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科医生现状:坚守,还是逃离?
2014/1/24 创新医学网

    

     不知从何时开始,珍稀但非保护,已经成为中国儿科医生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

     在全国200多万执业医师中,每四个人里才有一个儿科医生,然而全国13亿多人口中,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是儿童。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儿科医生可谓珍稀。

     十几年来,医界经常发出拯救儿科医生人才危机的呼声。然而,诊疗难度大、工作压力大、医疗暴力高于其他专业、收入与付出失衡、缺乏安全感与尊重等原因,使得逃离儿科,远离儿科,仍然是近年来很多儿科医生和临床医学生的共同选择。

     诊疗难度大、医疗暴力比例高、收入与付出失衡等,成为儿科医生们逃离的主要原因。

     儿科医生无人报考的尴尬并非是“一日之寒”

     2014年新年刚过,一则发生在大连的新闻,让儿科医生短缺这个话题再次残酷地摆在人们面前。

     新闻中说到,在近日进行的一次大连市妇儿医疗中心、市儿童医院人员公开联合招聘中,儿科医生等岗位却出现“零应聘”。市妇幼保健院招聘的新生儿医师等岗位也因为报名人数未达到竞争比例而取消或缩减。

     类似这样的尴尬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数据显示,大连市儿童医院去年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入编制的27名医生中有9人未报到,报到的18名医生中有3人工作不足1个月就辞职。如今,编制已经成为人们眼中的金饭碗,可是儿科医生们面对这样的诱惑还是毅然选择离去。

     与此同时,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给出的一系列数据更是让人感到沮丧。2008年,我国儿科医生每千人占有量为0.2598个,参照美国每1000个儿童1.4558个儿科医生的比例,我国至少还缺20余万儿科医师。然而,在存在20万儿科医生缺口的情况下,从2003年到2008年,全国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名,而近几年来,儿科医生的增加更是处于停滞状态。

     事实上,儿科医生短缺造成的残酷现实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想要到大医院的儿科看病变得越来越难。

     网络红人、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治医师“烧伤超人阿宝”就坦言,“中国儿科医生、护士的流失和后备的缺失早已经触目惊心,很多地方看儿科排队几个小时已是常态,随着二胎政策放开,这种短缺会进一步加剧。”

     “去年我们医院儿科就有6个医生辞职了,最近由于雾霾和冷空气,儿科昨天一天的门诊量就超过500个,家长抱着发热的孩子硬生生等两三个小时才能让医生看5分钟。”作为浙江宁波一家医院的儿科医生,“medren”面对网友们抱怨到医院等候儿科的艰难经历,他却告诉大家这样一个事实,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一下儿科医生的艰难。

     在一些大城市的知名医院里,对于孩子的家长来说,比坐在候诊室里等候看诊更难的,是拿到一张珍贵的儿科挂号单。

     网友“此爱昭昭”就用亲身经历回答了在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挂个专家号有多难,“如果是自己来排队,就要提早一天的上午排着,等到傍晚6点医院做登记时你看看和你挂一个医生的在你前面有多少人,预计自己是否能挂上,如果没把握,赶紧托前面的号贩子,有把握就自己排。我是周二上午10点排队,第二天上午6:30才挂到。”

     如此大的需求之下,在一些儿科专家紧俏的医院周围,也就催生了很多以倒卖挂号单为生的号贩子。曾经有媒体报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姜玉武因为是诊治小儿癫痫的知名专家,他的一个号最高能被号贩子炒到5000元的天价

     “小儿科”有多苦:一片连鸟飞过都不忍俯视的苦海

     作为人才如此缺乏的一个专业,且还是个让很多人羡慕的理想职业,儿科为什么会让很多从医的人避之唯恐不及呢?苦,是经常被人提起的一个字。

     儿科医生有多苦,曾经有人形容,那是一片连鸟飞过都不忍俯视的苦海。20多年前就在医学界广为流传一句调侃的话,现在还是经常被人们提起,“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

     “昨天一位微友妈妈带孩子来看病,被分到我的诊室,看到我的工作状态:不停地叫病人,不停地写字,不断地说话,但就是不喝水。她觉得非常不解,我告诉她不仅如此,周末两天还都要门诊加班。”首都儿科研究所内科主任医师孙吉萍说。

     早上不足8点就开始上班,中午接近1点才下班,在医院食堂里匆忙吃个午饭,小歇片刻继续接诊,直到下午6点多钟看完最后一个患儿,才能回家休息。一年到头都没有几个完整的周末,还有晚间儿科急诊值班……这几乎是每个儿科医生真实的生活写照。

     如果仅仅是因为这样,儿科还没有那么可怕,因为绝大多数医生的生活工作节奏都大体如此。

     “儿科医生很不好当,首先要是全科医生,其次还要有耐心和熊孩子打交道,主要的是患者不能准确描述病情,需要医生靠经验来判断病情”,同为医生的“sheVa7LHL”认为儿科诊疗难度大,也让儿科医生成为一个让人生畏的行业。

     在很多医学专业人士看来,儿科之所以难,因为儿科实际上是“哑科”。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里疼痛,疼痛的程度。可是对于一些语言能力还未发育健全的孩子而言,可能只会哭和闹。看病的首要任务要学会哄孩子,一天面对三四十个这样的病人,再淡定的医生,心理和生理都会难以招架。

     如果说这些都算不上什么的话,孩子家长对儿科医生造成的压力,以及儿科愈演愈烈的医疗暴力,也是儿科医生逃离的重要原因。

     “我们有小孩住院都要特意交代家长,孩子小、血管不好打,可能要扎好几针,能不能接受,不能就去别的医院。”同为儿科医生的网友“学医的宝宝”说。事实也证明,医生做这样的交代并不多余,“烧伤超人阿宝”就曾爆料,“某著名儿童医院,护士给一位不到一岁的孩子扎头皮针,两针扎不进去,家长给护士一个大嘴巴,警察不管,家长无奈,护士辞职。

     比起一巴掌的力量,近年来,儿科已经成为医疗暴力事件多发的区域。

     去年9月,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医学分会的微博转发了一篇近3000字的湘潭中心医院儿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公开信,谴责一位患者家属残忍地殴打一位医生,造成这位医生5根肋骨骨折、血气胸、肺部挫裂伤,原因竟然是家长与医生对孩子的病情判断存在分歧。打人者直接叫嚣“打的就是医生,有刀一刀捅死你”,而这已经是这家医院儿科十天以来的第三起暴力事件了。

     “我立志要学儿科,如今先是一名儿科医生无辜被逼死在前,又有一名护士正确操作却含冤受辱,下一个会是谁?会是我么?那好吧,我去一个都是慢性病不死人的科室,可是每个医学生都像我一样懦弱,将来儿科还有谁肯学?”河北的一位儿科专业医学生“小浣熊娜娜”这样说。

     在她写下这些话的前一天,河北邯郸市馆陶县一位7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医院去世。凌晨,家属在医院闹事,要求赔偿,一位年仅30岁的女医生不堪打骂恐吓,从医院三楼跳下。

     如果高强度的门诊工作量、精准诊断的压力以及高发的儿科医疗暴力事件,是儿科医生们必须忍受的压力的话,那么相比其他科室来说偏低的收入,则成为他们倍感寒心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导致很多儿科医生决定逃离的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因为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在医疗过程中必须谨慎利用药物和设备,因此儿科用药量少、辅助检查少成为一个事实,这也就意味着儿科收费项目少。在长期“以药养医”的大环境下,儿科医生的收入自然差其他科室一大截。

     曾经有记者对广州市越秀区两家顶级医院进行调查,发现近年新招收的合同制和培训制儿科医生每个月全部收入只比全职保姆高一点,但是他们成为儿科医生之前,经历的却是5年本科甚至另加3年硕士的过程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还儿科医生以职业尊严

     经济基础决定存在的价值,在很多大型综合医院,儿科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几乎可以忽略,很多医院保留儿科的原因要么是因为医疗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或者是出于公益的目的。在医院,儿科永远是一个需要其他部门补贴的科室。

     “现在很多医学院的学生都知道选金眼科、银外科,还有心内、皮肤等效益比较好的科室,一说到小儿科,就好像真的是‘小儿科’一样,听着就比别的专业低一个层次。”网友“蚂蚁9684”说到。

     儿科医生“巨蟹座猫咪”就说,“来儿科实习的学生基本上就没有特别积极认真的,他们内心从没想过做儿科,自然不会认真。我会告诉他们,我知道你们都不准备干儿科,但是都为自己将来的孩子多学一点东西吧。”

     在分析近二十年来为什么儿科医生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时,有人指向了医疗教育政策导向的问题。1998年,教育部为了拓宽专业面,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改革切断了儿科医生的来源。

     儿科医生“麦田”就认为,这样的政策导向,至少减少了几万的专业临床儿科医生的培养。与“麦田”相反的是,很多人认为,儿科专业的撤销虽然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儿科医生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烧伤超人阿宝”就认为,“专业调整并没有错,临床专业本就该覆盖各科,不应该单设儿科,就算要求医学院强制设立儿科,也会像招聘儿科医生一样不会有人报考。”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的“一生中医黑”就对儿科实习时老师那句“我知道你们都不准备干儿科”印象深刻。他也认为现在的儿科医生短缺与院系调整没有关系,他所在的学校儿科全国排名一直在前三位,是学校的王牌专业之一,也没有在院系调整中撤销,可是儿科系本科五年制学生毕业后考研大多都会选择成人方向,很多留下来读研的都是被其他专业调剂来的,毕业后选择继续从事儿科专业的不到总数的1/5。

     然而,当前面对儿科医生短缺这样的困境,很多解决方案事实上都不是从调动儿科医生的积极性,增加这个职业的吸引力出发的。比如一些地方医院规定,儿科门急诊不准限号,在很多儿科医生看来,这也就让医疗从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成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让医生以超低诊金、超快速度、超大工作量来满足民众的看病需求。有部门做过调查,有些门诊量高的医院,一个儿科医生5分钟内要完成一个患儿的诊疗,长期这样的诊疗与当前儿科医患关系的紧张不无关系。

     相比外部的改革,儿科医生们认为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还儿科医生以职业尊严,等价的付出得到等价的汇报,让他们的智力成果得到尊重,不要单纯以科室的创收能力来评价一个专业的重要性,也不要把科室的经营效益完全与儿科医生的薪酬待遇相联系。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医生易仁芯就感慨,“认识好几个儿科都转行了,真的找不到儿科医生和护士们继续坚守的理由,要能够忍受贫穷,也要不奢望尊重才行。”

     因此有评论认为,儿科医生短缺,和医疗领域存在的其他问题一样,大多是医疗过度市场化、过度依赖市场手段调解医疗服务关系所致。儿童医疗收费偏少,导致儿科医生待遇差,导致了没人愿干儿科。

     绝大多数儿科从业者也认为,经济利益关系制造了儿科医生的供求失衡,这才是最值得医疗管理部门反思。在公众增加医疗支出有限的情况下,他们希望的是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能够多一点行政手段的介入,需要公共财政的投入,以缓解医患之间的利益对立关系。(内容来自于光明网)

     来源:创新医学网(微信号:yixue360)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创新医学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