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输入与输出,心理学科普创作赛|壹心人计划Ⅳ
2021/4/14 10:56:00 壹心理

     我们为什么要做心理学科普?

     我们的读者想要从心理学科普中学到些什么?

     心理学,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学习心理学,可以找到与自己生活经历的印证与共鸣、不解的生活现象的解释、甚至是对未来的人和事的预测。

     近年“心理学话题”频上热搜,它似乎在向世界宣告,心理学这个学科,能够更好地帮我理解自我、理解身边的人和事,帮我解决困惑、更好地生活。

    

     “科”才需要科普

     因为是科学才需要被科普,而正因为是科学,才可能会成为对以往人生哲学的有效补充或是纠正。

     但也因为是科学,心理学比“心理学”这个名字带给我们的想象、憧憬要“狭隘”得多。

     心理学只研究可以去验证的问题,于是诸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种问题会被排除在外;心理学采用基于概率论的实证方法,于是研究结果无法适用于每一个个体;

     实验法可以更好地控制变量,但实验场景与生活差距很大,研究结果的推广需要谨慎;相关法可以在现实场景中进行,但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心理学研究无法穷尽一个现象所有的影响因素,单个影响因素的解释率往往很低,需要很多研究累积解释率,给不出简单的答案

     ……

     这种种局限,使得用心理学解释、指导生活不太可能。

     那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意义呢?

     心理学的特别之处在于,研究结果是确定的,有绝对的对错,不以个人的意志转移,每一项研究都可以进行重复,可靠的研究结果无论何时都能被验证。

     因此,当心理学科普工作者标注并列出参考文献时,他们可以自信自己写下的内容是科学的。

    

    

     从心理学中学什么

     现在有很多的“心理学科普”,会打着“心理学”的旗号讲自己的人生感悟。

     各种各样的心灵鸡汤,或许能唤起情感上的共鸣,但所讲并不是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只是描述了某个既不专业也不一定成功的人的人生信条。

     一些心理学“科普”,是咨询从业人员根据咨询经历的个人感悟,既能引起共鸣,也能提供一些一般人或许不会想到的视角,但终究是人生哲学范畴,仍旧是信则灵。

     而真正的心理学科普应该是尽量不夹带个人感情、信念,对研究及其成果的忠实阐述

     因为心理学的“狭隘”,这些研究的结果其实并不简单,复杂而不能直接用来回答现实问题,只能是提供一个思路,一种可能性,但好在这些研究是确定的、可靠的。

     和其他学科一样,心理学科普能给读者一种智识上的满足。

     壹心人Ⅳ·真正的心理学科普创作赛

     壹心人共创计划来到第四期,这次想做认真的心理学科普文章。

     我们将提供专业心理学词条、话题、流派,让大家学习钻研。

     结合案例分析、相关科普、个人见解,在吃透内容的同时进行高质量的输出,获得内容激励,影响那些还处于困惑中的人。(如果你有已经写好的科普类文章也欢迎投稿参加)

    

    

     往期壹心人参加反馈:

    

    

    

    

     ——报名参加方法——

     本期活动采取邀请制和付费制。

     ↓报名详情扫码添加心心学姐↓

    

     - The End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