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急救系统还有救吗?专家们急了!
2016/7/2 医学界

    

     导读:“中国人不仅仅是缺急救技能、设备,最主要的是缺乏急救意识。”

     文:田栋梁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猝死于北京地铁6号线呼家楼站站台上,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急救的讨论,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是讨论中的一个关键词。呼家楼地铁站距离北京朝阳医院仅仅两公里左右,多位急救专业人士均认为,如果金波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心肺复苏及AED除颤,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金波于6月29日19点40分左右在呼家楼地铁站台突然晕倒,丧失意识,虽然有乘客对其进行心肺复苏,但等送到朝阳医院时,已经失去了生命。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梅雪医生对《医学界》说:“因为送到医院时人已经没了,所以也无法判断是患了什么病,很可能是心血管疾病。”

     通过现场抢救视频,多名急诊医生均推测金波是死于心脏骤停。北京急救中心医生贾大成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急救科普,他指出金波虽然得到了及时的心肺复苏,但操作并不规范,“按压的太浅,深度不够,速度也略快了,另外没有坚持,心肺复苏要及时、正确、坚持,再加上AED,起码有一半以上希望救过来。”

     微博认证为“急诊医生,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的“急诊夜鹰”也是近年来通过微博进行急救知识科普的知名医生之一,对金波之死他写了《34岁天涯社区副主编之死,折射北京地铁急救系统性缺失》一文发在微博上,文中他也指出了施救者操作上的一些问题及现场没有AED。

     “急诊夜鹰”指出,对院外心脏骤停者,要想最大程度生存下来,生存链中有三环尤其重要:

     识别心脏骤停并呼叫120急救;

     即刻开始高质量心肺复苏;

     尽早实施电除颤。

     他还特别举了朝阳医院急诊医生唐子人在美国圣地亚哥公园施救一外国老太太的故事进行说明:唐医生做的就是识别心脏骤停(没有反应、没有呼吸或仅有喘息、没有脉搏),然后开始持续按压(没有给予人工呼吸),公园的工作人员随后取来AED,经过胸外按压和除颤之后,在救护车到来之前,老太太已经活了。

     但中国现状是,以北京为例,人流密集的公众场所中,除了北京首都机场有76台AED外,其它包括火车站、地铁、购物中心、学校、旅游区等地都没有安装。而贾大成医生对首都机场的那76台AED还非常有意见,因为上面写着仅供专业人员使用,而AED本来是给非专业人员使用的,贾大成说:“指南里明明写着,AED不需要经过培训,但培训可提高操作水平。”

     贾大成医生说:“中国人不仅仅是缺急救技能、设备,最主要的是缺乏急救意识。”他为AED奔走呼吁了20多年了,但现实却几乎没有发生改变。

     细心的“急诊夜鹰”从视频里发现,现场虽有多个地铁工作人员,但没有直接参与施救,仅仅是沟通、呼救。因此他在文中提出:所有地铁员工必须时刻有应对心脏骤停事件发生的意识和技能。对于地铁员工来说,抢救心脏骤停应该成为经常演习的项目,是有准备的战斗,也要有急救心脏骤停的神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急诊夜鹰”还利用自己的微博呼吁,向北京地铁呼家楼站捐献AED一台,由地铁方负责管理,并对呼家楼站地铁员工进行心肺复苏和AED使用的培训。他7月1日的微博中表示,“已经有AED公司愿意捐赠一台AED, 北京地铁你们敢不敢接?”截至7月2日,急诊夜鹰表示还未收到北京地铁方面的回应,“如果他们不回应,那我们也没什么办法。”

     金波是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发起人邓飞的妹夫,7月2日邓飞发表文章《送别金波和我们要做的事》,文中称:我们这些金波生前的好友,联合天涯社区,新浪微博微公益,腾讯志愿者协会等机构,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和成立一支叫“心唤醒”的基金。我们将以金波的名义,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地铁、车站、机场、商场等公共场所添置包括AED在内的心脏骤停紧急救援设备,建立一个专门服务心脏骤停病人的快速应急体系。同时,我们倡导和推动对这些场所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最终让公共场所配置心脏骤停救援设备和紧急救助体系成为强制性的标准配置。

     邓飞的文章结尾配了一张黑白图片,图中金波带着双胞胎女儿在等待乘坐地铁。

    

     图片取自@邓飞 新浪微博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来源。)

    

     投稿或爆料,请发邮件至yxjtougao@126.com投稿类型:行医感悟,医院管理,海外医疗,医学科普等。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