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病人+信任”是从医最大动力
2013/11/28 创新医学网

    

     近日,麦可思最新发布了对医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调查,临床医学、护理类专业本科生有超八成在医院工作,且在工作三年后,仍有87%坚守在医护岗位。

     记者采访正在研读的医学生、从医6年和10年的医生,从他们口中了解到,令医学生和年轻医生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是治愈病人的成就感和从病人那里获得的信任感。

     “除非对这个行业完全失去信心,否则一般不会考虑转行。 ”——龙华医院孙悦礼

     “大部分病人还是尊重医生的,治愈病人和病人的信任是我从医的最大动力。 ” ——何医生

     “我是真心喜欢做医生,高考时,志愿从上到下填的全都是医学专业。 ” ——华医生

     ■调查

     毕业后超八成坚守医护类职业

     研究显示,从2009至2012届临床医学、护理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均有超八成从事医护类职业。其中,2009届学医且从医的本科毕业生中,工作三年后有87%仍然在医院从事医护类职业。

     由此显示,临床医学、护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较高。

     平均收入低于本科其他类专业

     调查还显示,从事医护工作的毕业生收入也没其它类专业毕业生高。在对2009届本科生中,临床医学、护理类专业毕业生和其他类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三年后平均月收入情况调查中,2009届在医院工作的临床医学、护理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1857元,全国本科其他类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367元。 2009届在医院工作的临床医学、护理类专业本科生毕业三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4687元,全国本科其他类专业毕业生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5359元。

     “健康卫生习惯”意识得到提升

     调查研究显示,2011、2012届本科生中,64%的临床医学、护理类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健康卫生习惯”意识得到提升,该比例超过其他类专业毕业生(29%)一倍。

     经过数据分析还发现,临床医学、护理类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 “关注社会”(47%)、“积极努力、追求上进”(56%)、“人生的乐观态度”(56%)、“包容精神”(53%)的提升方面,分别低于其他类专业毕业生13个、7个、7个、7个百分点。

     职业规划专家表示,医护专业的毕业生还需要提升 “人生乐观态度”,这也和社会大环境相关,医患关系的改善将有助于其心态的改善。在对2011、2012届本科生参加社会实践及公益类社团的研究显示,临床医学、护理类专业学生的参与比例(43%)比其他类专业学生的参与比例(46%)低3个百分点。

     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医学专业学生专业学习较忙,不过公益修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提升。

     ■故事

     学医时间越长 我越舍不得转行

     昨晚9:00,当记者拨通龙华医院2011届硕士班医学生孙悦礼电话时,他刚和几个学姐学长完成医院内的工作,到附近小饭馆吃晚餐,晚餐过后回到宿舍,还有一堆关于课题的资料要查阅。

     “最近天天后半夜 1:00左右睡,早上6:30起,有点透支。”他边走边说。孙悦礼的本科同学中,50多人已有30多个陆续转行到医药公司、保险行业及广告公司等,在坚持从医的十几个同学中,男生只有可怜巴巴的2个,他是其中之一。但进入硕士研究生班后,医学生的转行率就大大降低,很少有同学毕业后离开医疗界,博士毕业的就更少了。他说:“周围很多同学以及学姐学长,包括我自己,学医时间越长,越舍不得转行。 ”

     “一方面,本科5年,研究生3年,博士还要再继续,这么多年的学习如果一朝放弃就永远也不可能回到医生队伍,除非对这个行业完全失去信心,否则一般不会考虑转行。 ”孙悦礼说。

     不少医生都向记者表示,医学的专业性很强,就算跳槽出去,也很难找到好工作,如果要从头学一个新的行业,医学生因为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多学了几年,年龄偏大压力也会很大。

     虽然读完本科、硕士、博士还要接受1—3年的规范化培训后才能找工作,虽然做轮转医师忙得每天除了可怜巴巴的少数睡眠时间外,其他都“献身”给医院,虽然小医生的收入和同龄跳槽同学相比少得不忍开口,但还是有不少年轻医学生坚持下来。

     令人深思的一个现象是,现在读医的学生上海小囡比例大大降低,外地学生成了各大医学院的主力军。一方面外地学生相对更能吃苦,另一方面外地学生毕业后回当地一般能进入较大的医院,二三线城市的生活压力也不如上海那么大。对于部分离开医疗行业的同学,不少年轻医生表示了理解。孙悦礼说,未来的职业规划何去何从,是医学生们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父辈治病救人受尊敬 我决定选择从医

     六年前就考出医师执照的何医生(化名)因为到高校从事一段时间医学科研工作,后又到医院参加规范化医师培训,今年34岁的他眼下正愁着找一家医院成为自己的东家。

     “我在六年前临床医学本科毕业时就想好了当医生,当时医患关系还没有现在这么糟糕,但现在的大环境也不至于动摇我从医的想法,”何医生说,“大部分病人还是尊重医生的,治愈病人和病人的信任是我从医的最大动力。 ”

     在何医生看来:“其他行业对方交给你的也许是货物或钱,而病人交给医生的是自己的身体,再加上病人情感上的信任,我一定竭尽全力去救治病人。把病人治好的那种成就感,是其他任何事物难以代替的。 ”作为轮转医师,何医生现在每天早上6:00起床,7:00前赶到所在的骨科病房,8:00之前完成所有查房和交接工作,8:30来到手术室,开始一天手术。手术结束时间谁也说不准,早的话下午五六点,晚的话做到深更半夜也是常事。

     何医生的父亲是医生,从小在医院里长大的他一定程度上是耳濡目染了父辈治病救人又受人尊敬的那段岁月才选择从医。

     一年上班340多天 我还是喜欢这份工作

     华医生(化名)是沪上某三甲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从医十多年,从未想过离开医院。他也代表了医生中一个群体,对医学的热爱让他义无反顾:“我是真心喜欢做医生,高考时,志愿从上到下填的全都是医学专业。 ”

     从医学院毕业至今十几年,虽然在最苦最累的急诊科,体力和精神压力都非常大,可他却干得不亦乐乎。也正是因为他从未动摇对从医的热爱之心,即使他难以照顾家庭,无暇陪伴女儿,妻子也体谅了他。华医生的妻子原先在外企工作,除正常国定节假日,每年还有十天带薪休假,但他们从未一起享受过带薪休假。因为华医生几乎每个周六周日都要花半天去医院查房,虽说早上查个房就可以,实际上每次都要忙到中午。别的家庭可在小长假团团圆圆地一起出游,他们都是先看急诊节假日值班排片表,然后决定是否有可能抽一天或最多两天到近郊走一走。

     医生们出国或去较远的地方,几乎都是带着任务,或者开会,或者会诊等。从华医生做医生以来,旅游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厦门。

     算上周末的查房,加上节假日的值班,华医生一年差不多要上340多天的班,能分给妻女的时间少之又少。女儿出生前,他忙医院,她忙工作,家就像旅馆,有了孩子,一切变得不同了,不着家的父母怎么能照顾好孩子?

     于是妻子选择了暂离职场,在上海,平时只有妻子和孩子,华医生常忙到深夜回家,老人也照顾不到,妻子带着2岁的女儿回老家无锡住下,有老人照顾,生活变得不那么辛苦,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爱。唯一缺的是爸爸的陪伴,因为平时忙,周末也忙,华医生只能尽量保证每个月回无锡两次,见见妻子,抱抱女儿。

     一些医生因为在急诊室遭受过病人或家属的误解而心生去意,他从来都是最想得开也是最乐观的那一个。他说:“十几年急诊医生做下来,病人或家属不理解的状况也碰到过一些,这当中有很多是因为流程或非医生原因造成病人长时间的等待引发的,但大部分的病人对医生还是尊敬的。 ”

     来源:创新医学网(微信号:yixue360)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创新医学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