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中国医疗界出现一支“特种兵”
2018/5/3 21:46:10 医学界

    

     他们时刻准备着,听候调遣,随时奔赴全球各地灾难现场。

     “如果有一支专业灾难医学的救援队伍该多好。”

     每每提及汶川地震的场景,上海市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都非常痛惜。汶川地震救援让他认识到建立应急医疗救援专业队伍的必要性。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在国家卫计委、上海市卫计委与浦东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东方医院耗时六年,由医院急诊室起步,从科目训练、人才培养、实战演练方面锻造出了一支中国医疗的“特种兵”——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

     2016年5月24日,瑞士日内瓦第69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宣布: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与俄罗斯的两支队伍脱颖而出,成为首批三支通过世卫组织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

    

     图: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成为首批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评估的国际应急医疗队。

     中国第一支应急医疗“特种兵”:

     从63个国家的20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

     面对全球灾难频发,救援缺乏统一调度、效率低下等问题,WHO于2015年启动国际应急医疗队(EMT)注册认证工作,明确参与国际救援必须通过国际认证。当年就有63个国家的200多支队伍报名,上海市东方医院的这支国际应急医疗队就是其中之一。

     2010年,上海市卫生局成立了首支由上海市东方医院整编制承建的“上海市卫生应急救援队”,并于2012年晋升为国家首批16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之一。可以说,在当时这支队伍已经达到了国家最高标准。但即使如此,要与国际上200支队伍同台竞技,压力仍然不小。

     据了解,世卫组织为首批应急医疗队认证设立了特有的标准,包括6项指导原则、13项核心标准和22项基本技术标准。这些标准侧重于世卫组织的基本宗旨,涉及到人权、公正公平、没有歧视等,还包括跟当地政府和灾区其他队伍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在野外救治的能力。

     上海市东方医院院长、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总队长刘中民说:“这些要求非常高,跟医院里的抢救完全不一样。除了保证治疗外,还要保证医疗队员和病人的生活,承担的任务非常重。”

     按照WHO的要求,除了56名核心队员以外,还要有200名预备队员。这支队伍必须能够在现场展开一个相当于二甲医院的救治规模,包括现场有手术室、监护室、40个床位的病房等,每天要能完成7个大手术和15个小手术,要能够保证救灾的时候不对当地的灾民和政府造成额外的负担。

     刘中民说,所有队员包括预备队员,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他们在常规医疗工作之外,每周要进行一次应急演练,常态接受野外生存、体能锻炼、救援技能等训练。队伍以主治医生为主,要求医生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专科的诊疗任务。队员的职称和学历也比较高,有多名博士和硕士。同时在人员配置上,按照灾难救援的实际需求,以急诊外科、急诊内科、心脏外科、心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呼吸科、普外科、麻醉、儿科、护理、心理科、传染科等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按照一定比例组合,专业覆盖面广。

     此外,国际救援对队员的语言能力要求更高,无论到哪个救援地,队员都要能顺利展开救援。这支队伍里有很多人都有国外培训经历,他们中有在德国接受过两三年培训的护士,有在俄罗斯本硕连读的医生,不少人掌握了日语、阿拉伯语、韩语、俄语等。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高学历、懂外语、专业技术过硬、具备综合能力的应急医疗队。

     最终,通过世卫组织的重重评审与考察,这支队伍达到了世卫组织国际应急医疗队二类队伍的标准,成为了全球首批第一支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认证成功后,这支队伍将随时接受WHO组织与中国政府的调遣,承担国际应急医疗救援的使命,参加国际医疗救援任务,为灾民提供公平对等的医疗服务。

     刘中民表示,首支国际应急医疗队落户中国,不仅使这支队伍的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展现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应急救援任务的责任与能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加强国家层面应急体系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野战时可做复杂心脏手术

     空中救援抢夺一线生机

     2016年11月22日,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的外草坪上,由十多个超大型帐篷组成的移动医院,呈“土”字型搭建开来。

     从门诊、检验、血库、药房、手术室等医疗救治区到能源补给仓库、餐饮卫生、污物处理等后勤保障区,一应俱全。同时,层流手术室配备了国际最先进的移动空气净化系统,达到移动医院野战化手术消毒灭菌的最高级别。通过“层流”方式灭菌和净化,可使医生在移动医院手术室内对伤员实施复杂的心脏和脑外科手术。

    

     图:移动医院层流手术室。

     此外,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拥有专业救援车辆9部,包括手术车、轻重伤员转运车、通讯指挥车、大型物资转运及存储车、医技平台车、能源补给车、物资储备车、综合保障车。这支“巨无霸”车队,是我国第一座民用灾难救护移动医院。车队抵达事故现场,启动设备,5分钟内一座二甲移动医院就能开始运转。

     手术车拥有全套手术器械,供氧、监测、手术床、无影灯和手部消毒设备一应俱全,关闭车门15分钟,车厢内的层流就会自动开启,达到做心脏手术的消毒要求;监护车上有呼吸机、排痰机、床旁B超、移动X光机、输液泵,启动设备5分钟内,就可以开展各种脏器监护工作。从接警、紧急召集医务人员、打开储备医疗物资到车队出发,只需20分钟。

     看到这个场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称赞。她说:中国这支国际应急医疗队应该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骄傲。

    

     图:2016年11月22日,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左三)向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全体队员发表讲话。

     除了骄傲之外,这支医疗“特种兵”也承担了更多的重任——自建队以来,曾先后承担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3·01昆明暴力恐怖事件、5·22乌鲁木齐暴力恐怖事件、8·02昆山爆炸事故、6·23盐城龙卷风等多次国内各类灾难救援任务,同时承担各类大型医疗保障工作,如APEC会议、上合组织峰会、女足世界杯、世界特奥会、奥运会上海赛区、世博会、世泳赛、亚信峰会、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上海国际马拉松、NBA中国赛、环法自行车保障赛等各类国际体育赛事以及各国政要来访的医疗保障工作。

    

     图:2017年8月9日,上海东方医院医疗队连夜驰援九寨沟灾区。

    

     图:2017年5月,上海市东方医院与法方联合进行灾难医学反恐救援演练。

     对于跨国、远距离的灾难救援而言,航空几乎是唯一可行的运兵方式与转运方式,但对于时间、环境、救治条件等都有特定要求。但国内航空救援因为起步晚、机型不配套、人员培训不足等问题,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还是较大。

     如今,航空救援工作已经取得了新的进展。2018年3月20日,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航空救援分队正式成立。这是国内首支具有航空救援能力的应急医疗队。据了解,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航空救援分队拥有专业医疗构型直升机,直升机内部配备有除颤监护仪、呼吸机、吸引器、注射泵和氧气瓶等专业医疗设备。灾难发生时,航空救援分队能克服地面转运限制,发挥航空优势,配合医疗队队员将伤员安全、快速送至医疗机构。

    

     图: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完成了一次从浙江象山到上海的航空医疗转运任务。

     推动更多中国队伍通过WHO国际认证:

     中国第三支国际应急医疗队呼之欲出

     除了是东方医院院长和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总队长,刘中民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应急医疗队导师。

     作为首批获得WHO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之一,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综合多年的队伍建设、实战救援和国际演练经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标杆”。

     “全天候、全能型”、“平战结合,资源利用效率高”和“科学的、完善的、可持续的机制保障”,是东方医院—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的三大特点。其中,“ 平战结合”的兼职队伍模式,为不少医院组建应急医疗队提供了新的思路。平时,队员们是临床、医技、后勤科室的普通工作人员,门诊、手术、值夜班、抢救患者,都是常态工作任务;一遇突发事件,人员、设备可在20分钟内完成集结,携带装备,进入各个灾区现场。由于日常工作配合的积累,在灾难现场,无论是人员、设备、还是机制流程,队伍的整体配合非常默契,抢救效率非常高。

     更重要的是,这支国际化的应急医疗队也将把他们先进的理念和体系推广开来。例如,建设区域性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开拓空中救援通道、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立体救援网络、提升紧急医学救援综合能力,进一步构建科学规范及标准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人才准入、培养体系等,都为国内医院建立应急医疗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此外,从背包、拉杆箱、个人携行物资到为每台医疗设备量身定制“三防”(防水、防震、防摔)制式化包装箱,再到移动医院展开的功能性帐篷等,都是在全球范围内挑选、定制出来的,不但完全从医院临床常规设备过渡到了应急医疗专用设备,这些做法还被WHO官员视为范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

    

     图:救援队各类先进装备

     国际应急医疗队单位的这个身份,要求刘中民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应急医疗队伍的组建中来,参加评审各国国际医疗队伍,加大培训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争取更多中国队伍通过WHO国际队认证。

     刘中民说,单就医疗救援来说,国内三甲医院救治水平都不低。因此,目前灾难救援尤其国际应急医疗救援的难点不是医疗救治能力,而是建立流程、培养人才、规范化培训的问题。

     2017年5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承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广东)与来自英国、哥斯达黎加的队伍一道,接受了世卫组织认证书,跻身世卫组织第二批国际应急医疗队。

     今年3月,由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开始接受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团队的第二次评估,上海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田军章是评估专家团成员。评估结果将于近日公布。一旦通过认证,中国将拥有第三支国际应急医疗队。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有理由相信,在灾难医学救援领域,中国将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样本。再遇灾难,专业会让我们更有底气。

    

     图:上海市东方医院—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受邀参加《天天向上》,参与摄制一期主题为“中国医生”的节目。

     版权所有,如欲转载须在文前以不小于正文黑色字体标清作者和来源,禁止修改正文内容,违者举报。

    

     医学界邀您做调研——

     让我们更了解您,为您提供更有价值的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填写问卷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