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去世的那一天,我的心也死了”:所爱之人离世,该如何修复创伤?
2022/4/12 10:53:54 壹心理

     心理咨询师陈素娟 | 作者

     秋里 | 编辑

     我一直记得我的一位导师——北大的方新老师说过一句话:“人的一生有很多的体验,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丰满。” 体验,就是人生。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所谓好的和坏的体验。 比如,从小到大,我们可能都体验过贫穷、失败、打骂、嘲笑、被冤枉……也体验过成功、温暖、喜悦、被爱、高光时刻…… 在所有体验里,死亡,很可能是我们内心最无法直接触及的敏感地带。 但却也是我们不可逃避的,很残酷,很多人可能都体验过甚至是过早地体验过死亡,我也是如此。 不过当我写出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内心非常平静,因为我已经完全接受了死亡在生命中的存在。 今天,我想分享这段故事,希望能给你一些勇气和希望:因为尝过死亡的痛,我们才更懂得生命的宝贵滋味。

    我从未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失去母亲 2002年夏天,那一年我30岁,清晨妹妹一个电话打过来,说母亲身体不舒服。 老家并不远,我匆忙赶回去。 我看到母亲呼吸有些急促,但情况还算稳定,于是我让妹夫开车送我们去医院挂急诊。 母亲的心电图出来心跳达到140下,我立刻办理了住院。 本以为住院之后母亲的情况会得到缓解,没有想到下午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我一下子慌了,急忙打电话求助。 但是,老公带着女儿去外省姐姐家探亲,手机没有信号;大姑姐家的电话我不记得;婆婆家的电话打不通(后来知道风刮断了电话线);弟弟距离太远,赶不回来…… 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能帮上忙的人都联系不上,那种感觉简直是在经历世界末日! 看到母亲的情况越来越不好,我紧急联系医院的救护车送到上级医院。 车开到半路,母亲的情况加剧。 就在我眼前——母亲用手扒拉下氧气管,腿蹬了一下……这个场景在我脑海里不知反复了多少次,我无法相信母亲就这样离开了,连一句告别的话都没来得及说出。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一向温和能干的母亲会这么突然的离开我,这种巨大的丧失一下子把我打蒙了。 我就像一个溺水的孩子,在悲伤的冰水中沉溺着,不想走出来。 白天,工作照常进行;晚上,我会进入另一个世界——悲伤、自闭,一边流泪,一边在电脑上敲打出灰色的文字。 转眼到了中秋节,家家团圆的日子,我结结实实痛哭了三个小时。 潜意识很同情我,会在梦中给我补偿,我经常梦到:一家人其乐融融聊天、包饺子;夏天的月夜,在院子里乘凉,爸爸妈妈摇着蒲扇,我们姊妹三人轮流唱歌……醒来,泪沾湿了枕头。 这样的悲伤持续了很久,我也曾想办法让自己不再那么痛苦,但我真的做不到。 后来为了自救,我开始接触心理学——终于在冰冷黑暗的世界中抓住了一丝丝光亮。

    

    面对巨大的丧失,人会经历的五个阶段 我深刻地记得,当时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无意中看到了近代精神病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博士对于哀伤的解读,她把哀伤分为五个级别: ①否认和隔绝

     “这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刚得知死亡或濒临死亡的消息时,会感到震惊和麻木,常常在心理上拒绝这一念头; ②愤怒“为什么是我”,当麻木消失后,会感觉非常愤怒,想去反击或指责别人,对象可能是有关联的当事人、医护人员或命运的主宰; ③讨价还价向外界或自己提出一系列的交换条件,或采用乞讨、许愿、祈祷等方式,希望事实改变,以缓解失落的心情; ④抑郁期愤怒和讨价还价过后,会有强烈的无助、沮丧和痛苦,变得绝望或退缩,呈现抑郁的症状; ⑤接受意识到无法改变事实,开始面对和接受现实,变得坚强,开始向前看,活在当下。 没错的,这些过程我实实在在经历过了,甚至会反复经历。 这个心理学理论让我在丧母之痛中感受到被理解,于是我开始了用心理学治愈哀伤的漫漫长路。

    

    治愈哀伤,是一个柳暗花明的过程

     a. 治愈哀伤的第一步:宣泄情绪 中国很多地域有成熟的丧葬文化:亲人去世,设灵堂放置三天,然后入土为安,期间给亲属报丧,亲戚朋友吊唁,举办各种告别仪式。亲属家人一起来分担悲伤,亲人们放声大哭,尽情释放悲伤。 如今看来,这样的仪式对于缓解悲伤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我,却没有机会以这样的方式宣泄悲伤。 当时正值农村大兴火葬,我们实在不忍心母亲被送进火葬炉,当天半夜就草草土葬。 我的哀伤被生生卡住了,没有机会通过葬礼去释放。之后,我用了几年的时间、多种方式导出我的情绪。 母亲去世第二年,我开始接触心理学,参加了团体治疗、心理游戏治疗、一对一咨询、一些工作坊等等。 记得有一次团体治疗过程中,带领着给每人发一条蒙眼布,蒙上眼睛,站好队列,打乱站位。主持人娓娓道来:站在你面前的人,你希望她(她)是谁,他(她)就是谁,是你最亲近的人,你不需要说话,你可以向他(她)表达你的所有情绪……但不可以有伤害。 我想到的人当然是母亲,当时的我把积聚了好久的悲伤痛苦宣泄出来,对方给我温暖的拥抱,轻轻地拍打背部,起到了很好的安全和疗愈作用。 人的心理能量是流动的,但是巨大的丧失会让这些心理能量淤积下来,慢慢形成一个结,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结”。这个心结就像没有愈合的“脓包”,轻轻一碰就会钻心的痛。 譬如,我在母亲去世的前两年,从来不敢看电视剧。因为每一个电视剧中都会出现“妈妈”的身份,我听不得别人喊“妈妈”,听到一次,就会让我跌入巨大痛苦之中。 当淤积的情绪流淌或宣泄出来,这些“心结”也会慢慢打开,才能慢慢在认知层面工作。 当一个人沉浸在悲伤中的时候,是“听”不进别人说什么的。所以,未经他人事,不知他人痛,莫劝他人善。 不管男人,还是女人,遇到大的丧失或者挫败的时候,让痛苦的情绪流淌出来,是接纳自己和事实的关键一步。

    

     b. 接纳,可以拓宽一个人的世界 经历巨大的丧失时,我们的痛苦不只是因为丧失或者脆弱,更是因为我们不接纳事实,不接纳自己。 我们执着的与命运相抗,与事实纠缠,并希望我们可以改变事实,能够按照我们意愿去发展。 可是,一切都是徒劳的,很多事情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很多意外,有可能我们一生都难以遇到,可是遇到了,就会影响人的一生。 母亲的离开,终止了母亲的一生,也影响了我的余生。不过,影响也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当我经过了几年的哀伤历程,我慢慢地接纳了母亲去世这个事实。 一个夏日阴天的下午,我一个人坐在一个阴面的房间,在电脑前码字。 突然,我的大脑出现了一句话:我母亲走了。 当这句话出现的时候,我感觉——心里有一个大石头落地了,窗外的天突然变亮了(窗外还是阴天)。我感觉,我接纳了母亲的离开,接纳了生死,接纳了这个世界。不!是整个宇宙……我的天亮了…… 冥冥之中,我感觉母亲在天堂看着我微笑,她说:希望最爱的女儿幸福快乐。 我把母亲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从此再也不会分开。 随即,我在我的一个QQ签名上写上了一句话:一个人活着两个人的快乐。 从此之后,我再也没有梦到过母亲,因为潜意识不用再补偿我了。

    

    

    死亡存在的意义,是让活着的人充实地生活 母亲的一生定格在50岁,现在我也走入了这个年龄。 如今的我,心意从容,轻装前行,因为我能够面对所有的意外,包括死亡。 而且,从接纳的那天起,我的事业有了很大的转机。我坚信:有母亲的护佑,我会走得更高更远,更踏实。经历了生死,体验了情绪的冲突、突破了内心的障碍,我们可以从中更加珍视自己,珍惜当下的生活,获得成长的力量,而我们也更容易抓住生命中转瞬即逝的机遇。 我想这就是死亡之所以存在的最大意义。

     我们一生会经历很多的失去,不止是失亲、还有失婚、失恋、失友……那种血肉撕扯的痛,同样会体验哀伤的心理过程,甚至想去抗争、挽回、报复……直到慢慢臣服和接受。 如果你也困在丧失中无法走出,你不必总是自己一个人扛。 可以试着走进咨询室,让咨询师陪伴你度过这段艰难的旅程,去穿越痛苦,去抵达生命的辽阔,去遇见那个从容和勇敢的自己。作者介绍

     陈素娟

     陈素娟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婚恋作家,婚姻家庭咨询师,从业长达17年,咨询时长上万小时。理论和多年实践相辅相成,铸造出丰富而实用的心理咨询经验,因而在面对不同来访者时,能够根据来访者情况,灵活使用不同方法,帮助来访者成长。

     陈老师擅长人本主义取向心理动力取向和催眠治疗等,帮助来访者解决个人成长、心理健康和婚姻家庭等议题。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可以勇敢试一试,她将尽最大努力帮助你。

     为了鼓励更多人求助,陈老师特意开通3个半价咨询名额,让你的求助第一步,迈得更轻松一些。原价600/次的咨询,现立省300元,仅需300元/次原价600元/次扫码立省300元↓

     来访者常常评价陈素娟老师“很专业,帮助很大”,“声音温柔,和蔼可亲”,“耐心倾听,分析到位”等等。

     来访者匿名真实评价:

    

    

    

     ↓也可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陈素娟老师的更多资料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