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由还给医生,把医生还给患者!
2014/10/2 创新医学网

    

     近年医改政策的松动,上海医学界也刮起了“自由”台风,血管外科医生张强,神经外科医生宋冬雷,麻醉科医生白浪等医生纷纷跳出体制需求自由执医。

     于泓也是其中一个先驱者。

     “我不认为现在不顾一切一股脑地跳出来是好事。”

     于泓,心脏内科医生,生于山东省,硕博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师从我国著名的心血管专家胡大一,留学德国2年。2013年,于泓离开上海同济医院来到上海德济医院,后者正是一家美资民营医院。

     “其实我走的时候,医院领导给了我整个病区让我管理,可以说,医院还是很看重我的。为什么走,可能是因为我不想应付着过日子。”

     他认为当前在公立医院当个医生太复杂。又要做科研,又要干临床,到了一定级别还需要各种应酬。这是大环境的现状,医生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螺丝,一旦不做这些,医生就会被边缘化,甚至丧失最基本的看病人的权利,这是他最不愿意放弃的。

     “跳出来”的想法已在心中琢磨许久,但是追寻自由需要机会。对于选择什么样的平台,于泓有自己的见解。

     “我不认为现在不顾一切一股脑地跳出来是好事。自由执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政府政策的支持,比如最近多地出台的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说明;地利就是你想去的执业平台一定是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设备,这样才能精研专业;人和则是指需要组建自己的团队,没有人能单打独斗。”

     “还有一点,就是该医院应承认医生的能力,给与医生水平相应的阳光收入。”

     医生长期拿不到与自己劳动和付出相对应的阳光收入,要不守着理想清贫度日,要不放弃操守去追求利益,这已是中国医生最深的伤痛。

     “规培医生都是没娘的孩子。”

     收入问题也是于泓现在对住院规培制度的最大担忧。

     2015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正式启动。一时间,“2015起医学毕业生3年内不能直接进入临床工作”的新闻传的沸沸扬扬。规培制度本是为了和国际医学培养体系靠近,之所以受到大量的反对意见,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目前的规培收入太低的质疑。

     “规培医生都是没娘的孩子,因为没有人对他们的现在和未来负责。规培是需要轮转科室的,但是试问哪个科室会把规培生当”自己人“?没有科室奖金,只有微薄的规培工资,生存都是问题,他们还要面临严格的规培训练和考核,而3年的规培后,规培者留在哪个科室,是否留在规培所在医院,都是未知之事。”

     而在大多数大型医院,规培医生往往是最一线的医生,他们是给患者写病历,换药,管床的“小医生”,是医患关系最直接的影响人,2015年规培政策正式启动后,规培医生的比例还会继续扩大。当笔者提及现在部分地区对于规培工资有所提高时,于泓说:

     “这是好事,但这远远不够。”

     把自由还给医生,把医生还给患者

     于泓曾经也是个小医生。在读研之前,他已在家乡青岛做了几年医生,总觉得青岛不够大,于是到了北大医学院,成为北医第一批急诊科硕士。即使读博时转到心内科,急诊的思维还深深的印在他脑子里。他描述他曾经拿了两年的call机,即随时候命医生,每次深夜独自穿梭在外科和内科两栋大楼之间,一会儿是消化科大出血,一会儿是呼吸衰竭需要调整呼吸机,就是这么训练出来的一身治病救人的硬本领。

     “那两年,我身在北京,却连八达岭都没去过。”

     直到今天,于泓自己开了一个传播医学健康知识的公众号,名字就叫“治病救人”。在微信上,他的介绍里写道“ 非常喜欢医生这个职业,看着一条条生命得到自己的亲手挽救,看着一位位病患解颐康复,内心就无比喜悦。从事医学是我珍视一生的事业。带着人性的关爱、科学的知识和专业的技巧,去为人们的宝贵生命和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是我此生最大的幸福指向。”

     离开体制后,于泓对自己的现状非常满意,对于未来,他还有很多想法,“这需要一步步去实现。”跳出来实现了他在公立医院里未曾实现的理想:把自由还给医生,把医生还给患者。

     本文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原创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创新医学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