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学医的人都有点理想主义
2017/9/21 21:36:25 医学资料库

     新媒体管家

    

     选择学医的人都有点理想主义

     投稿人:脉

     近日,读了一本关于医生这个群体的书,总觉得有点感慨万千,作为一个多年后也要奔赴这个岗位的我总觉得有些话想要倾吐。这些话不知该对谁说,于是就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倘若不说点什么,总觉得心中有股郁结之气。

     有医生说:如果没有哪怕一点古道热肠,侠义心肠,谁会学医啊,哪怕只是冒出了这个念头,若非如此,谁会选择学医啊,苦死了好不好?我不知道这句话对每个学医的人是否都成立,但就我身边接触最多的医学生而言他们给我的回答都可以看出他们是有一点武侠小说中人物的侠义心肠的,都是怀有热血心肠的好青年。我想或许这就是别人说的理想主义吧,以前的我总觉得抽象,但在距离我最近的医学生身上我似乎感受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了。

     医学这个很多人普遍认为很苦的专业,为什么在以前能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现在却似乎变了呢?到底是这个社会变了还是人心变了?

     先来说说医学生这个群体吧,就一个临床医学生而言,大学本科也是要比很多专业多上一年,再加上读研读博那真的就是十几年的光阴才能培养出一个医学生,这还没完,医生这条道路是一条终生都在学习的道路,你得时时学习最新医学知识,学习最新操作方法,因为这些可能意味着更多人能得到帮助。就是因为面对的是生命,所以容不得一点马虎,所以医学院校里从来不乏在图书馆彻夜苦读的医学生。以前,上大学以前,只觉得高三就已经是人间炼狱,每天有做不完的题,记不完的各种知识点,那时觉得学校规定高三学生每晚必须在教室上自习到十点半,以及周末还得补课就已经是最暗无天日、惨绝人寰的苦日子了。可后来上了医学院校读了临床才发现同样每天都有记不完的各种生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点,每天都有背诵不完的各种专业单词,有分析不完的各种医学病例,但是在这里大家似乎都变得没那么爱抱怨了,而且都是主动学习,个个都是苦中作乐的段子手。

     在医学院里,我看到的经常是保安大叔去催促那些在教学楼上自习上到忘记时间的学生。他们总是在说时间怎么过的这么快就到十一点了,还有好多好多东西没看,一边抱怨学校太不通情达理了又一边抱着书转战寝室或者是图书馆。在医学院校里图书馆经常是彻夜通明,灯下也经常有很多埋头苦读的学子。灯光只是照亮了他们学习的路,但他们将来或许就照明了别人生命的道路。

     周末对于很多专业的学生而言或许就该是放松的日子,看看电影,逛逛街,这样的生活对他们而言或许再正常不过,可是医学生之间的对话却经常是:

     甲:今天周末了,打算干嘛呀?

     乙:看书去啊,还有好多东西没看呢?

     甲:哟,那还真是巧了,要不要共同进步啊。

     于是两人“勾肩搭背”的相约一起奔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去了。在大学,没了高考的压力,也没了“灭绝师太”般的班主任,也没有谁强迫我们晚上上自习要上到十点半,没有人在周末还催促我们补课,但是医学生却是很自觉的上自习到很晚,周末也自主泡图书馆,一切都变得那么自主,没有人强迫也仍旧严格要求着自己,只是或许知道自己将来肩上肩住的重担容不得一点马虎。

     一个学姐告诉我:学医的是我见过的最不会打扮的学生,走人群里永远健步如飞,永远T恤牛仔裤,素面朝天不爱化妆的多半就是医学生了。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忙啊,那么多书要看,那么多东西要学,有那闲工夫打扮,还不如多睡会觉来得实际。

     在医学院校里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单身的学生总是比较多,网上不也是各种段子吐槽“医学狗”吗。不是有个段子说:我是一个学医的,我都抽出时间和你谈恋爱了,难道我爱你还有假吗?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贴切的看出学医的是真的很忙。医学专业书很多时候随随便便一本就是70万字以上,一本可能就是其他一些专业好几门课字数的总和了,医学生一学期,一年读的书或许就是别人几年的总和了。

     一大早起床背英语单词的,深夜自习的,周末仍旧是寝室、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医学生我见太多了。以前的朋友或者同学每次聊天时总是爱问学医的同学:对于那些各种寄生虫啊,大体标本啊你有怕过吗?我还记得每次的答案基本都是习惯就好。其实不是不怕,只是选择了这条路,要学会适应,要学会把自己的心脏变得更加强大,就算起初内心也是无比胆怯也要给自己一直做各种积极的心理建设,顶着发麻的头皮去面对。从最初的看到各种寄生虫恶心的想吐,慢慢到上完课还能很开心的吃着粉条。一直给自己暗示:应该是它怕我而不是我怕它,就因为理想主义,因为初心所以觉得一切似乎都没那么苦。

     作为一个见证医学生成长过程的人,我觉得怎样的词汇都不能生动的传达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紧凑。这并不是要为他们赢得赞叹,既然选择了这个或许做这些就是他们的理所当然,但是我们是不是也更应该客观的想想他们学医背后的原因呢?

     医生这个群体,抛去医生的外衣后,他们也只是个平凡人,有生老病死,也同样是父母的孩子,是丈夫或者妻子也可能是爸爸或者妈妈。我们中国人不是一直都说是文明古国吗,可是为什么有时对待医生的方式却是那么野蛮和暴力呢,仿佛还停留在未曾开化的原始人阶段。

     我一直不爱看网上关于医疗纠纷,医护人员被伤或者医生猝死的这些报道,不是不关心,只是我知道很多时候舆论都是以压倒性的姿态倒向民众或者患者,因为法律或舆论似乎更爱偏向认定他们就一定是弱势的一方,我承认很多时候他们确实是弱势群体,那医生呢,难道很多时候不也是个弱势群体吗?再者医学的路上充斥着太多的让人悲伤的事了,无论是医生猝死还是患者伤医事件等等,其实真正打击到的或许更多的是正走在这条路上的医学生的热情,很多时候已在体制内的医生已经别无选择,假如离开不再坚持那家庭呢如何维持基本的生活,况且已经在这上面倾注了多年心血离开一切又得从头再来,考虑到年龄家庭,社会各方面因素对很多已在这条路上的医生而言只是道单选题。而对于医学生而言可能就不一样了,他们还没正式走上工作岗位还有的选择,所以才会每年都出现大半医学生毕业后选择不干临床工作,或者干脆事其他与专业无关的工作。

     在中国,我们有13亿人,而医生这个群体才几百万人,比起13亿人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在中国医生是处于负重前行的姿势。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话:你所谓的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罢了。现在的我也只是很少时候扮演患者的身份出入医院,但就我接触到的大多医护人员还是十分尽心尽力的。而作为患者,我发现很多人似乎不那么相信医生,其实我很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并没有医学知识储备的你却要对在医学这条道路上已经学习了十多年甚至更久的医生产生怀疑呢?难道我们该做的不是负责相信他,然后他负责给我们治病吗?既然我们不相信他们那我们又为何要向他们寻求帮助呢,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

     有些患者很多时候都抱着我花了钱那医生给我服务就是理所当然的态度,但其实在中国就现实情况而言,医生的诊疗费,手术劳务费真的不高,那我们又凭什么认为理所当然呢?我们尊敬那些凭手艺吃饭的艺术家,为什么就不能尊敬同样有一双妙手也同样可以称得上是生命的艺术家的医生呢?当然这或许只是个别现象,我知道大部分患者其实还是很尊敬医生的。

     医学中常流传一句话:偶尔是治愈,经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学这条路也是荆棘丛生的。我只是有时会觉得让医生发出“我们救了这么多人,可是为什么救不回人心呢”这样的感慨是这个社会的悲哀。哪里爆发了大的传染性疾病冲在一线的一定是医护人员,抗震救灾走在一线的一定也有医护人员,而往往很多时候倒下的也一定是医护人员,但他们仍旧是前仆后继,那么多人自动请愿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我们这么“博爱”,为什么就不能对医生多点理解呢?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希望这个社会不要用过高的道德标准来绑架医生,不要打碎我们正走在或者已经走在这条路上的人的那一点纯粹的救人的理想主义。希望这个社会患者和医生之间真的可以多点相互理解,病人能对医生多点信任,毕竟是你主动选择了医生而不是医生选择了你,我想如果可能医生是希望你的名字永远不要出现在他的下一个病人名单上,希望你一直健健康康而没有机会选择他。

     罗曼罗兰说:生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所以我仍旧热血,我仍旧感恩那些怀着一腔古道心肠,带着理想主义走在这条路上的医生或者即将奔赴这个职业的医学生,我仍旧相信,只会越来越好。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资料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