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幽门螺杆菌根除说“NO”?
2015/8/25 医学界消化频道

    

     幽门螺杆菌是致病菌还是生理菌?应该根除还是保留?常规治疗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8月17日,医学界消化频道邀请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陈玉龙教授作《漫谈Hp——诺奖》的讲题,小编在这里加以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刘世义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

     幽门螺杆菌的历史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人类最古老切最密切的伙伴之一,然而科学家费了一个多世纪才认清它们。早在1875年,德国解剖学家发现了寄居在人体为黏膜层的螺旋样细菌,但是由于无法培养出纯系菌株,这项结果于是遭到忽视而遗忘。直到1982年,澳大利亚医生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才分理出这种细菌,使幽门螺杆菌在胃内作用的研究得意开展。接下来的10年里,研究者发现胃里带有这种微生物的人,罹患消化性溃疡(胃壁或十二指肠壁破损)的风险较高,并且幽门螺杆菌还可能引发一种最常见的胃癌。

     然而,正当科学家逐步认识幽门螺杆局的重要性的时候,他们发现这种细菌的据点正在逐渐失守。虽然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成年人都携带有这种细菌,然而在发达国家它的流行率却低了许多。美国的流行病学家相信,由于公共卫生的改善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阻碍了细菌的传播,使得过去10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幽门螺杆菌正在逐渐消失。随着幽门螺杆菌的消失,胃溃疡和胃癌的发生率也跟着下降。然而与此同时,食道疾病(包括胃酸返流和一种特别容易致死的食道癌)却有剧增的现象,有广泛而重组的证据显示,这些疾病的上升和幽门螺杆菌的消失有关。

     这些细菌可能会保护人体免于食道疾病,这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对于目前用于根除胃部幽门螺杆菌的现代抗生素疗法,应该重新评估,以免其伤害大于效益,为充分了解幽门螺杆菌对健康的影响。研究者必须详察这种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互动网络。

     幽门螺杆菌的益处

     1. 寄生在胃的HP可避免胃酸反流,而保护食管。而带有CagA基因的HP菌株(毒性强,致溃疡和胃癌)同时对食管的保护也比较强!可大大降低食管腺癌的发生。研究发现根除HP后食管癌增加了7%-9%。

     2. Chen Y等人通过对7412个样本进行横断面分析后率先提出,Hp感染与儿童哮喘呈负相关,提示幽门螺杆菌可减少哮喘的发生,可能因为Hp可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正树突状细胞(DCs)的成熟,进而减少效应T细胞活化,抑制过敏反应发生。

     3. 肥胖和超重的发生率与幽门螺杆菌的发生率呈明显的负相关(r=0.29,P<0.001)。推测肥胖的发生可能由幽门螺杆菌缺失有关。其机理:

     (1)降低肥胖激素(Leptin:给大脑以停止进食的信号);

     (2)升高血浆饥饿激素(ghrlin:刺激人的胃口)。

     4. HP感染可降低食管腺癌的风险。

     虽然国内外已有多个指南和共识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但临床实践往往不尽如此。我们认为该理论已经过分夸大了癌变风险!目前国内外共识,并非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除还是留,因人、因地区、因时机要区别对待。

     Hp感染与抑郁焦虑情绪障碍

     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与胃癌相关,Hp的发现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胃病的认识,根除Hp提高了胃病的治愈率。但过度渲染Hp感染引起癌变也常可导致部分特殊人格的人群引起抑郁焦虑情绪障碍(88/280=31.4%),这种应激所诱发的心理障碍所带来的风险(如自杀行为)远大于癌变所带来的风险。对根除Hp的治疗尚有争议,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的普及,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日益受到重视。

     通过对三组病人的研究,A组常规治疗联合抗抑郁治疗、B组抗抑郁治疗、C组常规治疗,其中常规治疗为三联疗法予以根除Hp治疗1周之后,给予抑酸剂、胃粘膜保护剂及胃肠动力药物,抗抑郁治疗包括药物和心理。

     结果显示:

    

    

    

     躯体疾病伴发抑郁患者的药物治疗与挑战

     1.必须指出,心身疾病的患者可能多种疾病共存,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特别是老年患者,用药时注意其有效性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安全性,药物作用的靶点越多正作用越强,同时副反应也越多,如果说用不用抗抑郁药是反应医学模式是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标准,那么,抗抑郁药物应用种类的多少及怎样选择用药就是一个医生水平高低的体现。

     2.如果严格按照不同慢性疾病的临床指南治疗并不等于最理想的治疗,应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可能产生的多种药物的多种不良反应。例如能改善一种慢性疾病的药物却有可能使另一个疾病加重,因此,必须对多种疾病的轻、重、缓、急的治疗方案优先确定。

     3.慢性疾病的临床指南都是针对特定的一种疾病制定的,因此可能难以解决多种疾病患者的临床问题。

     4.一个理论的提出,医生的一言一行,都会给患者带来良性的或恶性的影响,规范言行,不要过分夸大其风险性,以免带来医源性应激从而导致心身疾病,就显得非常重要,也是减少医患矛盾的重要环节。

     那么,是时候向幽门螺杆菌根除“Say no”了吗?我们期待答案!

     详细内容请点击视频查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消化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