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头痛,到底是什么病?等你来分析!
2017/12/11 医学界

    

     影像高手来挑战!

     作者 Magic

     来源|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病例资料

     女性,8岁。

     主诉:头晕、头痛。

     MR检查:

     T1WI

    

    

     T2WI

    

    

     T2FLAIR

    

     T1WI+C

    

    

    

    

     MRS

    

     MR表现:右侧额颞叶见巨大分叶状肿块,T1WI及T2WI呈明显不均匀信号,实性部分呈等T1等T2信号影,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影,T2FLAIR以等信号为主,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周围见片状水肿带。MRS示病灶NAA峰明显减低,Cho明显升高,Cr减低。

     病理:

    

    

     讨论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primitive neurotodermal tumour,PNET),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高度恶性的神经系统肿瘤;多见于儿童青少年,成年人亦有发病,男性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1.7:1。肿瘤细胞能够表达原始神经外胚层细胞的形态及标记物,具有分化为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的潜能。肿瘤浸润性生长,容易沿脑脊液进行播散和转移。本病发病率低,预后差,临床及影像表现多样,容易发生误诊。

     组织形态学属于恶性小圆细胞肿瘤;分中枢性和外周性;外周性PNET较常见,文章报道较多,中枢性PNET相对较少见;中枢性PNET多位于幕下小脑半球,幕上PNET更为罕见,仅占整个脑肿瘤的0.1%左右,且多见于儿童,成人非常罕见。

     1973年Hart等首次报道;其所描述的PNET为发生于小儿大脑的未分化性肿瘤,在组织学上与小脑髓母细胞瘤相似;认为它与小脑髓母细胞瘤一样,来源于神经上皮细胞未分化的前体细胞。 2007年WHO新的分类中将PNET与小脑髓母细胞瘤并列,同归于胚胎性肿瘤,并把髓母细胞瘤限定为发生在小脑,而把发生于幕上大脑半球、脑干以及脊髓的类似肿瘤称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且提议加CNS前缀,称为中枢神经系统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NS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CNS-PNET),便于与发生在外周的PNET区分。

     2000年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胚胎性肿瘤分为以下4类:

     髓上皮瘤、室管膜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及其变型、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及其变型(包括神经母细胞瘤)。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曾有过其他一些名称,如大脑髓母细胞瘤、大脑神经母细胞瘤、大脑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和蓝瘤。

     目前对PNET的定义为:大脑或鞍上由未分化或低分化神经上皮构成的高度恶性的肿瘤;肿瘤细胞可以向神经元细胞、星形细胞、室管膜细胞、肌细胞以及黑色素细胞谱系分化。

     病理

     镜下肿瘤实质主要由一种类似胚胎神经管原始未分化细胞构成,形似小圆形细胞,呈片状或巢状排列;胞核大胞质少,核浆比例高,细胞密度高,细胞外含水少,核分裂像易见,部分细胞质透亮;可见有Homer-Wright或Flexner-Wintersteiner结构。肿瘤组织间质为纤维血管,部分区域血管明显增生似肾小球结构。

     免疫组化检查:NSE(+)、 LCA(-)、Vimentin(+)、 Syn(+)、 GFAP(+)、 CgA(+)、 NF(+)。与其他小圆细胞肿瘤常规HE染色很难鉴别,必须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才能进行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表现取决于发生的部位和肿块的大小以及周围器官的侵袭情况。

     影像表现

     ①肿瘤部位:肿瘤多位于幕上大脑半球,额和颞叶多见,且位置常较深,也有文献报道。以侧脑室旁的额顶皮髓交界区多见,亦可发生于轴外硬膜下,如颅底部,亦可具有沿脑脊液种植播散分布的特点,有文献报道可多达70%的病例,显示为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结节状或块状病灶,增强后明显强化。

     ②肿瘤形态:体积较大,多呈类圆形,可轻度分叶状, 出血和坏死囊变多见,边界清楚,瘤周水肿一般较轻。由于肿瘤恶性程度高、生长较快,病灶体积一般较大,这也是其内部常伴有囊变和坏死的原因。

     ③肿瘤信号:病灶多呈实性肿瘤或偏实性肿瘤(瘤内有小的囊变),也可呈囊实性,MRI上实性部分多呈稍长T1和稍长T2信号。其信号的特征性是由其病理特点决定,与髓母细胞瘤信号相似,反映了肿瘤细胞核大、胞浆少、核浆比值高及细胞排列紧密的病理学改变。DWI呈高信号影。磁共振波谱(MRS)显示胆碱含量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丙氨酸含量下降,可见肌醇峰和脂质峰,尤其可见特征性的牛磺酸峰。

     ④肿瘤强化:增强后病灶实质多呈明显强化,且平扫有时可见瘤体内流空血管影

     CT:

     平扫:实质部分常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囊变及出血常见,囊变部分呈低密度(且多于病变的周围),出血呈高密度。

     增强:实质部分常呈中度到显著强化,均质或不均质。

     鉴别诊断

     1、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好发于40~70岁,内囊变坏死多见,且囊变区通常较大、不规则,边界模糊,瘤周水肿较重,占位效应显著,同时胶质母细胞瘤出血较多见,增强扫描多呈“花环”样强化。

     2、转移瘤:易发生在灰白质交界区;常多发;病灶较大时易发生囊变和出血,且肿块周围水肿明显,对鉴别有一定价值;故根据病史和MRI表现多可以鉴别转移瘤和PNET。

     3、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好发于40~70岁老年男性,肿瘤多位于幕上,可沿室管膜和软脑膜播散,多为实性,肿瘤血供不丰富,但肿瘤细胞破坏血脑屏障,故增强后肿瘤明显均匀强化,而CNS PNET强化形式较多样,可呈均匀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

     4、生殖细胞瘤:多见于松果体区及鞍上,发病年龄高峰为12~14岁,高度恶性,可沿脑脊液播散种植,表现 为 脑 室 壁 及 蛛 网 膜 下 腔 不 光整,呈结节状;肿块多呈实性,其内信号混杂,增强后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常伴有内分泌紊乱症状。

     5、脑膜瘤和脑膜血管外皮瘤:PNET肿块位置表浅,邻近脑膜,信号均匀,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多需与脑膜瘤鉴别;部分PNET肿块内可发生坏死,多需与脑膜血管外皮瘤鉴别;PNET肿块位于脑实质内,邻近脑膜无增厚增强。

     总结

     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多位于幕上大脑半球,额顶叶多见,体积较大,多呈类圆形,可伴浅分叶状, 边界较清楚;多呈实性肿瘤或偏实性肿瘤,MRI上多呈稍长T1和稍长T2信号,多伴有囊变和坏死密度或信号,可有出血和钙化;瘤周水肿程度一般轻或无;增强多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可沿脑脊液的播散转移。当出现上述征象时应考虑PNET的可能,特别是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最终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

    

     图1 男,3 岁。右侧额顶叶PNET。CT 平扫示右侧额顶叶较大分叶状肿块,呈稍高密度,内见低密度坏死,有明显占位效应,瘤周水肿不明显。

    

    

     图2A~D男,4岁。松果体 cPNET。A.CT 平 扫示松果体区类圆形稍高密度结节,内见斑片状钙化,幕上脑室扩大; B.轴位 T1WI示松果体区稍长T1信号结节; C.轴位T2WI示松果体区稍长T2信号结节; D.矢状位 T1WI增强示病灶明显均匀强化。

    

     图3A~C ,3 岁。双侧枕顶叶PNET。A.轴位 T1WI 示双侧枕顶叶巨大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呈稍长 T1信号,内见小斑片状长 T1信号及小血管流空信号,有明显占位效应;B.轴位T2WI示双侧枕顶叶巨大软组织肿块呈稍长 T2信号,内见小斑片状长 T2信号、斑片状短 T2信号及小血管流空信号,有明显占位效应,瘤周轻度水肿;;C.矢状位 T1WI 增强示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且与小脑幕窄基底相连。

    

     图4A~C男,43 岁。右侧基底节PNET。A.轴位T1WI示右侧基底节类圆形稍长T1信号肿块,内见小斑片状长 T1信号,有明显占位效应; B.轴位 T2WI示右侧基底节类圆形稍长T2信号肿块,内见小斑片状长 T2信号,有明显占位效应,无明显瘤周水肿; C.轴位T1WI增强时病灶欠均匀明显强化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