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立 flag为什么总打脸?| 追求成功之前,不如先去寻找快乐
2021/2/8 11:01:00 壹心理

     Susan Kuang|作者

     SusanKuang|来源

     susankuang2014| ID

    

     你会不会经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自我改变如此困难?为什么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总是很难实现?

     不瞒你说,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思考到现在,我终于想明白了是为什么。

     如果改变和成长对你来说很难,那么一个最大的可能就是,你追求改变和成长的方式是错误的,是不符合自我发展规律的。

     可是,错在哪里?正确的规律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解答起来有点复杂,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我先讲一个“我如何成功解决自己睡眠问题”的故事。

    

     “失眠”这个词,我以前经常听到,但说实话,我从来不知道失眠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因为我的睡眠一直都还不错。

     去年,我有段时间因为压力过大睡眠不太好,入睡很困难。为了改善睡眠,我特地买了几本关于睡眠的书,甚至还买了治愈失眠的催眠课来听。

     然而,这些书和课程并没有让我的睡眠变得更好,反而让我的睡眠问题更加严重了,因为这些书不断强调睡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睡觉变成了一件非常有压力的事情。

     每天晚上一趟到床上,我就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睡不着,而且一旦发现自己有点睡意了,我就会变得很紧张,生怕睡意消失,结果我一紧张,睡意就真的没了。

     于是,我就更加担心了。

     这就形成了一种负循环:我越是在意自己的睡眠,我睡觉的时候就越担心,而焦虑和压力可以说是睡眠最大的敌人。

     这样的结果就是,我越是担心,我就越睡不着,越睡不着,我就越担心、越焦虑。

     最后,我是怎么解决自己的睡眠问题的呢?

     有天晚上,我到了凌晨2点都无法入睡。我干脆爬起来,打开台灯,拿出纸和笔,开始给自己做心理治疗。

     其实,我自己很清楚,我的睡眠问题就是焦虑引起的,是因为我总是担心自己会睡不着,而且这种担忧一直存在于我的潜意识之中。

     想要解决睡眠问题,我就必须消除这种担忧。我问自己:我为什么那么担心自己会睡不着呢?

     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之所以那么担心,是因为我觉得如果睡不好觉,我第二天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到身体和大脑的健康。

     于是我继续问自己:晚上没有睡好,第二天的工作就一定会受到影响么?

     我想了想,其实也不一定,只要我自己不把它当回事,它就不会影响我完成第二天的工作。

     那么,一天晚上没睡好,身体和大脑就会受到影响吗?也不会的,偶尔一两晚没有睡好,并不会对健康产生什么影响,因为身体有自己的修复机制。

     想清楚这些问题之后,我在纸上写下了这句话:偶尔睡不着、睡不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睡不着就睡不着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即使没有睡好,我也不会让它影响我第二天的工作。

     很神奇的是,当我不再把睡不着看成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并学着坦然去接受和面对的时候,我的睡眠问题就自动消失了。

     即便偶尔也出现入睡困难的情况,但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在内心对自己说,睡不着就睡不着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虽然这个故事讲的是睡眠问题,但是当中我所遭遇的困境却和很多人在自我改变上所面临的困境非常相似:你越是想要实现某个目标或某种改变,就越实现不了。

     为什么这样?

     背后的道理是完全相通的:这种困境之所以会出现,关键就在于不接纳——不接纳现状,或者说不接纳一切与目标不相符的状态或结果。

     比如我特别想要自己睡好,所以只要出现了睡不着的迹象,我就会很焦虑,甚至会提前担心,因为我不接受,我不允许自己睡不着。

     你或许还是会有疑惑:为什么“不接纳”就会导致目标无法实现呢?这就需要一些心理学和大脑科学的知识了。

     假如我们不接纳某种状态或结果,那么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大脑就会把它看成是一种威胁,并因此而释放一系列压力激素。

     这些压力激素会让我们有种紧张和焦虑感,并促使我们想办法改变此时的状态,以消除痛苦。

     压力激素和焦虑感,实际上并不是“反面角色”,它们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因为适当的压力激素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行动效率,会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要解决的问题上。

     然而,这种压力激素的只在某种特定类型的目标实现上是有效的,那就是任务明确、短期可完成、属于你掌控范围内的执行类目标。

     举个例子,如果你要做一个PPT, 而对于如何做PPT你是非常熟悉的,那么这个时候给你一些压力,让你有些紧张感就非常利于提高你的行动效率,使得你更快地完成任务。

     但是,如果这个目标是长期的,或者是你掌控不了的,又或是需要大量发散性思考和创造力的,那么压力激素就会起到反作用。

     比方说,睡个好觉就是一个我们无法直接掌控的目标,不是只要努力就能实现的,对于这样的事情,就会出现“越想实现,就越实现不了”的困境。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再回到自我改变和成长的话题上。

     我发现,很多人想要追求自我改变、自我成长,最根本的动力其实来自于对自己的不接纳和不认可——他们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所以他们很期待自己有所成就,渴望自己变得更好。

     但问题是,自我成长的目标通常都需要长期努力和付出,需要克服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面对很多不确定性,需要经历很多的失败。

     如果你本身就不接纳自己,那么一旦遇到了挑战或者失败,你就会很自然地把它看成是否定自己的“证据”,并因此产生负面情绪和回避行为,自我评价就更低了。

     于是,你就会选择放弃。放弃之后,你可能会给自己设定另一个新目标,想要从新目标的实现上寻求成就感,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

     可失败和挑战依然是不可避免的,一旦遭遇了失败,你又将陷入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之中,无法继续下去。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负循环,也是很多人无法真正实现改变的原因。

     如果你是因为不接纳自己而想要改变,那么促使你行动的就是压力激素,是焦虑感。

     而此时的你追求的根本不是什么成长的快乐,而仅仅是为了摆脱痛苦,因为只有达成了目标,你才愿意认可和接纳自己。

     然而,即便是真的实现了,这种认可也只是暂时的,你得到的只不过是一时的轻松感,新的焦虑很快就会出现。

     事实上,压力激素并不是行动的唯一驱动力,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驱动力,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多巴胺。

     如果说压力激素的作用是让我们赶紧摆脱某种痛苦,那么多巴胺的作用则是激励我们去追求某种快乐,它们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是紧张感和焦虑感,另一个则是兴奋感、充满动力和希望的感觉。

     对于那些有挑战的、拥有极大不确定性的,需要长期投入和努力的目标来说,只有“多巴胺型动机”才有可能让我们坚持下去。

     这时我们的目标便不再是回避痛苦,而是追求快乐,也就不会因为一时的挫败而产生回避行为,而是会想办法去突破。

     此外,多巴胺也是高效学习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要知道在多巴胺充分分泌的情况下,大脑的学习能力、创造力和记忆力都是最强的。

     所以,想要真的拥有一个蓬勃发展(flourishing)的人生,想要找到愿意长期投入的人生目标,并在行动过程中收获到快乐和满足感;

     那么我们就需要转变自己的动机类型,不再被焦虑所驱使,而是要让多巴胺(或者说内驱力)推动我们前进。

     要实现这种转变,我们首先就得学会自我接纳,学会与自己相处,通过这种方式摆脱情绪的困扰,找到内在和谐与快乐。

    

     说到“自我接纳”,很多人又要问了:自我接纳了,会不会就不想努力,不想行动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如果一个人不想努力,不想行动,那只能说明一件事情——Ta对自己是没有信心的,对未来缺乏掌控感, 看不到希望。

     从本质上来说,“什么都不想做”其实是抑郁情绪在行为层面的一种体现,而导致抑郁情绪出现的通常是“我不行” “我是个失败者”之类的否定式自我信念。

     一个人若是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信心,那么他就一定会想要寻求挑战,想要在挑战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因为这是人性的基本需求,也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元素。

     但这种本性却会因为恐惧,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彻底被压制。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自我接纳的核心意义和目的,就是为了不再用失败和不足去否定自己,不再用是否达到了某种外在标准而去评判自己的价值。

     当我们不再否定和贬低自己,我们才不会因为失败或者做不好而陷入糟糕的情绪,也就不会那么容易放弃,我们的自信心也能因此而逐渐提高。

     不过,自我接纳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一项系统的心理工程。

     它需要我们深入到信念层面一点一滴地去发掘和瓦解,那些我们平时很难意识到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假设,以此消除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感。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我给自己做的心理治疗那样:想要不再担心和害怕自己睡不着觉,我就得找到是什么样的想法让我那么害怕自己睡不着觉,然后想办法反驳和瓦解这种想法。

     上面所说的这些,就是我进行了那么多年的心理学学习和研究之后,最终发现的成长规律。如果用更简洁的语言来总结,我可以把它概括成以下几句话:

     只有先摆脱了恐惧,

     才会有精力思考什么让自己快乐。

     只有先解决了情绪问题,

     才有所谓的高效能。

     只有先学会坦然面对失败,

     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只有先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些规律大多数人都不懂,正是因为不懂,整个社会才会如此强调成功。

     如今,“成功学”的影子随处可见。可是大家没有意识到的是,那些所谓的“成功学”正是我们自我发展道路上最大的阻碍。

     因为对于“成功”的过分强调,对于“成功案例”的过分曝光,只会让人变得更加迷失和焦虑,更加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成功是非常不容易的,它需要用长时间的默默努力和无数次的失败经验来换取,只有那些不畏惧失败,经得起打击,并能从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人才能最终有所成就。

     所以,在追求成功之前,不如先去寻找快乐——先学会如何接纳和爱一个此时并不完美的自己,学会如何积极地面对失败,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自得其乐。

     其实,快乐找到了,成功也会紧随其后,要知道,人在快乐的时候是最容易取得成就,获得成功的,因为此时的你不仅思维更活跃,效率更高,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也是最强的。

     原标题:先找到快乐,再追求成功

     - The End -

    

     在认知层面改变固有的思维理解层次,并不容易。

     很多人花了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都还是陷在低层次的思维瓶颈里,不断走弯路。

     如何花最短的时间,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限制,帮助我们摆脱疲惫?向你推荐北大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泰斗钱铭怡的高徒,知乎粉丝超 50W+,欢迎来到李松蔚的大脑——《李松蔚认知思维16讲:破除阻挡你改变的16个思维误区》。同时,请慎重!因为你即将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最后3天

     原价199元

     券后仅需79元

    

    扫码立即参与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参加~

    

     作者简介:畅销书作者、心理学研究者,CBT人生教练,专注于认知与情绪调节、目标管理,以及高效能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希望帮助更多人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蓬勃绽放。

    

     婚姻观代沟 | 保姆式育儿结婚冷静期 | 甩锅式道歉 | 女性羞耻感女性意识觉醒 | 虚假沟通 | 私德制裁

    

    点个“在看”,坦然面对失败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