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医生都怎么了?
2016/10/16 医学界消化频道

    

     导读:急功近利,不考的东西就不学;规避风险,怎么安全怎么来……这是很多国内中年医生的感慨。现在的年轻医生真有那么让你们失望吗?

     作者:丹萌

     来源:医学界智库

     “现在很多实习的孩子偷懒,懒到你无语。”

     说这句话的,是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的副主任医师。

     他不愿透露姓名,暂且称其为Z。

     Z是神经外科医生,用他的话说,搞神外是件颇有成就感的事,病人病情恶性程度高,手术难度大,每一场神外手术,都是在“攫取医学王冠上最大最亮的宝石。”

     但他带的学生很多都不这么想。

     “我们实习的时候是天天泡在医院的。”Z说,“急诊手术时间比较长,有时候要干一晚上,回得晚的时候,宿舍门关了、锁了,我就在病房里随便找个医生办公室里的长条椅子,睡一晚上。”

     而现在的学生“不仅不会主动跑过来,有时候安排到实习,过来报到,就说,老师我要考研,或者老师我要找工作,就不来了。”

     急功近利,不考的东西就不学

     实习期“泡在医院”有多重要?

     “很多常规的、基础的东西,教科书上不一定写,都是要在实习当中教的。”

     比如伤口换药,正规操作应当需要2个弯盘、3把止血钳,并且让病人到专门的换药室去,但很多情况下,医生只使用1个弯盘、2把止血钳,并且直接在床边操作。

     要把消毒用品带到床边,各家医院各个医生的做法多少都有些出入,很多老医生虽然知道应当如何做,但苦于现实条件达不到,只能“将就”。

     这“将就”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以为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

     Z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但结果却很无奈。

     “这些东西考试不考,考研不考,执业医师考试也不考。”Z说,“你讲这些东西给学生的时候他们就不爱听,因为考试不考,升职称也没用。”

     他其实也明白,现在的学生比起他们那个时候压力更大,“不是准备考研,就是要找工作,参加招聘会和各种面试,实习期就变成了复习期、求职期”。

     反正实习期结束达不到临床要求,再参加规培,规培的内容其实就是重复实习期间要求掌握的东西,但规培要求轮转各个科室,专业技能还是会受到影响。

     “你会看到现在的年轻医生英语很好,能写文章,但是临床技能远远达不到要求。”

     规避风险,怎么安全怎么来

     Z曾经有个病人,病不算重,但贫血严重,他凭经验判断,这个病人基础情况差,输血可能出现溶血等不良反应。

     他把病人收治进来,通过各种措施使血红素在几天内持续上升,他一直压着不输血,希望他的血象能够恢复到正常值,符合手术指征。

     “我当时守这个病人守了好几天了,一天晚上实在扛不住了,就跟值班医生交代,我有备血,复查结果如果这个病人血红蛋白往上走,就不要输,如果掉下去了,掉到6或6以下,就输。”

     第二天他到医院的时候,血已经输进去了。

     “当时我内心就咯噔一下。”化验结果显示,这个病人的血红素明明还在上升。

     Z其实也理解值班医生的选择,因为教科书上写,血红素在8克以下就应当输血,当时病人的血红素接近7克,值班医生不顾Z的“经验”,按教科书输了血,这样,即便出了事,追究起来,他也没有任何问题。

     “但如果我不给病人输血,病人出了事情,一告一个准。”

     遗憾的是,这个病人最后因为免疫系统太弱,输血后发生溶血,去世了。

     “这个值班医生做错了吗?”Z自问,“没错,但病人结果就是不好。”

     “不顾经验”“跟着教科书走”的年轻医生,他在带教生涯中遇到过许多个。

     美国中年医生也深受年轻一代观念改变之“苦”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中年医生们也在为如今风头正劲的“小鬼”们头疼着。

     根据美国医院协会的调查,与2001年相比,美国2011年直接受雇于医院的医生数量增加了30%-40%。

     而那些独立诊所或医生集团的日子却“很不好过”,2005年之前,美国有超过2/3的医疗机构的“私立”的,但在短短3年间,这一数字就跌到了50%以下。

     为什么?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开个人诊所、或是加入医生集团“太累”。

     “3、40年前的那代医生,被称为有企业家精神的医生,他们那一代出来之后就觉得自己要赚更多的钱,行医当然是他们很重要的追求,但他们开个人诊所的目的,在于他们的野心和企业家精神,”陈一谷(哈佛附属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说,“但是现在那些30岁左右的医生,他们是2000年之后成年的‘千禧年一代’,生活观念发生了极大改变。”

     “我不需要很多的钱,”这是当下许多美国年轻医生的新理念,受雇于医院的薪水已经非常够花,他们更想追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而不愿在治病救人之外还要操心市场竞争。

     再加上,美国医学院费用昂贵,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用助学贷款完成学业,自己开业需要承担盈亏,收入不稳定,风险太大,而成为医院雇员收入会稳定得多。

     这种观念转变导致的结果是,越来越少有人选择新开诊所,且原先那些诊所或是医生集团也越来越难招到年轻人,青黄不接,只好卖掉。

     除了埋怨年轻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老一辈抱怨新一辈,并不少见,徐虹却从不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不好”。

     她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即使在“儿科医生大逃离”、“儿科医生荒”这些概念被炒到鼎盛的时候,她也从不指责年轻人离开钱少、活重、医患关系紧张的儿科是因为“急功近利”。

     “我做小医生的时候,医院刚有正规大学生过来,我们的上级老师都非常宝贝我们,带我们做各种操作。”她说,“现在学生多,医生又很忙,对他们真的重视不够。”

     采访中,徐虹反复强调“沟通”两个字,她希望老医生能够努力去了解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她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特质,这一代年轻人聪明、知识面广,不喜欢机械而无意义地重复作业,“老医生应当思考怎么让他们知道抄病历有抄病历的好。”

     将心比心,才能将年轻一代培养得更好。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yxjtougao@126.com

     业务合作:021-58545118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消化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