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传人”风险有多大?病毒专家教你正确收快递
2021/11/10 18:43:41 医学界

    

     理论上,“物传人”引起的“传播力增强变异”

     不仅存在,还可能超过了“人传人”引起的。

     撰文 | 常荣山

     编者按

     据国家卫健委消息,11月9日,大陆地区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39例,无症状感染者25例。10月中旬以来,本轮疫情已波及21省,累计确诊感染者超过1000例。

     黑龙江黑河,目前本轮疫情的源头仍不清晰。11月8日,黑河市发布关于新冠病毒溯源工作的通告:2021年10月1日以来有网络代购进口商品的人员(重点是冷链食品),要立即对商品和包装进行消杀,送市疾控中心进行病毒检测检验;发现与确诊病例接触过的人、物、地等可疑传播线索应立即报告,并主动提供相关物品、食品、包装等检材。

     2020年7月下旬,在青岛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外包装上成功分离出活病毒;今年7月南京疫情,保洁人员登机进行清洁时,暴露于携带病毒旅客污染的物体表面,短时间内即导致进一步感染和传播。

     “物传人”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如何进行防控?“医学界”特邀汕头大学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分析撰写此文。

     病毒的“物传人”

     流行病病原体传播到人,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种途径:环境传人、物传人、人传人。

     跨种传播的流行病,比如禽流感、猪流感、埃博拉、SARS、新冠,综合过往研究,这些病原体从自然宿主传播到人,一般都需要中间宿主。

     过去十多年来,越南几乎每年都会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是野生水禽等鸟类,并不常会直接和人接触,那么人是从哪里感染的?一个最可能的猜测就是通过中间宿主,比如散养的鸡和捕获的野味。

     即便中间宿主不直接和人接触,但它们通过物理接触或者排泄物,把病原体携带到一些物体表面,如动物尸体、猎物、野外摆放的食品盒、货车车柜......部分物品,特别是食品,是人非常容易接触的。一旦接触被感染,人就有可能发病。

     对于越南来说,多次的禽流感致死了人,却并未造成大流行,原因是这些禽流感毒株人传人的能力还很微弱,或者说没有。研究表明,禽流感毒株“人传人”的演化一直在进行中。理论上,通过进化,禽流感病毒是会演化出跨种传播、在人间大流行的新毒株的。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就是由一种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科学家们通过挖掘在阿拉斯加死于那场流感的冻土墓地中的尸体,提取到了病毒RNA,尽管核酸不是完整的,但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和禽流感(A型流感)高度同源,而和人流感(B,C型流感)不同源。

     跨种病毒演化出人传人的能力后,依次通过中间宿主,“物传人”、“人传人”,造成人间大流行。虽然也存在直接从自然宿主传给人的情况,但大量研究表明,这样的传播很容易失败,称为“跨种传播失败”。

     一旦跨种传播到人,在物种演化过程中,病毒“人传人”能力逐渐增强是一定的,这是适者生存这一自然动力驱动的,我们观察到的新冠变异株传播力增强道理也是如此。

     但变异株有着宿主适应性,一旦新宿主发展出群体免疫,就完全可能消灭这样的变异株,也包括了自然宿主中的野生株,到了这时候,这个病毒种就可能被“灭门”。这也是强致病(致宿主死亡)病毒没有多少,而大量的都是与宿主共存的病毒。

     但在现代社会,人畜共患病原体的“物传人”还有个作用,就是通过物,可以把不同地理区域跨种中“积累了人体适应性增强变异”的地方流行株汇集到一起,在地理上隔离很远的同一个感染者身体里“共感染”,这样的共感染中会发生基因重组,增强人体适应性的重组病毒会保留下来,这就是自然选择的力量。

     最终的结果是,“物传人”间接加强了跨种传播的病原体在人间的传播能力。

     最早的英国变异株和南非变异株,最新的德尔塔-Y2,都有着逐渐增多的突变位点,而回溯历史资料,这样的位点都是最新在去年全球的不同大洲先后出现的,并非同时出现的,这其中,“物传人”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去年4月到10月,全球人员流动大幅下降,但物品流动相对下降较少,结果11月份,德尔塔变异株最早在欧洲发现,迅速变成了全球性的流行株。从理论分析上,这次全球流行中,“物传人”引起的“传播力增强变异”有可能超过了“人传人”引起的。

     “物传人”造成的疫情风险

     在今年7月7日公布的新冠复苏指数中,新加坡位列全球第5名。

     此后四个月,新加坡逐步推进“与冠病共存”策略,同时新冠复苏指数排名却一落千丈。最近的排名,东南亚国家当中,印尼第41,柬埔寨第47,马来西亚第50,越南、泰国同列第95,新加坡第100,可以说是“一落千丈”。

     新加坡的食品自给率很低,据悉只有5%,大量的食品来自进口。新加坡的小贩中心、巴刹(新加坡的集市),隔三差五就会关闭,进行大规模消杀。统计数据也表明,巴刹一直以来是该国感染人数最高的区域。

     新加坡总人口的84%打了两剂疫苗,感染者98.6%为无症状及轻微。新加坡疫苗接种率已经很高了,居民的自我防控能力也很到位,但“全开放”后疫情还是难以回落(每天的死亡都在5-10人之间),感染率是巴刹地区最高,是人去巴刹后的集聚性感染还是“物传人”造成的?据作者的调查,一直以来,在巴刹采样的食品表面,都能核酸检测到新冠病毒。

     通过排除法分析,巴刹地区的物流作业,居民采购过程中,通过人手的接触,新冠传播给人,大概率是疫情控制难的重要原因。环境中病毒是很容易传递到物品中的,特别是食物。

     另外,综合考察美国、欧洲的野生、家养动物中的新冠检测阳性报告,东南亚由于没有采取严格的封控,新冠病毒通过人传给伴侣动物,大概也发生了。

     冬季防控需警惕“物传人”

     冬季气温低,我国大部分地区地处北半球,紫外线比其他季节要弱,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纸箱表面,24小时内还有活性,这都给“物传人”的防控带来了难度。

     2021年11月4日,内蒙古二连浩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公告:二连浩特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第76号公告发布以来,5位市民先后向指挥部流调溯源组报告本人收到蒙古国代购商品,经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部分商品检测结果呈阳性。

     河北一家服饰公司11月3日前后有5名员工确诊感染新冠病毒。他们都在这家公司负责产品打包、发货。在他们“感染后又没被发现”这段时间打包发货的快递,有没有携带新冠病毒?

    

     我们物流行业发展迅猛,据统计,每天有约2亿个包裹在流通中。但双11前后,流通中的包裹量将激增,考虑到现在全国已经有21省有疫情,双11后,边境陆路进口的货物、现有疫情地区周边发出的货物都混杂在一起,它们将被多方经手,然后运输至不同地方。

     尽管“物传人”在我国目前疫情控制的背景下是低概率事件,但是,回望过去一年多来,几乎每次发现100个感染者左右的输入性传播,都是由一次低概率事件中的“单次突防”造成了一个城市或一个城区一个月左右的封控,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财力损失,“电商节”可能带来的“物传人”风险不得不防。

     防控还是常规方法,比如收到包裹后,拆开前最好在阳光下晾晒一至二天,拆开后的包装盒不要与日常用物品混放,拆开后一定要洗手或者用酒精消毒等等,最好的办法是,“剁手”,少买或者不买,根据实际需要理性消费。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2021年冬季刚刚开始,新冠跨种传播也即将迎来第三个冬季。疫情防控进入了深水区,溯源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根据过去三个冬季里发生过的传播事件做总结、归纳,在各个已经发生传播的环节中,提前做防控,“物传人”可以说是个不得不防的环节,小心驶得万年船。

     来源:医学界编辑:凌骏责编:田栋梁校对:臧恒佳制版:薛娇

     往期精彩回顾

     针对成都疫情防控,华西三位教授发出“紧急建议”

     超500万人死于新冠,这个世界为此做了什么?

     美国儿童开打新冠疫苗,和国内有啥不一样?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