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SCI产业有多黑!
2016/5/23 医学界

    

     导语:这是一个很感(cui)人(ren)至(niao)深(xia)、精(cao)彩(dan)纷(wu)呈(bi)的故事。

     文:潘达君

     来源: “医学界”微信号

     这个周末,一篇文章在社交媒体上火了——

    

     不光是专业领域,由于涉及到吃,这位神人在大众中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实际上,这件事的重点既不是吃也不是减肥,而是科研文章造假和平台瞎眼什么都敢发的问题。搞出这个大新闻的神人叫John Bohannon,02年毕业的牛津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霸一个。在学术圈里广为人知的身份似乎是Science的投稿作者,同时也给Discover Magazine和Wired Magazine供稿。给顶级杂志供稿已经很厉害了,他还有一个更厉害的身份是战地记者——报道分析战争当中的医学和生物学问题,2003年的伊拉克、2006年的巴勒斯坦加沙地区、2010年的南部阿富汗,都有这位大侠的身影。

    

     (John Bohannon)

     估计是因为这种一贯的敢想敢干的作风,他对着SCI平台也干了几票大的。

     顶尖高手烹制的典型鱼饵

     上面那篇文章提到过2013年的时候,这位大侠钓鱼执法,“投稿255篇,发表157篇”的故事。实际上,这位大侠干完这件事把全部过程和钓鱼收获写成了长篇文章分析,发表在了Science上。

     这是一个很感(cui)人(ren)至(niao)深(xia)、精(cao)彩(dan)纷(wu)呈(bi)的故事,很遗憾的是前述文章只是简单一提,没有展开。

     这里我们展开讲一下。

     既然要钓鱼执法,就要有饵料,而这个饵料还必须够蠢够明显,才能是钓鱼,否则容易变成坑爹假戏真做而造成巨大损害。

     作为鱼饵的文章主题是这样,他发现了一种苔藓中的提取物可以抑制肿瘤生长,为此他搞了一个数据库,里面放了苔藓、提取物、肿瘤的名字,然后写了个程序随机生成了几百种组合,填进他的文章模板里。为了保证这个饵料够蠢,他是这样设计实验的:没有对照组,或者说,对照组完全没有“对照”嘛。这篇文章包含两个实验,第一个是把这种“提取物”丢进癌细胞培养皿里,对照组呢则没有放任何东西;第二个实验室测试放射性对癌细胞的影响,对照组也完全没被任何其他相应可以对照的辐射物照射过。最后的结论是这种物质确实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事实上,那种抑制是来自酒精的细胞抑制性,辐射本身就会对细胞产生抑制。

     这里实在要提一句,这种“对照组不放任何东西”是某医学院硕士入学考试的基本题目。也就是说至少拥有本科文凭的人应该要能马上看出问题来。

     为了让这篇文章蠢到任何一个高中毕业生都能看出来它有问题的地步,John Bohannon还组织了一个来自哈佛的精英团队专门来帮他修改。精英团队也提出了意见,说你地道的英语太好啦,你不是要伪装成非洲研究者吗?于是他把文章全部塞进GOOGLE里去机翻成法语,再把机翻内容机翻成英语,然后改了改实在是狗屁不通的地方。精英团队又说,你这个数据编得太高了,会让人觉得“可能真的有什么原理暂时不清晰的重大突破”(比如小保方晴子事件),于是他又把数据改成平淡无奇,完全乏味,缺乏价值,一眼看去根本没有任何值得发表的地方的水平。

     他怕文章漏洞不够多不够大,又在文章末尾写上“……接下来我们马上要进行动物和临床试验来验证它的有效性。”。John认为任何一个脑子清醒并能读到这里的人,都会因为这个可怕的完全不符合伦理和规则的临床试验而拒绝掉这个文章。

     并且,他的伪装身份全部都是胡编乱造,名字是去网上搜非洲名字随便排列组合,研究单位也是随便乱编名字和非洲地名组合在一起,比如“Waasee医学研究所”。

     所以我们来回顾一下他设下的显而易见的会被导致文章被淘汰的点:对照组没有对照,文章数据烂、乏善可陈没有价值,有重大的伦理学问题。至于机翻英文、胡编乱造的人名和单位,都属于锦上添花的糟糕点。

     被炸起来的都是什么鱼?

     这次的钓鱼行动的对象,其实是John精心筛选过的:那些在接收文章之后会收费的开放SCI平台。传统的读者订阅平台和在接收之前就要求预付费的平台不在他的调查范围内。而一波投稿305家杂志,仅有98家最终拒绝,这种行为已经不是钓鱼,而是炸鱼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这些钓鱼文章并没有被发表,在杂志明确表示接收之后,John会写信告诉他们文章有重大错误,需要撤回进行修改和处理,来避免发表。

     可能你以为那些咬钩的杂志全是没头脑的野鸡,然而很不幸被他挂出来展示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几家拥有大部分SCI平台的大公司:Sage、Elsevier、Wolters Kluwer。如果你反应不过来的话,给你看看他们标志性的LOGO:

    

    

    

     如何,是不是都挺眼熟的?

     这三家SCI大厂旗下的杂志都接收了John那篇胡编乱造的研究文献。其中,Wolters Kluwer在收到Science的揭秘邮件之后,非常爽快承认了错误,立即关掉了接收这篇文章的Journal of Natural Pharmaceuticals。Sage旗下的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选择了负隅顽抗,它的主编,King’s College London的精神药物学教授、皇家精神病学会成员,写信反驳John,他说:“收费(3100美元)是为了后续的审核,就算我们接收了你的文章,也不代表就会发表,后期我们会严格审核,随时可能把它PASS掉。”并且还倒打一耙,认为John的钓鱼行为“伤害了杂志和作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有趣的是,这样指责John的杂志不止一家)。而Elsevier选择了甩锅,其副总裁表示接收文章的Drug Invention Today虽然打着Elsevier的旗号但并不归Elsevier所有,而该杂志的主编说自己4月以来没有进入Elsevier编辑流程的权限,是杂志的所有者在操纵编辑流程。

     除了这些公司以外,高校的学刊也有上钩的,比如神户大学的Kobe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其主编在收到揭秘邮件之后一声不吭不予回复。倒是他的助手写了一封信给John说:“反正我们收到你之前那封信(指有重大错误需要撤回修改那封)之后就决定撤稿了呀。之前的接收不能算的说。”

     John在文章中曾经评论拒绝他的98家杂志各有各的理由(毕竟漏洞那么多),看来接收之后被打脸的杂志也各有各的表现嘛。

     也可能有人要问,为啥没有近期频频出现在论文丑闻中的Plos One?好玩的是,Plos One这次把John的文章拒了,它给John的邮件中称这篇文章在伦理学上站不住脚,最终的拒绝缘由是缺乏科学和符合伦理的实验方法。

     为什么会有这么惨烈的结果?

     实际上在钓鱼之前,John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个结果,他用了“murky”(黑暗的,污浊的)一词来形容这个行当的大多数“玩家”。

     有人说,结果这么惨,是因为缺乏同行评审。真的吗?按照John的设计,这是高中毕业生都能看出问题的文章,编辑就应该有能力将其筛掉,更何况,在这些最终接收了文章的杂志里,有一部分确实是有过同行评审的,而且其中一些的同行评审是持强烈的批评和反对意见,结果照样被杂志接收并且打算发表出来。

     John认为,除了缺乏同行评审或者同行评审质量低下,最主要的是:平台本身不行,缺乏资质。

     经过他的调查,大多数这样的SCI平台,其编辑的IP办公地址和银行账户设置在第三世界国家,而杂志却打着欧美的名号。同时,他承认,虽然看起来干活的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人,账号地址也可能在第三世界,但是绝大多数收入都应该被欧美搜刮走了,而许多的高校很可能也处在这个利益链条的顶端。

    

     (小红点是银行账号位置,小红圈是编辑IP所在位置,大红圈是出版商所在位置。红线表示接收了钓鱼文,绿线表示拒绝了钓鱼文。线连接的是同一家杂志的编辑、银行地址和出版商的地理位置。从图中让人眼花缭乱的线条不难看出有许多杂志三者不在一个地方而且跨越大洲。而印度是最大的重灾区,因为三分之一的杂志的编辑都在印度,接收文章最多的也是印度IP。)

     John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and Dental Sciences一点也不美式(不论是美洲还是美国),因为这家杂志的编辑部在巴基斯坦,杂志编辑还用磕磕巴巴的英文写信告诉John,他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看到有利可图于是设立资质不够的平台也好,为了省钱把工作外包给第三世界国家也罢,总之结果就是有些编辑无法淘汰掉一篇高中水平的钓鱼文,也没有走流程严格的进行同行评审,或者根本无视同行评审的结果。

     这其中,John还单独举例了一家让他印象深刻,编辑IP在中国,账户在香港的杂志,John称,在他写完“发现重大错误,要求撤稿”的邮件之后,对方回给他一封含情脉脉,“情书”一般的邮件,让他觉得讽刺至极的是对方的署名看上去和他自己胡编乱造的名字一样,也是编造的——

    

     (亲爱的Alimo Atoa,我们完全尊重您的选择并且撤回了您的稿件。如果您准备要发您的文章,请告诉我。我随时为您服务。您真诚的Grace Groovy)

     这家身在中国的杂志叫做“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and Tumor”,不知道有没有人给它投过稿呢……

     跟咱们有什么关系?

     尽管一再有“不以论文论英雄”,“取消论文和职称挂钩”等等的呼声,但是实际操作中,在医疗圈里,论文还是回避不开的问题。

     去年,有文章指出,中国已成各种SCI收费发表文章的最大财源之一,每年耗费在上面数以亿计的金钱。而近两年,中国论文被撤、被发现造假的新闻也不少,实在让人脸上无光。甚至有国外研究者表示发现文章的作者单位是中国的都会忍不住用质疑的眼光来看。

     John Bohannon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天下乌鸦一般黑,但是也把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果如此高比例的开放来源的SCI杂志无法辨识一篇低水平钓鱼文,那么如何保证这些杂志上的其他文章比这个钓鱼文水平更高?

     数以亿计经费发表的文章里,有多少有真正的研究意义而不是像这篇钓鱼文一样?而光是发表就花了数以亿计的资金,那么整个研究又该耗费多少?

     另一方面,如果开放来源的SCI中存在这样的文章,有多少研究者在寻找参考文献的时候能把它分辨出来,而不是盲目的相信所谓的SCI权威?实际上,关于这一点,有国内的医学专家表示过担忧,他认为,国内有许多的硕士甚至博士医学生和医生,对被发表出来的文献无法分辨其成果是真有意义还是仅仅在混版面。

     如果从文章的发表上来说,既然John Bohannon证明了有大量的开放来源SCI国际平台靠不住,那么,多次被逮到的中国论文背后,还有多少“幸运儿”其实只是逃过一劫没被抓到?John的目光只着眼于英文国际平台,而中文平台呢?又有多少没有同行评审、给钱就上的?

     参考文献

     John Bohannon.Science 04 Oct 2013:Vol.342,Issue 6154,pp.60-65.DOI:10.1126/science.342.6154.60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wNzI0MA==&mid=2651942200&idx=1&sn=8cb26bb2d6fbffdefb156d1ca07fcc66&scene=1&srcid=0523lk35Js2P5jUAJgTXpDVG#wechat_redirect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投稿或爆料,请发邮件至yxjtougao@126.com投稿类型:行医感悟,医院管理,海外医疗,医学科普等。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