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读片 | 患者,男,45岁。体检时彩超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
2015/7/22 医学界消化频道

    

    

    作者:李小佼,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医学影像科

     来源: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患者,男,45岁。体检时彩超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之前未诉身体任何不适。

     MSCT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平衡期:

    

     延迟期:

    

     小编留言:每天的病例都需要您的思考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同时分享到朋友圈和自己的小伙伴们多交流交流!病理结果就在下边,但请记住: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

     ----------♀【病例讲堂】分割线♀---------

     影像学描述

     脾脏不大,脾脏后上方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影,最大截面约2.31*3.2*3.5cm,边缘清晰,密度不均,其内可见斑点状高密度影,注入造影剂后病变于动脉期呈结节状增强,随着时间的延长,于门脉期、平衡期病灶逐渐向中央充填,延迟期病变密度大致接近脾脏密度。腹腔内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未见腹水征象。肝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清晰,密度均匀,注入造影剂后诸病变于各期均未见强化,提示肝内多发囊肿。胆囊、胰腺适时增强,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影像诊断

     脾脏血管瘤。

     讨论:

     脾血管瘤 为脾脏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瘤体由血窦构成,分为海绵状血管型、毛细血管型和血管淋巴管型,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多为毛细血管瘤。可单发或多发,直径多小于2 cm(本例病灶大于2cm),好发年龄为20~60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肿瘤生长缓慢,病史长达数年以上。一般无临床症状,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CT平扫为轮廓清晰的低或等密度病灶,病灶大小不等,大多为单发,少数可多发。病灶内可见斑点状、斑片状钙化灶。血管瘤较大时,瘤体中央可有瘢痕形成,CT表现为更低密度;当病灶内部有新鲜出血时,CT可见高密度区。增强扫描肿瘤边缘多呈结节状、斑片状强化,门脉期和平衡期强化扩大并逐渐向中心充填,延迟期与正常脾脏密度基本一致,与肝血管瘤各期强化演变征象基本类似,具有特征性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

     1.脾脏转移瘤 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以多发病灶多见,当病灶相互融合时,边界显示欠清楚,部分病灶边缘可见晕状低密度环。较大病灶中心可出现圆形更低密度区,呈“牛眼征”或“靶心征”。增强扫描见病灶呈不同程度的强化,部分病灶呈均匀强化,部分病灶呈环状强化,病灶边界清晰。部分病例可合并腹膜淋巴结转移和肝脏转移灶。结合原发肿瘤史,脾脏转移瘤较易诊断。

     2.脾淋巴管瘤 多见于儿童及女性,为较少见的先天畸形,可单发或多发,其为良性病变,极少数可恶变。形成原因是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使淋巴液积聚形成囊性扩张。依淋巴管扩张程度分为单纯性、海绵状和囊状。病理学分为三种类型:①毛细血管性淋巴管瘤;②海绵性淋巴管瘤;③囊性淋巴管瘤。三者常混合存在,后两者多见。患者起初可无症状,依据囊肿的大小和数量而有不适,较大者邻近器官受压而产生症状,左上腹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CT可以显示脾脏增大,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囊腔,边界清晰,多数囊腔为多房性,可显示囊壁和分隔,有或无囊壁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囊腔不强化,边缘及分隔有轻度强化,囊壁显示清晰,并且增强表现有助于与脾囊肿鉴别。

     3.脾脏炎性假瘤 临床较少见,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病因及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血管栓塞、感染或自体免疫所导致。脾脏炎性假瘤按组织成分分为3种类型:黄色肉芽肿(以组织细胞为主)、浆细胞肉芽肿(以浆细胞为主)、硬化性假瘤(显着纤维化)。免疫组化分析炎症细胞。CT平扫表现为脾内类圆形低密度影,一般情况下边界较清晰,有时其内及边缘可见点状及细线状钙化,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明显强化,这可能与病灶内小血管有关,经过抗炎治疗,病灶可见减小或消失。

     4.脾脏血管内皮细胞肉瘤 临床极少见,是一种血管源性的脾脏恶性肿瘤,其特征为含有不典型及间变的内皮细胞的肿瘤。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痛、发热、不适和体重降低,患者有血小板减少。脾脏血管肉瘤易破裂,引起腹腔或包膜下出血且易发生远处转移,通常转移到肝脏、肺、骨、淋巴结、网膜或腹膜,该病预后很差,生存率很低。CT平扫脾脏不均匀增大,脾内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楚,可见钙化,有时可见高密度影,为急性出血或含铁血黄素沉积。增强扫描酷似血管瘤,但其不规则增强征象更明显。因其转移早,检查时应仔细观察肝内有无转移,腹膜后淋巴结有无增大,对诊断很重要。有时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不同于血管瘤,表现为轻度不均匀强化及明显强化。因此,本病有时术前诊断非常困难,还需与脾脏淋巴瘤相鉴别,二者需密切结合病史,血管肉瘤全身症状较重,易合并瘤内出血,发生远处转移尤其是肝转移等,临床上贫血、脾亢更明显,而淋巴瘤可见腹部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团状结节。脾血管肉瘤与脾血管瘤鉴别较容易,后者多无临床症状,病灶轮廓较光滑、清楚,并且无转移灶及患者恶液质现象。

     (本文影像图片系作者提供,严禁任何人与单位用于非本文及图片转载性质的其他用途,本文为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并注明出处)

     想和超过15万的同行分享您的行医故事、临床经验和经典病例吗?还等什么,速来投稿吧!投稿邮箱yh@yxj.org.cn或1151793041@qq.com,文章发表即有稿酬哦!

     想和同行交流学习?影像频道实名微信群期待您的加入!加小编微信号:yh2009606,备注医院姓名科室,小编会邀您入群。非实名勿扰!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消化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