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2019/10/23 9:40:00 医学资料库

    

     来源:医学森男神

     1.微生物: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病毒害的微生物。3.脂多糖(LPS):指G-菌脂质双层的外层及其向细胞外伸出的部分,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又称为G-菌的内毒素。4.*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抑制其合成,这种细胞壁受损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的细菌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5.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称为原生质体。6.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称为原生质球。7.中介体: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中介体的形成,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亦称为拟线粒体。8.*质粒:指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能独立自行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9.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本质为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的黏液性物质牢固地与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10.鞭毛:附着于菌体上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11.菌毛:许多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12.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3.兼性厌氧菌: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的细菌。14.*专性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细菌;当有游离氧存在时,不但不能利用分子氧,且还将受其毒害,甚至死亡。15.*热原质: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又称致热原。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16.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17.*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18.培养基: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19.菌落: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20.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真菌等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21.消毒:指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22.防腐: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23.清洁: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24.无菌与无菌操作: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25.噬菌体:指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26.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27.*温和噬菌体:指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也称溶原性噬菌体。28.噬斑:在固体培养基上,将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接种培养后,培养基表面可出现透亮的溶菌空斑,每个空斑系由一个噬菌体复制增殖并裂解宿主菌后形成的,称为噬斑。29.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30.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使宿主菌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生物学性状。31.*转化: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外源)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32.*接合:指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传递给受体菌的方式称为接合。33.转导:指由噬菌体介导,将供菌的DNA片段转入受体菌,重组后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34.普遍性转导:在噬菌体成熟装配过程中,由于装配错误,误将宿主(供菌)染色体片段或质粒装入噬菌体内,产生一个转导噬菌体,当它感染其他细菌时,便将供体菌DNA转入受体菌,因任何供体菌DNA片段都有可能被误装入噬菌体内,故称该过程为普遍性转导。35.局限性转导:前噬菌体从宿主菌染色体上脱离时发生偏差,带有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的前噬菌体脱落后经复制、转录和翻译后组装成转导噬菌体,这种转导噬菌体再感染受体菌时,可将供体菌基因带入受体菌,因被转导的基因只限于前噬菌体两侧的供体菌基因,故称该过程为局限性转导。36.细菌感染:指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并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37.机会致病菌: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宿主免疫防御能力下降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可引起疾病,这类细菌称为机会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38.*正常菌群:指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无害而有利的细菌群,是宿主微生物群的重要构成部分。39.菌群失调:指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等过程中,宿主某部位寄居细菌的种群发生改变或各种群发生改变或各种群的数量比例发生大幅度变化,从而导致疾病。菌群失调可表现为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40.*类毒素:采用0.4%甲醛液处理,去除外毒素毒性而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称为类毒素。41.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42.显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致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显性感染。43.*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44.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45.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称为菌血症。46.*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称为败血症。47.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48.带菌状态: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称为带菌状态,该宿主称为带菌者。49.血清学诊断: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的抗体及其效价变化。50.人工主动免疫:将抗原性物质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特异性预防相应病原体感染的措施。51.人工被动免疫:输入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纯化免疫球蛋白等免疫抑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过程,可用于某些急性传染病的紧急预防和治疗。52.抗毒素:将类毒素或外毒素给马进行多次免疫后,待马产生高效价抗毒素后采血,分离血清,提取其免疫球蛋白即可精制成抗毒素制剂。抗毒素主要用于外毒素所致疾病的治疗和紧急预防。53.亚单位疫苗:利用微生物的保护性抗原制成的不含有核酸、能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疫苗,称为亚单位疫苗。54.基因工程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病原体保护性抗原表位的目的基因导入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中,利用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制成的疫苗。55.*葡萄球菌A蛋白(SPA):存在于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表面,为完全抗原,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分子Fc段非特异性结合,结合后的IgG分子Fab段仍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SPA与IgG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作用。56.凝固酶:多数致病菌株能产生凝固酶,该酶使加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可作为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指标。57.毒性休克综合征-1(TSST-1):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一种外毒素,能增加机体对内毒素的敏感性,感染产毒菌株后,可引起机体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58.*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简称抗O试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主要检测患者体内血清中的抗O抗体,若比正常人显著增高有诊断意义。59.S-R变异:细菌若失去O特异性多糖,菌落由光滑型(S)转变为粗糙型(R),即S-R变异。60.*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鞭毛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做试管或微孔板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61.不耐热肠毒素(LT):指由肠产毒素型大肠杆菌产生和质粒编码的致病物质,有LT-I和LT-II两种类型。LT-1是引起人类胃肠炎的致病物质,对热不稳定,65℃30min即可灭活,由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构成。62.耐热肠毒素(ST):指由肠产毒素型大肠杆菌产生和质粒编码的致病物质,有STa和STb两种类型。STa对热稳定,100℃加热20min仍不失活,免疫原性差。63.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64.霍乱毒素:霍乱孤菌产生的主要致病物质,由1个A亚单位和5个相同的B亚单位构成的一个热不稳定性多聚体蛋白,是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65.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其中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H2和CO2),可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将液面封固的凡士林层上推,甚至冲走试管口棉塞,气势凶猛,称汹涌发酵。66.破伤风抗毒素(TAT):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所获得的马血清纯化制剂,可中和破伤风痉挛毒素,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及紧急预防。67.*传染性免疫:抗结核免疫力的持久性依赖于结核分枝杆菌在机体内的存活,一旦体内结核分枝杆菌消亡,抗结核免疫力也随之消失,这种免疫称为传染性免疫或有菌免疫。68.*结核菌素试验(TST):将一定量的结核菌素注入皮内,72小时后查验,注射部位红肿硬结直径<5mm或无反应者为阴性,≥5mm者为阳性,表明机体曾感染过结核或接种卡介苗成功,≥15mm者为强阳性,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病。69.*卡介苗(BCG):将有毒的牛分枝杆菌培养于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230次传代,历时13年,使其毒力发生变异,成为对人无致病性,而仍保持良好免疫原性的疫苗株。70.异染颗粒:白喉棒状杆菌胞质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核糖核酸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用Albert或Neisser等方法染色后与菌体着染颜色不同,称为异染颗粒。71.支原体: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72.冷凝集试验:用病人血清与O型血人RBC或自身RBC混合,4℃过夜时发生凝集,而在37℃时凝集消散。73.立克次体:一类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74.外斐试验:立克次体属、恙虫病东方体以及腺热埃里希体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有共同抗原成分,故可用这些菌株的菌体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体,此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外斐试验,可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75.衣原体:一类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76.原体(EB):一种小而致密的颗粒结构,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呈球形、椭圆形或梨形,有细胞壁,有强感染性,在宿主体外较为稳定,但无繁殖能力。77.网状体(始体):一种大而疏松的网状结构,圆形或椭圆形,无细胞壁,代谢活跃,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是衣原体发育周期中的繁殖型,不具感染性。78.螺旋体:一类细长、柔软、弯曲、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生物学地位介细菌与原虫之间。79.病毒: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核酸,严格的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繁殖,对干扰素敏感而对抗生素不敏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80.*病毒体: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感染性的完整成熟病毒颗粒。81.刺突(包膜子粒):指包膜表面不同形状的突起,其化学成分为糖蛋白。82.自我复制:指病毒以其基因组为模板,在DNA聚合酶或RNA聚合酶以及其他必要因素作用下,经过复杂的生化合成过程,复制出病毒的子代基因组,病毒基因组则经过转录、翻译过程,合成大量的病毒结构蛋白,再经过装配,最终释放出子代病毒,这种以病毒核酸分子为模板进行复制的方式称为自我复制。83.*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成分,则病毒就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合成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84.缺陷病毒: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因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复制不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病毒颗粒,此病毒称为缺陷病毒。85.*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86.灭活: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87.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人-人和动物-人之间的传播,为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88.垂直传播:指病毒由亲代宿主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89.细胞病变作用(CPE):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为致细胞病变作用。90.稳定性感染: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所引起的感染。91.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差异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92.持续性病毒感染:病毒可在机体持续存在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携带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93.*潜伏感染:某些病毒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细胞内,有的病毒潜伏于某些组织器官内而不复制,但在一定条件下,病毒被激活又开始复制,使疾病复发。94.慢性感染:病毒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未完全清除,血中可持续检测出病毒,因而可经输血、注射而传播。95.慢发病毒感染: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有很长的潜伏期,可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在症状出现后呈进行性加重,最终导致死亡,为慢性发展性加重的病毒感染,较为少见但后果严重。96.干扰素(IFN):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97.病毒中和抗体:指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能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从而消除病毒的感染能力。98.抗原性转变:因HA或NA的基因组重排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99.抗原性漂移:属于量变,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通常由病毒基因点突变和人群免疫力选择性降低引起,可引起小规模的流感流行。100.*Dane颗粒:又称大球形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呈球形,具有双层结构。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毒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内层为病毒的核心,相当于病毒的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内部含病毒的双链DNA和DNA多聚酶。101.HBsAg:HBV表面抗原,是HBV的主要包膜蛋白,大量存在于HBV感染者的血液中,是HBV感染的重要标志,也是筛选献血员的必检指标。102.逆转录病毒:为单正链RNA包膜病毒,含有逆转录酶,可将病毒基因组RNA转录为DNA。103.内基小体: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主要是大脑海马回的锥体细胞)中增殖时,可在细胞质中形成一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嗜酸性包涵体,称为内基小体,可作为辅助诊断狂犬病的指标。104.朊粒:又称朊蛋白,是一种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蛋白质,不含核酸,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传染性。105.*真菌:一大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高度分化,有核膜和核仁,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细胞壁由几丁质或纤维素组成,不含叶绿素,不分化根、茎、叶,少数为单细胞,大部分为多细胞结构。106.真菌病:由致病性真菌和机会致病性真菌引起感染,并表现临床症状者称为真菌病。107.孢子:由生殖菌丝产生的圆形或卵圆形结构,是真菌的生殖结构,也是真菌鉴定和分类的主要依据。

     ---END---

     医学资料库里有各科目的 医学笔记、医学口诀、图谱、 医学题库(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还有学医过程中的各种酸甜苦辣,关注医学资料库,学医路上,一路陪伴!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资料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