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中国为何严控无症状感染者这个风险点
2022/3/2 医学界

    

     监测、报告、管理无症状感染者,是中国抗疫的一大特色

     撰文 | 燕小六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高文静认为,2020年4月8日是中国抗疫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日。

     这一天,被按下暂停键76天的武汉,正式解封。

     同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国家支持开展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传播力、流行病学等科学研究。

     近日,BMJ发布“中国专辑”,收录李立明教授领衔的北京大学团队撰写的分析性文章《无症状感染者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中的作用》。高文静是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称该文依托的正是我国每日发布的无症状感染者报告数据(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医学界”独家连线高文静获悉,文章剖析无症状感染者对新冠肺炎大流行的重要影响,证明科学应对这类感染者是疫情防控的关键一环。“在这一方面,中国有很多可以分享的经验。”

    

     这些经验对于当前处于新冠肺炎低水平流行的国家,或在新冠肺炎接近消除之时,以及今后应对新发传染病的早期阶段,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无症状感染者分两类,占感染数近一半

     高文静告诉“医学界”,无症状感染者包括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是指隐性感染者,即有感染、但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第二,是潜伏期感染者,即在出现临床症状前的疾病潜伏期中被确诊感染,之后会出现临床症状。

     就是说,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始终无症状,仅是病毒携带者;也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出现相关临床症状,成为确诊病例。“这两类群体对公共卫生防控的意义不同。隐性感染者在人群中的分布,反映了病毒的生物学特征;潜伏期感染者的分布,则更反映早期发现确诊病例的能力。”高文静解读称。

     明晰概念,才能有效统计、了解其在人群中的分布。

     无症状感染者在新冠疫情中到底占多大比例,各国研究、各家文献莫衷一是,报告数值从8.44%到39%不等,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高文静举例称,以潜伏期感染者来看,其在人群中的比例,直接和公共卫生措施相关。检测越频繁、检测人群范围越大,这部分感染者的发现几率就越高,占比就越多。

     此外,还有几个因素或导致数据差异。比如,检测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有限,致结果准确度低,得出数据就不可信。

     其次,占比的“分母”,即检测的基数人群范围不一样。如果是医院来源的“分母”,那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会比较低。相对地,社区抽样中的无症状感染者占比会高一些。

     最后,若没有足够长的随访期,很难准确识别出潜伏期感染者。

     而在本次BMJ的“中国专辑”中,北京大学团队用我们国家自己报告的数据,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在感染总数中的占比,或达一半。

     该研究引用2020年4月武汉、湖北(除武汉)地区和其他6个省市、34,857个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为样本,发现76%的血清学阳性感染者,并无临床症状。

     同时,研究团队收集2020年3月31日至2021年8月8日的23,277例新增感染者。其中,11,292例在检出阳性时为无症状感染者,占比超48.5%。在这些无症状感染者中,有2215例为潜伏期感染,随后表现出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这长达17个月的研究被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以中国首次报告检出变异株Alpha和Delta为分割线。细分后,我国感染原始株、变异株Alpha和Delta后,无症状感染者占感染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4%、46%和42%。这说明新冠病毒不同毒株对应的无症状感染者,可能有不同的特点。

     不容忽视的传染力

     监测、报告、管理无症状感染者,是中国抗疫的一大特色。

     2020年1月2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第三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就将无症状感染者纳入日常防控。其中明确要求,将“无症状感染者”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轻症病例”,并列进行监测和报告。

     这是因为,流行病学有一个“冰山理论”:在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中,临床上表现出典型症状及体征者仅占极少部分,同时往往有较大比例的隐性感染者。

     这是一种“隐形的危险”,可能导致疫情在不知不觉中传播,也可能引发疫情死灰复燃。

     针对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在传播链模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传播风险有多高,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包括中国在内,学术认知不断变化。北京大学团队对此也多次开展研究,取得不少成果。

     2020年3月初,团队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杂志发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或隐性感染者传播研究进展》一文,提出潜伏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有向体外排出病毒而成为传染源的可能,但由于临床症状隐匿,这类传染源无法有效识别,容易形成防控措施的漏洞。

     1个月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再发该团队的后续研究,介绍筛查、管理和风险评估等新进展。

     团队于BMJ“中国专辑”发表的研究,再往前迈了一步。高文静告诉“医学界”,相关结果显示,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力应该普遍弱于有症状感染者。一篇系统性分析报道,如果用续发率反映人群的传染力,有症状感染者、潜伏期感染者及隐性感染者传染力的比值约为1:0.6:0.3,即传染力越来越低。

     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即某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

     另一篇病毒学证据的系统性分析纳入12项研究。深究数据发现,多数研究表明,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清除速度更快。但仅有两项研究显示,无症状感染者在报告之初的病毒载量低于有症状者。还有4项研究表明,两者病毒载量相似。

     这就提示我们,无论哪一类无症状感染者,均具有传染性。由于其数量大、表现隐匿,是造成新冠肺炎传播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中国的实际抗疫史也证明这一点。自2020年武汉抗疫胜利,至今年6月底,国内发生33起局部疫情,其中至少有12起疫情源于无症状感染者。

     其他国家也有相关报告。新加坡根据2020年1月23日至3月16日报告的243例本土病例调查发现,7组聚集性病例可能源于潜伏期感染者传播。

     重要经验:重视无症状感染者

     2020年4月,我国《规范》细化了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全流程,提出主动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的几大途径;一旦发现,应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应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后,继续进行14天的医学观察、随访;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应集中医学观察14天等。

     相关管理措施延续至今。高文静表示,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在疫情全程时期都非常重要。

     在传染病暴发的早期,关注无症状感染者,观察他们的分布和特点,研究人群的管理措施,才能尽早将疫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如果45%的无症状感染者能被及时发现并隔离,那就无需采取封城式防疫。”有研究表明。

     当下,我国的防控重心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的目标,更要求我们始终保持警惕、严密防范,对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风险,不能掉以轻心。

     2021年11月,我国多地报告输入性本土疫情,涉及多个口岸,发现多条传播链条。但多地疫情都在1个周期(14天内)得到有效控制。这一方面要归功于我国大多数人已接种疫苗;也有赖于对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在内的有效监测、追踪和隔离。

     “对世界各国而言,无论其当下的新冠肺炎流行水平高低与否,我们相信,中国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方法,对其都是有价值的。而且,‘中国经验’还是快速、有效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宝贵范例。”北京大学团队的文章总结道。

     专家简介

    

     高文静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慢性病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和双生子研究。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项目协调人。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防痨协会基层结核病防治专业分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北京预防医学会健康统计与大数据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预防医学会流行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澳大利亚Griffith大学客座副教授、《中华流行病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国妇幼卫生杂志》及《预防医学情报杂志》编委等学术兼职。

     资料来源:

     1.Role of asymptomatic and pre-symptomatic infections in covid-19 pandemic. BMJ 2021;375:n2342 | doi: 10.1136/bmj.n23422.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管理规范.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相关研究进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41(07) : 990-993. DOI: 10.3760/cma.j.cn112338-20200404-00514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或隐性感染者传播研究进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41(04) : 485-488. DOI: 10.3760/cma.j.cn112338-20200228-00207

     来源:医学界责编:田栋梁校对:臧恒佳制版:薛娇

     往期精彩回顾

     高福主任:中国是如何成为全球唯一“动态清零”的国家?

     The BMJ出中国特刊,和全球分享抗疫经验

     疫情波及江浙沪,浙江进入“战斗状态”,上海要求非必要不离沪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