疤痕实验”。

     化妆师在志愿者脸上化上逼真的“疤痕妆”,准备把她们送往不同区域感受陌生人。

     出门前,化妆师借口补妆擦掉疤痕,当然本人、相互不知晓。

     实验结束,所有志愿者都“遭遇”了歧视。

     有人讲述在医院长廊坐着,两个护士一直看着他小声议论、嘲笑他。

     有人说独自坐在公园长椅上,路过的人会不时看他,还有一中年男子刚坐下就离开,像躲避瘟神一样。

     总之,当顶着“疤痕”,他们感受到人际歧视。

     当然,疤早在出门前擦掉。他们感觉到被歧视的,不是脸上的,而是心上的疤。

     在一起议论的护士,可能是担心上班聊天被发现,也可能是说一些彼此感兴趣的内容,下意识地看会不会有患者呼唤......在长椅坐了一下就走了的,可能是真的有事离开......

     你对自己的认知决定了对自己的感受。那些自己在意的认知貌似是别人的,很可能源于自己。别人的歧视,也很可能是自己对自己的歧视。

     一如被说脚肥,是我自己认同外界定义的标准。厌恶它们、情愿“穿小鞋”的是我自己。

     哲学家查尔斯·兰姆曾经说:“人是一束偏见的集合体。”

     诚然,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难逃“偏见”。但这并不防碍我们内心渴望被温柔对待。

    

    04

     愿我们在人世间能被温柔以待

     偏见是头脑的一个想法, 是否能产生歧视,还要有行动。阻止偏见是重要一环。那怎样做到呢?

     增加觉察

     大脑陪伴我们多年,绘制了无数地图应对外界复杂情境。然而地图是过了期的,需要更新、修正。

     觉察能阻止大脑直接调用并修正地图。

     当焦虑、恐惧等情绪出现时,在内在增加一个观察者的位置,用心去感受和体会,将想象、现实分开,将过去的自己和现在分开,以此调整思维和见诸行动。

     创造性中立

     偏见的“偏”会自动、选择性吸收信息,忽略其他信息。见是看见。放在一起就是并没有真的看见。

     创造性中立,就是每次都如初见,带着好奇,用基于现实而不是大脑那旧时的经验回应和指导当下。

     如此,偏见的概率就会降下来。

     宽容相待

     为孩子成长提供爱和理解的空间,如此,他们更容易学会宽容和感恩,更易在人际互动中多角度理解和感知事物,更少偏见。

     相反,在家庭中处处呈现控制与被控制,对孩子动辄得咎,孩子会发展出同样高度控制或者过度依赖的两极,而这更易催生偏见。

     保持边界

     一个舶来的笑话:一个赤裸的白人女性和一个赤裸的黑人女性,区别在哪?

     回答是,前者出现在《花花公子》封面,后者将出现在《国家地理》杂志封面。

     当然这是典型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

     心理边界清楚的人,知道和我有关的我负责,无关的不往自己身上扯,人际互动中清爽自如。

     在关系中保持敏感没错,有些人在关系中是过度敏感的,“过度”即心里有疤,即指心理边界不清。如增加心理边界的弹性和厚度,过度的敏感将还原。

     人格自带清爽,歧视便会减少。

     阿德勒说“一段经历,一段创伤,不会是一个人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人们赋予这段经历和伤害的意义,才会决定最终的人生走向。”

     当无意识遭遇歧视或被歧视的经历,如何定义它,也许远超歧视本身。

     诚然,歧视记录着曾经的被对待,藏着对自己的认知。但这世上不只有歧视,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善良与温暖......

     因为,面对歧视,要不要接收,决定权在你。毕竟这世上能定义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也许你现在依然搞不定歧视,有时还会被它影响,也许你心理的边界依然模糊,让你对外在的一切仍过度敏感,但只要坚持增加自我觉知,终有一日,脸皮渐厚,漠视一切歧视,在人世间自如地感受被善良、温柔的对待。

     因为,就算你再奇奇怪怪,也一定会有人陪你可可爱爱。

     要相信,每个你,都是人世间独一无二的美好存在。

    

     了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及XXX(作者名)往深处想,在浅处活——专注精神分析的教育与传播。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意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