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裘沛然解除高血压带来的眩晕
2020/8/14 6:30:00 云南中医

     本公众号由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云南中医”进行关注。

    

     高血压,不仅仅是血压升高,还会有眩晕、头痛、疲劳、心悸等症状。其中,眩晕一症高血压患者多见,严重时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日常生活。治疗高血压所致的眩晕,让我们通过以下3个案例来看看国医大师裘沛然是如何做的。

     案例一

     范君,男,51岁。就诊日期:1993年2月27日。

     主诉:头晕目糊七八年,加重半年。

     现病史:头晕目糊时作已有七八年,伴有头痛耳鸣,心烦心悸,夜寐欠酣,多梦易醒,肢体疼痛,曾在市第六医院就诊,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收缩压经常在160~170mmHg之间,舒张压在100~110mmHg之间,服各种中西药物,效果不明显。近半年来头晕加重,视物模糊,心悸不宁,且伴乏力身软,胃纳欠佳,口干口苦,小便不利,有时下午下肢浮肿。苔根黄腻,舌边有齿印,脉细弦带数。

     诊治:阴血不足,肝阳上亢,脾土不足,湿热内阻。治拟滋阴养血平肝,益气利湿清热。

     处方:大生地30g,左牡蛎30g(先煎),生石决明30g(先煎),车前子15g(包),紫丹参20g,制黄精15g,淡黄芩24g,焦楂曲各12g,煅磁石24g(先煎),福泽泻15g,藁本15g,肥知母12g,干地龙15g,生黄芪30g。10剂。

     效果:服上药10剂后,血压从收缩压160mmHg降至140mmHg,舒张压从100mmHg降至90mmHg,头晕头痛均除,夜寐安宁,精神转佳,胃纳明显见增,口干口苦减轻,小便不爽利已消失,舌苔根黄腻明显消退,后又嘱服20剂,半年后随访,患者血压一直较稳定,收缩压维持在140~146mmHg,舒张压维持在80~90mmHg之间,前述诸症均已消失。

     简析:患者系长期从事脑力工作之人,思则伤脾,阴血不足,导致肝阳上亢,症见眩晕头痛,失眠烦躁;因运化失司,脾虚生湿,郁而化热,症见纳差,口干口苦,小便不利,苔根黄腻等。裘老以生地、知母、丹参滋阴清热,养血活血;牡蛎、石决明、磁石平肝安神;黄芩清热燥湿;车前子、泽泻、干地龙利水泄热,使湿热从小便而去;黄芪、黄精益气补中,以治其本;焦山楂、焦六曲和中消食开胃;另以藁本祛风止痛。方中既益气又平肝潜阳,既清热又利小便,配方遣药精当,平肝降压效果甚佳。

     案例二

     华君,女,68岁。就诊日期:1994年4月3日。

     主诉:头昏目眩将近5年,手颤2年。

     现病史:头昏目眩将近5年,常伴心悸不适,睡眠不安,多梦易醒,并有心烦口干,面目浮肿,腹部胀满膨大,收缩压180~190mmHg,舒张压120mmHg。近2年来两手频见抖动,并伴面部表情呆滞。西医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帕金森病”。虽经中西药物多方治疗,效果仍不明显。舌苔薄黄腻,脉象弦滑带数。

     诊治:湿热内阻,肝阳化风。治宜清热燥湿,平肝息风,佐以滋阴养血。

     处方:龙胆草10g,川黄连10g,淮小麦30g,滁菊花12g,白檀香9g,全当归18g,大生地30g,酸枣仁15g,嫩钩藤9g(后下),福泽泻15g,淡黄芩20g,煅磁石30g(先煎),明天麻9g,大丹参20g,生黄芪30g。14剂。

    

     效果:服上药后,患者头晕心悸明显减轻,睡眠较前好转,手抖明显减轻,仍有面目浮肿,腹胀饱满不适,苔薄腻,脉弦滑,即以前方去白檀香、淮小麦,加桂枝18g,熟附块12g,炙甘草20g,继服14剂。三诊时,病人诸症大见好转,面部浮肿消失,腹部膨胀明显减轻,收缩压降至135mmHg,舒张压90mmHg,两手抖动基本停止,已能下楼活动,自己步行去买菜。再嘱患者服上药7剂以巩固。患者共服药35剂,前述诸症均消失。

     简析:此例是眩晕兼震颤患者。“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是医所共识,然此患者湿热内阻征象明显,裘老用标本同治、攻补兼施法治之。方中龙胆草、黄芩、黄连清热泻火,并能燥湿;天麻、钩藤、磁石、滁菊花平肝潜阳息风;“肝体阴而用阳”,方中重用生地、丹参、当归以滋阴养血固本;用大量黄芪配合泽泻利水渗湿消肿;当归益气生血;淮小麦、酸枣仁养心安神;再以白檀香理气宽中。服药2周后,眩晕心悸好转,睡眠改善,手抖减轻,但面目浮肿,腹部胀满未除,苔薄腻,脉弦滑,裘老遂以附子、桂枝、甘草易淮小麦、白檀香,因水湿毕竟是阴邪,待邪减轻,则应益气温肾通阳,散水湿以退浮肿,湿邪去,中焦健,则气血自生,故多年顽疾,终得逐步消除。

     案例三

     陈君,男,52岁。就诊日期:1986年9月22日。

     主诉:头晕目眩1个月。

     现病史:有冠心病史。近1个月来,头晕目眩时作,伴有耳鸣,口渴喜饮,颈项板紧,胸闷胸痛,精神不振,大便欠畅,血压170/105mmHg。苔薄白,脉弦细。

     诊治:肝阳化风上扰清空,又兼血行欠畅,阻于脉络。治宜平肝息风,佐以活血通络。

     处方:大生地24g,龙胆草9g,淡黄芩15g,煅磁石30g(先煎),左牡蛎30g(先煎),冬桑叶15g,天花粉15g,干地龙9g,生蒲黄15g(包),决明子12g,大川芎9g,生甘草9g。7剂。

    

     效果:服药7剂,头晕即除,精神也振,血压降至130/86mmHg,惟胸部时有隐痛,上方去冬桑叶、龙胆草、天花粉,加全瓜蒌30g,虎杖15g,红藤30g,再服7剂,诸恙均除。

     简析: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早期以肝阳上亢为主。此患者除肝阳上亢外,还伴有肝瘀血热,经脉痹阻,因此在治疗中裘老采用凉血清热、化瘀散结、平肝通络、通脉解痹之法。选用生地、龙胆草、黄芩、桑叶、决明子凉血清热,泻肝明目;蒲黄、川芎、天花粉化瘀散结;磁石、牡蛎平肝通络;地龙通脉解痹;蒲黄利尿而降压。故药后收效甚捷,血压恢复正常。患者素有冠心病史,故本次治疗后头部的血脉痹阻通畅,但胸部的瘀阻尚未缓解,因而胸部仍有隐痛,裘老选用利气宽胸散结的全瓜蒌,活血祛瘀止痛的虎杖、红藤,而且用量均偏大,疗效颇佳。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悦读中医,由云南中医编校推荐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丨杨政瑞 排版 | 陈思思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云南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