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袁隆平是她接生的,林徽因、冰心的孩子也是她接生的
2017/4/8 医学界

     真的,我想象不出,比她更美的医生的样子了。

     作者 | 奕寻

     来源 | "医学界"微信号

     “原来袁隆平是她接生的,林徽因、冰心的孩子也是她接生的!”

     我身边的女生一惊一乍。而前方,一个三大五粗的东北汉子搓了搓手臂:“我看的都发抖了……她完全是我理想中医生的样子。”

     这是在一位医生的纪念馆里。四面展示着她生前的照片和用具,纪念的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林巧稚。

    

     林教授(中)与外国同行畅谈

     “万婴之母”

     最早听到这个名字,是在医学史的课上。当这门课的历史进度条读到近代史时,哦,那真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那时的每一位医生,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或主动或被动地前行着,命运与时代剧变捆绑在一起的他们,注定无法平庸。

     如孙中山的私人医生林文庆,除了是医生之外,他还是一名颇有建树的金融家,以及备受争议的厦大校长。还有汤飞凡,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研制出中国自己的狂犬病疫苗和卡介苗,在中国提前消灭天花中的战役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后却选择了自杀……

     而在其中,林巧稚像是一束温暖、柔和、但绝对让人无法忽视的光。

     鼓浪屿,林巧稚出生成长的地方

    

     作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的女主任、中国第一所妇产科医院的筹建者,在60年的临床工作中,她接生了万名婴儿,被誉为“万婴之母”,她还首创了脐静脉换血法,成功抢救了国内第一例新生儿溶血症患儿。

     不过,她留给历史的,不单单是这些堪称开疆辟域的功勋,还有她传奇的一生。

     “那就一辈子也不嫁”

     林巧稚1901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这是中国第一个富人岛,当时岛上住着大量外国人和通商华侨。林巧稚的父亲林良英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他从新加坡学成回岛后,以教书和翻译为生,这样的家庭以及岛上的双语环境培养了林巧稚一口流利的英语,为她后来考入协和及留学打下基础。1913年,林巧稚就读岛上的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以九门功课第一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晃岩路37号旧为女子师范学校,林巧稚在这里毕业并留校任教,现已荒废

    

     少女时期的林巧稚笑容明媚

     但这位爱笑的少女不满足于在岛上的执教生活,她更想当一名医生。也许幼时母亲因宫颈癌去世的不幸,便在她心里埋下了从医的种子;当她听说北平新落成的协和医学堂面向全国招生时,这颗种子悄悄发芽了。1921年,林巧稚赴上海考点考试,成功被录取(当年向全国仅收取25名学生)。

     协和当时的学制便是八年,三年预科加五年医学教育,毕业时可同时获北京医学院和纽约州立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MD)。由于学制过长,且林巧稚考取时已20岁,家人因担心婚嫁问题曾劝阻过,但她还是坚持北上。当时她力争时曾说“那就一辈子也不嫁”,没想到竟一语成谶。

     从协和毕业后,林巧稚凭优异的成绩留院工作,但聘书中规定:“……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为了保留工作,她一直不谈婚嫁,其间似乎曾有过一段朦胧的恋情,也因她于1932年赴英国进修深造而夭折。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部分医学院、医院和护士学校被迫停办。1942年初,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而关闭,林巧稚和她的同事被赶出了医院。

     但她并没有听从友人的建议离开北平,而是坚持留了下来,在东堂子胡同开办“林巧稚诊所”,为各阶层的妇女看病。如果有需要,不管外面时局如何,她都会背着出诊箱到产妇家里接生。东堂子胡同的诊所一直到1948年她返回协和医院才停业。

    

     返回协和后,除了临床工作,她还为筹办北京妇产科医院积极奔走,在1956年成功建成中国第一个妇产专科医院。此外还在女性盆腔病变、妇科肿瘤等领域深入研究,并于1959年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也是当年唯一的女院士。

     但好景不长。文革开始后,协和被打成“反帝医院”,林巧稚也受到冲击,被划为“重点改造对象”。当消息下来,其他人忧心忡忡时,林巧稚想的却相对简单:不许她穿裙褂,那她得赶紧先去买一条裤子——对她来说,虽然被发配去做护工洗便盆做卫生,但还能留在医院里,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对发配下来的工作,她也总是耐心细致地完成。

    

     文革后,林巧稚教授(左)与同事表演自编的快板庆祝

     粉碎“四人帮”后,林巧稚已近80岁,但在联欢会上,她还是亲自上台,与同事表演自编的快板庆祝国家的新生。此后她继续留在协和工作,直到1983年春去世,甚至在离世前一天,她还接生了6个婴儿。

     “新出来的太阳,比什么都好”

     如果历史留下的只有这些,或许我会在考完医学史后就忘了她。但历史不止记下了她的光勋和坚韧,也投射出了她柔软的内核。

     林巧稚终身未嫁,她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却很喜欢孩子。值夜班时,她会利用夜里不忙的时间缝制柔软的罩衣,送给产房里贫寒的孩子。对产妇,她不止用精湛的医术让难产的妈妈们转危为安,在病房细节处也体贴入微,许多产妇后来还会持续地给她写信、寄孩子的照片。

    

     林教授接生的孩子中,部分家长寄过来的照片

     她的生日,许多时候是在产房中过的,“那哇哇啼哭声是最动听的生命赞歌,对我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生日礼物。

     这是善。

     就读协和期间的学费高昂,而林巧稚的父亲在她读到一半时离世,她的兄长继续供她就读,直到拿到博士学位。她毕业后,尽管自身工作起起落落,但她坚持负担起兄长四个孩子在京求学的所有费用。而这些孩子长大后她也多有照拂,并亲自辅导侄孙女弹钢琴。

     这是悌。

    

     工作之余,林教授(右)与友人一起缝衣服

     她热爱生活,爽朗爱笑。少年时在鼓浪屿上就爱玩,常常与女伴去海边玩耍。而成长在著名“钢琴岛”上的她,也能弹会唱,在协和的毕业典礼上,她和同学一起自编自演了戏剧,留下了珍贵的剧照。

    

     虽然出生在南方,她也爱北方的雪,即使到了中年,也能不拘一节地蹲在雪里和友人堆雪人玩雪仗。

     这是真。

     不记得是罗曼罗兰还是鲁迅说过,人最可贵之处,在于经历了风浪、看透生活本质之后,依旧热爱生活。林巧稚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纯粹,和善,过着简单却绝不浅薄的生活。她说,“我爱这明朗的天空和明朗天空下的生活。新出来的太阳比什么都好。

     真的,我想象不出,比她更美的医生的样子了。

     更多精彩文章

     6个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医生!

     女人当科主任是一种什么体验?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