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父母的差评还给父母,让自己成为自己
2022/5/30 11:07:19 壹心理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答案是,远比我们想的大。 有些人长大后,也许很独立,很自主,看似逃脱了家庭,但其实好多人仍然困在父母的差评里。 我在咨询室里见证了太多这样的故事。

    

    “我不能停下来,只有这样我才能保护自己” 我的一个来访者湄,总是处在焦虑状态里,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为了缓解焦虑,湄让自己处在十分忙碌的“赶任务”状态,忙着报班学习,还关注了几百个公众号,利用业余间隙见缝插针的充电。她说,她不敢取关任何一个公众号,生怕错过什么信息。

     但是她越努力,反而越焦虑。 焦虑总是会在每个闲下来的时间里冲进来,比如下班等车的时候,洗澡的时候,焦虑让湄的心情极度糟糕,有时候甚至想发泄在女儿身上。 但湄不清楚为什么自己会这样。 通过咨询的逐渐深入,我发现:

     从小,她的父母就习惯互相攻击,这让湄觉得只有(假装)勤奋刻苦,才能免于父母的攻击。 即便现在已经长大,有了孩子,但紧张焦虑仍然作为一种背景色停留在她的生活里。 毕竟,她从来没有体验过轻松愉悦的生活,不知道如何让自己放松下来。 她还以为,人就应该时刻忙碌紧张,所以一闲下来,湄就对自己充满攻击。其实这不过是因为湄的父母,早年见不得湄有空闲的时刻。 父母的诅咒、辱骂一直驱赶着她,这些诅咒、辱骂一直潜伏在她的身体里,代替她管理着自己。在看清了自己为什么焦虑的真相后,湄才发现自己接近40岁的人生其实一直为父母活着: 做一个时刻忙碌、免得被父母否定和指责的小孩。

    

    "我的一切努力,不过是父母能看见”

     我的另一个来访者菀,智商非常高,工作能力也很强,但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曾经却深深地迷失过。 用菀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曾经一刀一刀地杀死过自己。” 菀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爷爷奶奶家生活,十几岁的时候又被送到国外读书,她其实没有跟父母建立有质量的依恋关系,内心没有一个稳固的家。 导致她从小就不会向父母撒娇和索取,她在父母面前生疏、胆怯,甚至从小就学会要讨好父母。 而且菀的父母对她要求极高,习惯处处贬低她,甚至经常随意地对苑发泄情绪。 菀就像家庭的救火队员一样,承载着父母无尽的负能量。但幸运的是菀天资聪慧,所以她学业很好。 她说,“学习是我唯一可以获取认可和爱的方式。我努力的取得好成绩,就是为了换取老师的爱,那仅有的一点光亮”。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

     一个在外似乎能征服所有领域的菀,其实在家是一个被父母随意欺负的可怜人。 在潜意识探索里,菀说自己不过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小丑”,活着的目的是为了取悦别人,不敢表达真实的感受。 菀说生活太难了,自己中学的时候走在大街上曾经想过被车撞死,一死了之。 所以她决定“杀死”自己,不让自己有任何情绪,这样可以“活”下来。自此之后她没有太多情绪,但是她知道她不快乐,她常常迟到,对生活没有激情和活力。 她原以为自己的人生就会是这个样子,即便得到了全世界的夸奖,菀也不以为意。

     菀一直觉得自己是世界的局外人,跟这个世界没有链接,这个世界不需要她,自己是多余的。 一个悲伤的事实就是: 只是因为她有一对不夸她、不认可她,永远在贬低她的父母,即便这个孩子是个天才,全世界都看得见,但是她的父母看不见,于是这个孩子长达30多年的人生就活在内心的黑暗里。

    


    

    把父母的还给父母,让自己成为自己

     如果不是亲眼见证一个个事例,我们不会发现,孩子是如何的忠于自己的父母,为了获取父母的认可与爱,他们不惜用尽自己的一生来证明。 一个得不到父母爱和认可的孩子,是那么的自我憎恨、自我厌弃、自我伤害……他们没有归属,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一生活在父母的差评里,不得解脱。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心理咨询室,我见证着太多类似的“悲剧”在重演,我真的希望告诉所有被父母伤过的孩子们一句话:“这不是你的错!” 只有扔掉父母送给的桎梏,我们才能真正地开始爱自己。好好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从此真正地为自己活着。 如果你不知道从何做起的话,可以试试心理咨询。 咨询师会创造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让你在关系中真实地体验被看见、被关怀、被理解,并内化到自己内心模式中,并学会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治愈不幸的童年。 为了向更多的人普及心理咨询,鼓励更多人面对困惑时的求助意愿,壹心理甄选资深心理咨询师,推出半价咨询优惠,低至3-5折

     ↓给自己一次改变的机会↓

    

     ↓↓点击阅读原文,让改变发生。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