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发文,公立医院增长潜力不多了!
2016/8/12 医学界

    

     导读:对社会资本办医是一大利好消息,但能真正解决诸多现实问题吗?

     文:张凌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要求各地加强“十三五”期间对医疗机构设置的管理。针对这一文件的核心内容,医学界采访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医疗管理研究中心曹健研究员,他表示:对社会资本办医是一大利好消息,但是并未真正解决社资办医存在的玻璃门等诸多现实问题。

     《规划纲要》:医疗机构的设置以医疗服务需求、医疗服务能力、千人口床位数(千人口中医床位数)、千人口医师数(千人口中医师数)和千人口护士数等主要指标进行宏观调控,具体指标值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但不得超过《规划纲要》控制指标。

     医学界:规划纲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曹健研究员:规划纲要作为《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的具体文件,这些指标在去年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已经提出。从规划纲要列出的主要指标我们可以看出,公立医院的增长潜力已经不多。如2020年公立医院千人床位数为3.3,社会办医院为1.5,也就是说按照总床位数来算的话,公立医院仅有20万张增长的空间,其余100余万张将留给社会资本办的医院。

     数据显示,中国大部分省市人均床位数超过世界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也并不低于英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存在的问题是床位利用率不均等,平均住院天数较长。

     政府想推动社会资本办医,希望社会资本能够承担起弥补医疗资源不足的责任,但是社资如何办医院,建成后如何运营管理,这些问题也需要政府加以考虑。

     《规划纲要》: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慢性病医疗机构。积极支持康复医院、护理员发展,鼓励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慢性病医疗机构。

     医学界:如何理解《规划纲要》对二级医院提出的发展方向?

     曹健研究员:国家卫计委提出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并对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做出规划,三级医院做疑难杂症,首诊在社区,那么二级医院要承担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实际上,在各地区的公立医院体系中,以人民医院、第一医院系统是各县(市)的“大儿子”,生存状态较好,但排在后面的规模小的二级医院往往缺少技术优势,也缺少优秀医生,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向上够不着,向下没延伸,所以这部分医院只能寻求转型,向慢性病、老年病、康复等方向发展,否则它生存不下去,不得不面临“关门”的困境。

     相比较专科诊疗技术而言,慢性病、老年病和康复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原有的医生队伍通过转岗培训等方式比较容易实现转型。所以现在这些领域的培训和资源还是有很大缺口,也是一个市场。

     《规划纲要》:鼓励社会办医。加快推进社会办医成规模、上水平发展,将社会办医纳入相关规划,按照一定比例为社会办医预留床位和大型设备等资源配置空间。在符合规划总量和结构的前提下,取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和地点的限制。优先审批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资源稀缺的专科医疗机构。鼓励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执业医师举办私人诊所,探索成立医生工作室。

     医学界:规划纲要提出的“鼓励社会办医”的这些细则,可否视为是国家对社会办医宏观政策落地的具象促进政策?

     曹健研究员:可以说,近年来政府为促进社会办医发展出台了诸多文件,上至国务院层面下至地方政府,不断传出有利好消息。但是为什么社会办医前进的步伐如此缓慢,我认为主要是多数政策还是老话重提,没有实质性进展。

     比如按比例预留床位、配置大型设备这些内容,从文件层面看似乎很细致提出要求,但是社会办医院的审批仍然是依据公立医院级别进行的,包括二级医院配什么、三级医院配什么,都有具体的要求。如果一家社会办二级医院想购置大型核磁,是很难获得批准的,同时医院需要开展什么技术项目等,也都是与等级所挂钩。加之每省都有设备配置的区域规划,各省卫生主管部门会根据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的总体数量来分配,民营医院获批大型设备还是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各市县均有自己的卫生规划,这些规划的设计并没有完全将社会办医纳入其中。而医生个体开办诊所也非易事,方方面面的掣肘也让医生工作站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方向。所以说,政策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医学界:您认为如何才能打破这些“玻璃门”呢?

     曹健研究员:我认为,国家出台这些政策的初衷和目的都是非常正确、非常好的,并且从医疗资源布局来讲,政府希望推动社会办医的发展。如何打破“玻璃门”?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拆解超大型、大型公立医院,减轻大医院对病人、医疗资源和人才的“虹吸效应”,才有可能实现医生多点执业,真正把病人留住基层,社会办医才有可能发展起来。所以,改革不应该仅仅从增量上做文章,更要在存量上动手术。“去公立医院大型化”才是真正解决人才流动、发展社会办医的解决之道。

     《规划纲要》: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逐步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

     医学界: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

     曹健研究员:关于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各地多有探索。如浙江省发布了《浙江省医学影像中心-区域性医学影像中心设置基本标准(试行)》的相关准入文件。当时也有一些企业去申请。其实,每个区域最好的设备都集中在当地的第一人民(中心)医院,所以这些独立的区域检验、影像中心可能是更多地服务于当地的小规模医院。那么其发展就存在一些很现实的问题,即便捷性、可及性和医保支付等。对患者来说,能在医院里把检查、诊断都做了,比较省事,不用跑来跑去,到独立检查中心显然没有在医院内部便捷。所以,这类区域中心要考虑到医疗布局的现实情况。如妇产科医院、儿科医院等医疗机构比较集中的话,就可以共用一个影像中心。另外,有些医院如果自己有检查设备是不会让患者外出检查的,会想方设法把患者留在自己的医院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来源。)

    

     投稿或爆料,请发邮件至yxjtougao@126.com投稿类型:行医感悟,医院管理,海外医疗,医学科普等。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