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如此随访,可行?可靠?可否?
2015/6/18 医学界消化频道

    

     同国外规范性的随访指导相比,我国的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随访的时间多靠医生经验性的告知,如此的随访是否合理?是否可靠?是否可行?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

     作者:刘明浩

     下图为北京知名三甲医院结肠息肉切除术后给患者的随访建议。

    

     三份病例为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医生给予患者的随访建议,均为“定期复查结肠镜”,这样给患者的建议在国内医院极为常见,多数消化科医生也不会感觉有什么问题。但“定期”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如患者追问随访间隔时间,医生一般会根据结肠息肉位置、数量、大小、病例类型等经验性告知半年至2年,但如此建议患者复查结肠镜是否合理还有待验证。相比于国内的含糊不清的随访时间,国外又是如何对结肠息肉切除术后随访监测时间进行规范性指导的呢?

     美版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肠镜随访监控间隔时间共识意见

     2012年美国多学科结直肠癌协作组和癌症学会团队更新了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肠镜随访监控间隔时间共识意见,该共识意见根据其随访监控期间发生进展期肿瘤的风险性高低,将结肠息肉分为低风险组及高风险组。

     低风险组:管状腺瘤1~2个,腺瘤<10 mm;

     高风险组: 腺瘤含有绒毛成分,高度异型增生,腺瘤≥10mm 以及3个以上的腺瘤。

     结肠息肉切除术后随访时间建议如下:

     (1)无息肉及直肠、乙状结肠小于1cm的增生性息肉,为“平均风险监测人群”,随访间隔时间为 10 年;

     (2)1~2个小于1cm的管状腺瘤样息肉 5年后复查肠镜,如随访的第一个 5 年内无再发腺瘤的患者可列入“平均风险监测人群”,随访间隔时间为 10 年;

     (3)3~10个管状腺瘤、大于10个腺瘤、腺瘤大于1cm、绒毛状腺瘤、腺瘤伴随高度异型增生,以上情况随访间隔时间为 3 年,如第一次结肠镜随访检查未发现新的病变,下次随访间隔时间为5 年。

     该共识意见特别强调了一种情况,锯齿状腺瘤

     (1)小于1cm、无蒂、无异型增生的锯齿状息肉患者随访间隔时间为5 年;

     (2)>1cm 的无蒂锯齿状息肉、伴有异型增生的无蒂锯齿状息肉(无论大小)、传统的锯齿状腺瘤(无论大小),随访间隔时间为3年;

     (3)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患者随访间隔时间为1年。

     美版共识意见与欧版指南的区别

     再看2013年欧洲胃肠病内镜协会发布的息肉切除术后内镜监测指南。欧版指南与美版共识意见从对息肉高危、低危组的分级以及随访时间大致相似,有两点不同:第一是欧版指南非高危组患者统一随访间隔时间为10年;第二是欧版指南没有关于锯齿状息肉如何随访的内容。

     尽管目前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治疗方法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但其预后仍然较差,尤其是结直肠癌晚期。但该疾病进展过程缓慢,结肠息肉是CRC发生的危险因素,尤其是腺瘤样息肉癌变可能性高,如早期发现可以完全切除从而防止肿瘤的发生。

     近期《新英格兰杂志》报道结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病定期随访可以使结直肠癌死亡率率降低53%,结肠镜是目前对息肉切除术后患者进行随访的传统方法,也是诊断的金标准,但该检查仍有高成本、侵入性及罕见严重并发症(致命性穿孔、出血并发症发生率0.1%~0.3%)等缺点,如结肠镜检查过于频繁,不仅提高社会经济成本、而且患者承担了不必要风险,增加社会及患者负担。

     展望

     美国及欧洲相关指南中对于癌变风险最高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随访间隔时间为1年,而高风险组为3年,低风险组则为5~10年,与我国内镜医师经验性建议结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随访时间有较大差异,虽然我国目前尚无结肠息肉切除术后随访间隔时间相关共识意见及指南,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适当遵循国外相关指南,酌情延长患者随访时间,如此可以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缩短预约等候时间,减少频繁复查给患者带来的风险和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期待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指南早日出台,指导并规范结肠息肉切除术后随访时间。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消化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