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检查是筛查结直肠癌金标准吗?
2016/4/29 医学界消化频道

    

     肠镜检查是不是筛查结直肠癌的金标准呢?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

     作者: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麻醉科 毕严斌

     每年3月是美国结直肠癌知识普及月。梅奥诊所早在2000年即采用先进可电视直播肠镜技术对肠镜进行直播,并认为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最有效方法。许多筛查信息和临床医生都认为:50~74岁每10年做一次肠镜是预防肠癌最好方法。

     与此相反,粪便筛查大肠癌却被极大忽略了。美国癌症协会2008年指南以及其他一些医学团体也警示,包括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在内的粪便含血检查,可以检测到粪便标本中潜血这种良性息肉或癌症的体征,只有当FIT发现癌前息肉等可疑病变才有可能检测到癌症。

     正因如此,医生建议大于50岁人群行肠镜检查,而非FIT。北加利福尼亚Kaiser Permanente 胃肠专家Theodore Levin医生指出,“如果医生不建议行肠镜检查,那他们似乎会认为自己不够先进,所以让患者做一些原始检查”。

     肠镜检查可降低结直肠癌死亡机会是根据一些间接证据得出的。因为乙状结肠镜检查研究显示,可降低结肠癌死亡机会。人们自然推断结肠镜检查也可降低死亡率。根据这些结果,结合数学模式推论,正如美国结直肠癌圆桌组织主席,美国癌症协会首席癌症控制官员Richard Wender医生所说:“每10年一次结肠镜检查和每年一次FIT,可以与乙状结肠镜一样减少同样数量结肠癌患者死亡”。

     但没有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肠镜检查可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目前有三个此类研究正在进行,分别在西班牙,瑞典和美国),也没有随机对照研究比较每10年一次肠镜与每年一次FIT哪个能更好预防结直肠癌死亡。 虽然2013年最新研究随访88902名健康关怀专业人员22年,结果发现乙状结肠镜组死亡率比非肠镜检查组低41%,结肠镜组低68%。但人员非随机分配,不能排除其他因素对癌症死亡率的影响,如:健康习惯,是否加入健康关怀系统等。

     因此,专家组开始用更加科学的态度,重新评价FIT作用。2013年一项随机研究,随访参与者30年,发现每年FIT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达32%,与2012年一项乙状结肠镜随机研究结果(降低26%)相当。此研究甚至认为FIT在监测早期结直肠癌,预防结直肠癌死亡方面,比一些原有粪便检测更好。

     根据这些结果,由医学专家组成,负责向政府提供建议的美国预防服务特别小组(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针对50-70岁具有平均结直肠癌风险人群,同样高度建议每10年一次肠镜检查和每年行一次FIT。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对肠镜检查和FIT也给予同样资助。Wender指出,“我们不必首选肠镜筛查,因为我们有同样好的实验检查方法”。上个月一加拿大特别小组甚至建议不要对结直肠癌平均风险成人群体行肠镜常规筛查,而应行FIT和乙状结肠镜检查。

     缺少临床随机研究支持是肠镜检查不再被强调主要原因。其他风险如结肠穿孔也是一个原因,虽然取决于胃肠专家技术,但每1750例中仍会发生一例。

     目前尚不清楚医生多建议行肠镜检查而非FIT检查原因。Wender指出:“具有前沿知识的专家与普通公共和基础关怀医生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很难让普通医生改变肠镜检查不是最好方法的概念。

     另外,Kaiser’s Levin指出,与每10年行一次肠镜检查相比,每年行一次FIT需要更多组织机构,更多健康关怀人员随访。尽管降低了肠镜检查医生工作量,但却增加了基础关怀医生工作量,他们要做FIT。Wender认为,“虽然做一次肠镜检查,可10年无忧,但如继续强调肠镜检查,我们尚未达到对50-74岁人群80%肠镜筛查率,这也是圆桌组织设定的2018年目标”。

     目前,只有66%目标年龄人群获得肠镜筛查,Kaiser认为,如果行FIT,肯定会超过80%覆盖。Levin指出,给50-74岁人员送去提醒文件和FIT检查盒,同时附上随访电话并与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协调,一次即可完成所有工作,可谓最好筛查方法。

     结论:肠镜检查并不比其他检查能更好降低结直肠癌死亡机会,但盲目认为肠镜检查优于其他检查,造成人们不愿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筛查。

     原文来自:https://www.statnews.com/2016/03/14/colonoscopy-colon-cancer-screening/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liushiyi@yxj.org.cn 来稿邮件主题为:【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小编微信:choudan110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消化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