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屠规益教授:他让喉癌患者重新发声
2022/8/30 19:52:32 医学界

    

     8月26日,中国头颈肿瘤学奠基人之一屠规益,因病逝世,享年94岁。

     撰文 | 万顺顺来源 | “医学界”公众号

     “我前脚下了手术台,后脚社会上就多了一个残疾人,自责啊!”

     这是头颈外科医生屠规益生前说过的一句话。

     要理解这句话,需要知道一个背景——1873年,全喉切除术开始在国外展开,并作为喉癌的根治性方法被医学界普遍接受。喉咙有3大功能:讲话、呼吸、吞咽。手术后的患者获得治愈机会,也失去了声音。

     所在,在屠规益医生听说有喉癌患者受不了打击、而跳楼自尽后,他开始探索喉癌手术的新术式:

     1963年,屠规益尝试了国内第一例喉的声门上部分切除手术。保留了部分喉的病人,能继续说话了。随后他又为晚期喉癌病人进行3/4喉切除,打破当时“晚期喉癌必须全切”的主流观点。

     2022年8月26日,这位著名头颈外科学家、中国头颈肿瘤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副院长(代理院长),因病逝世,享年94岁。

    

    屠规益教授

     50多年来呼吁肿瘤多学科治疗“多少年来,在头颈肿瘤临床问题上,我想说的话有多,总想一下子把‘弯曲’世界拉直……”屠规益看到很多医生对头颈肿瘤患者只采用单一治疗方式,导致患者的病情延误,这让他深感痛心。

     在他撰写的《头颈肿瘤中心的建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中,他提到两个治疗失败的病例:1位鼻腔低分化癌患者就诊于耳鼻咽喉科后,医生单纯做手术切除,没有做颅底放疗或单独放疗,结果发生转移。另一位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首诊于放射科,两个疗程的放疗后,医生才申请外科医师会诊。

     “这两个病例说明,经治医师对肿瘤患者往往只应用本专科治疗,这不是一位合格的肿瘤医师所为。”屠规益认为建立头颈肿瘤中心可以保证头颈部肿瘤的规范治疗。

     肿瘤的多学科合作治疗,屠规益呼吁了50多年,他也是多学科综合治疗头颈肿瘤医疗模式的开创者。

     1952年,屠规益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完成七年制学习,被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1年后,他加入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肿瘤的临床治疗基本上是分科制,外科、内科、放射科等各个科室都有自己的病人。由于医院以科室划分,各科室医师常常习惯于运用自己科室手段治疗疾病,难以提高治疗效果。

     屠规益表示:“多学科的医生要一起会诊,依据病人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就拿头颈部肿瘤来说,到底手术还是放疗?不该是哪个部门说了算,而是病情需要说了算。”

     中国鼻咽癌患者众多,传统的单独放射治疗后效果并不好。他和胡玉华教授决定开展手术加放化疗的联合治疗尝试,鼻咽癌患者治疗后五年生存率从30%提高到45%。

     外科医生要知道怎么不做手术

     屠规益常常教育科室的医生,优秀的外科医生不但要知道怎么做手术,还应该知道怎么不做手术。以最小的手术获得治愈才是最大的成功。

     他坚决反对早期病变采用致残性手术,坚决反对过度手术。“如果我们拿起了手术刀,那么一定得是病人需要,而不是医生需要。”

     屠规益在国内国际上率先开展多种手术,这些创新性尝试无不秉持着让患者获得最大获益的初心:

     1979年,屠规益在国内率先将胸外科的食管内翻剥脱、胃代食管修复技术,引入了下咽颈段食管癌手术,患者不需要再开胸;

     晚期上颌窦癌一般要摘除眼球,但屠规益设法先用放疗控制周边,保留了眶内容物;

     颈淋巴结转移癌讲究“大清扫”,屠规益设计应用局部择区清扫,比国际流行术式领先了整整10年。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改变了喉癌必须全喉切除的主流观点,从全喉切除转向喉功能的保留。

     1963年,屠规益尝试了国内第一例声门上型肿瘤部分切除术,只切除病变部分,最大限度地保留喉的发声功能,病人术后又生存了9年。随后,他对喉癌晚期患者切除3/4喉,病人5年生存率创纪录地达到80%。

     受到他的影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对于喉癌患者首先考虑部分喉切除,保证患者说话功能,“当然前提是保证病人的肿瘤治疗的彻底,病人生命的延续。”头颈外科现任主任刘绍严说。

    

    无喉食管发音训练班/《中华儿女》

     20世纪80年代,屠规益率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开办了无喉食管发音训练班。

     学员中有进行全喉切除术的中国著名相声演员李文华。2005年的一段影像资料中,李文华缓慢地说:“20年前屠大夫给我做的喉全切除手术,经过食管发声的练习,我又学会了说话。感谢屠大夫。”

     培训班开办30多年来,帮助近700名无喉人找回了幸福。九成以上的“无喉”患者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训练就可重获新“声”。

     屠规益在手术台上站了近50年,直到79岁他才告别手术台,可他放不下头颈外科的患者和年轻医生。

    

     九十多岁时,他仍在授课。课后最后一排有人提问,提问者声音很小,他在讲台上听不清。他做出一个让在场学生深感敬佩的举动:颤颤巍巍地走到最后一排,到提问者身边交流。

     参考文献:[1]封面人物|医心无尘屠规益的人生追求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420445907757294[2]屠规益:医心无尘爱需有“声”http://www.cicams.ac.cn/News/Articles/Index/104602[3]人民的医生——我从医这70年(第十三集):屠规益——行仁爱之术,燃希望之“声”http://t.cn/Aigh7P9i

     来源:医学界责编:郑华菊

     热文推荐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