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闹”不如医“心”
2013/11/14 创新医学网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公安部联合部署,要求各地对侵害医务人员的行为“零容忍”,并按照不低于在岗医务人员总数的3%或20张病床1名保安的标准配备安保人员。记者走访市内多家三甲医院,发现虽然保安人数上达到“国标”,但在门诊、急诊等重点科室的安保力量仍然比较缺乏。除了加大安保人数之外,卫生部门和医院均引入了第三方机构—医调委进行医疗纠纷的协调处理工作。

     点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本身承担着救死扶伤职责的医生们需要对自己的安全忧心起来。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对医院的保安人数根据在岗医务人员总数或者病床的数量作出标准划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对保障医生安全、维护医院秩序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先不论怎么挡怎么掩,要是将和土都没有配足,再好的应对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人比较欣慰的是,经调查佛山市内大部分三甲医院保安人数基本都达到了国标。只需要注意结构性问题,在人员配置上,还需侧重门诊、急诊等重点科室。

     如今,侵害医务人员的行为已非个案,而各地也有自己的应对妙招。比如有外地医院曾给部分医生配了钢盔上班,不知现在执行情况如何,也不知患者们是否有点穿越之感。还有的地方则强调提升医生个人的“战斗力”,比如培训医生学习武术,一来强身健体,二来说不定还能在突发事件中保护自己和他人。

     不过,这些被动防护也只不过是在事情发生了以后尽量减少危害,若要从根本上改变医院暴力事件的发生,还需要从改善医患关系上入手。保安配得再多,哪怕站满了急诊室,也不可能百分之百阻止暴力事件的发生。而说到医患关系的改善,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不仅需要尽量消除多种容易造成医患纠纷的因素,也需要市民对于医疗诊断的程序和能力边界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在很多国家的司法实践中,医疗总是争议最大、专业性最强的领域。如何真正架起连接双方的桥梁,用双方各自能消化的语言和方式反映对方的诉求,或许还需要第三方社会机构的引入。南海医疗调解机构从2012年1月试运行至今,“医闹”案件减少了差不多七成,这就成为一个良好的范例。但接下来,佛山不仅应该进一步将这些经验推广,更应该不断从人员配置、资金来源等方面增强这类社会机构的中立性和专业性。首先必须取得医患双方的认可,在信任的基础之上,调解委才有可能真正发挥作用。

     回归具体的操作,各大医院还需加强医疗纠纷的应急处理制度化和专业化,使得各种不同的纠纷情形能有一套统一的清晰流程来处理。这样的好处一是打消患者一方的顾虑,二是也不至于使得经验不那么丰富的医生面对突发情况时手足无措或采取了不恰当的措施扩大医患双方的误解。而在暴力事件发生之时,也需要清晰的应急预案,来最大程度减少暴力带来的伤害。

     除了加强医患沟通这些“柔性措施”外,在打击“专业医闹”上则必须拿出更加强硬的刚性措施来。目前,“专业医闹”俨然已经产业化运作,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一哭二闹三上吊”都已成为流水作业。这不仅给医院带来了困扰,也使得来医院看病的其他市民无法正常就医。对此,除了医疗机构和部门外,公安等其他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在我看来,“专业医闹”越多,越会抵消在改善医患关系上的努力。

     来源:创新医学网(微信号:yixue360)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创新医学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