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医生老爸的距离
2015/10/24 医学界骨科频道

     ?

     一个远在东北,一个身在上海,我和老爸之间的距离有两千多公里。但是因为彼此的工作,我们多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朋友圈,我们之间的距离从未如此接近!

     作者:郑莹

     来源:医学界骨科频道

     我的老爸是一个东北三线城市的妇产科医生。和大多数妇产科医生一样,每天奔波于手术室和产房,为每个新生命的啼哭而微笑,为每个患者的痊愈挥洒汗水。

     但是,和很多医生不同的是,他的从医之路上却有两次重大的转折。36岁时,在职业生涯的上升期,他毅然从外科医生转行妇产科。49岁时,身为本市学科带头人的他,又抛弃过往的光环,离开了工作20多年的老医院,前往一家民营医院开辟全新的医学战场。

     在我看来,老爸之所以在那两个时刻做出“令人震惊”的选择,不是意气使然,而是因为他永不服输的精神和不甘平庸的性格,更是源于他扎实的积累和对医学进步的强烈期盼。

     老爸总是或严肃或玩笑地说我学习不够努力。每到这种时候,我都会想尽办法岔开话题,因为我知道我可能永远都无法像他一样勤奋,像他一样对新知识充满无限的渴望。

     刚刚转到妇产科时,他每天会在医院工作到很晚,不愿错过任何一个疑难病例和任何一次同老医生交流的机会。回到家他又要抱着厚厚的专业书籍逐字研究,认真地写着笔记,后来家里有了DVD,他又买了一大堆手术光碟没日没夜地盯着电视看。我常常觉得,如今我之所以会对“重口味”如此免疫正是因为那时的耳濡目染。

     都说天道酬勤,一年以后,老爸就开始在妇产科崭露头角,并在本院第一次成功实施了腹膜外剖宫产,成为当地妇产科小有名气的“新秀”。老爸并没有沉溺于“突飞猛进”的成长,他告诉我,医学的发展没有一天停止过,时间并不会等他,也不会迁就任何一次懒惰。我清楚地记得,即使是在备战高考最关键的时刻,老爸依旧起得比我早睡得比我晚。

     身在一个三线城市,在医院能遇到的重大疑难杂症并不会太多,但老爸从未因此放弃对新知识的追求。大概在十年前,老爸的医院收进了一位身患“外阴癌”的老太太,这个病例对全市来说都可谓闻所未闻,尽管老人的家属表示愿意进行公证,即使手术失败也绝不追究医院的责任,但当时医院的院长仍然坚决反对为老人实施手术。

     面对患者老伴儿声泪俱下的请求,老爸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到本地一家一级医院为患者实行手术——该院的院长是我们的亲属。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并没有“多点执业”的政策,老爸实际上是顶着手术可能失败的风险进行“非法行医”。我至今仍然记得老爸告诉我“手术很成功”的时候那略带颤抖的声音,从那一刻起,我知道工作上的任何压力都不会把他击倒!

     2011年,老爸已经是本市家喻户晓的名医,很多下级县城的患者都会慕名涌进他所在的医院。然而就在人生接近顶峰的时期,他决定前往一家民营医院打造一个全新的妇产科室。这个当时在很多人看来“不太理智”的选择造就了一段新的佳话:4年过去,如今的医院已经成为取代旧院成为全市新生儿出生率最高的医院,而老爸也巩固了他“学科带头人”的地位,他依然是那个让我骄傲的老爸。

     正如我从未质疑老爸的选择,老爸也始终支持我的决定。今年6月份,刚刚硕士毕业不足一年的我放弃了仅几个月的工作,决定加入《医学界》,成为一名新闻编辑。听到这个消息,尽管有些突然,老爸依然非常支持。他告诉我,他很早以前就关注了《医学界》微信号,他觉得这是一家为医生发声的有责任的媒体,身为一个“医二代”,如果当初选择文科的我注定无法成为医生,那就成为服务医生的一员吧!

     后来,在我的推荐下,老爸开始在《医生站》观看视频讲座,对于爱学习的他来说能打破时空界限听到国内著名三甲医院大专家的讲座是女儿带给他的福利。

     一个远在东北,一个身在上海,我和老爸之间的距离有两千多公里。但是因为《医学界》和《医生站》,我们多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朋友圈,改善医疗、为普通老百姓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也成了我们共同的理想,我觉得我和老爸之间的距离从未如此接近!

     如何下载医生站?

     按住图中二维码3秒钟,识别二维码后,按提示步骤下载并安装。

    

     一个好医生的自我修炼:

     每天打开医生站,

     听专家讲座、看学术资讯、涨临床水平!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骨科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