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内镜病理需要“免疫组化”帮忙?
2016/3/11 医学界消化频道

    

     作为一个消化科医生,尤其是内镜医生,你看的懂病理报告中的免疫组化结果吗?结果有什么意义呢?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内镜学习驿站出品)

     作者:薛润国 吴建龙 承德市中心医院内镜室

    

     内镜检查诊断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情况需要免疫组化检查呢?

     前一段时间,我们遇到了一例患者内镜下诊断食管粘膜下隆起(SMT),超声提示来源于粘膜层,粘膜下注射抬举证也是阳性,我们直接就用EMR的方式进行了切除。病理报告结果为平滑肌瘤。像平滑肌瘤、间质瘤等这类病理报告总是会附有免疫组化结果的。免疫组化是病理科的进一步检查,不是内镜人员的主攻内容,但是我们内镜人员应该简要了解一下免疫组化的简要知识,知道他们怎么做的,结果有什么意义。

     那么,我们内镜日常工作经常碰哪些情况需要进一步做免疫组化检查呢?我个人觉得常见的有下面这几种:怀疑或诊断不清是否为平滑肌瘤、间质瘤、类癌、MALT淋巴瘤、其他类型。一般日常遇到的就这些了,当然还有其他特殊或者少见情况,这里就不多说了(诸位老师多批评指正)。

    

     免疫组化的原理

     免疫组化,全称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就是利用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化学反应的特性进行的检查。抗原,首先理解为我们取的目标粘膜,抗体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能和粘膜结合的化学试剂,“化学试剂+目标组织(或粘膜)”的简单构架结构成为免疫组化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梗概。

    

     病理科专业人员在进行免疫组化操作时,步骤远非“化学试剂+粘膜”这样简单,实际上,完成免疫组化的制片是个很复杂的过程。为了不把无关紧要的事情复杂化,我简单在网上找了个视频,了解一下免疫组化的制作过程。也就是从人体取下来的粘膜是如何制作得到特殊染色的病理切片的。

    

     我们病理科所用的“一抗”大排档

     我自己制作的视频,仅供内镜人员参考

     视频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免疫组化的操作过程与试剂选择

     免疫组化的试剂非常多,我们非专业人士就不用了解了。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选择哪种试剂,是由病理诊断医生自己说了算的。我请教了一下病理的老师,我觉得常见病的“入门级”的免疫组化需要下面的“组合”。

     疾病名称

     确认试剂

     排除试剂

     平滑肌瘤

     SMA(+)

     CD117(-)

     间质瘤

     CD117(+)

     SMA(-)

     类癌

     syn(+) CgA(+)

     LcA(-)

     MALT淋巴瘤

     LcA(+)CD20(+)

     CK(-)

     这里的试剂选择即包括了确认诊断的试剂检查结果,也含有排除诊断的试剂检查结果,也就是说为了证据确凿,一般结果同时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功能,比如怀疑胃肠道间质瘤,一般诊断免疫组化为CD117(+),但同时也要进行一个排除诊断那就是免疫组化SMA(-)。

     而在实际诊断过程中,为了弄清楚一个诊断,往往需要做很多项免疫组化而非一两项。比如说恶性肿瘤耐药预后标记,“全套”4项:P-gp、GSTπ、TOPOⅡ、Ki-67。乳腺癌耐药预后标记,全套 7 项:P-gp、GSTπ、TOPOⅡ、Ki-67、ER、PR、HER-2。

     免疫组化与特殊染色(特染)

     免疫组化前面已经提过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用化学试剂滴在切片的组织上面进行免疫化学反应的一种方法。而病理中的特殊染色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特染”,是由于病理检查中最常用的是HE染色,使用非HE染色的检测方法都称为特殊染色。

     它们都是病理检查中对送检组织进行的处理方法,各自的功用不同而已。如果弄不清是间质瘤还是平滑肌瘤是就要进行免疫组化(SMA、CD117)的检查。如果想看看有没有幽门螺旋杆菌就要进行HP特染。

     免疫组化的结果解读

     了解了免疫组化的主要过程,因为免疫组化的特异性非常强,比如cd117(+)就可以认定间质瘤了。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病理报告带有免疫组化结果,但往往仅仅是免疫组化的阳性和阴性,甚至有些情况只报阳性或者阴性,这种结果临床医生多数看不懂,也很难知道这些结果的真正意义。所以简要了解一下免疫组化的结果还是比较重要的。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liushiyi@yxj.org.cn 来稿邮件主题为:【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小编微信:choudan110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消化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