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Vit D)与炎症性肠病,孰因孰果?
2016/11/29 医学界消化频道

    

     IBD疾病本身由于吸收不良就有可能引起Vit D的缺乏,而Vit D的缺乏又作为IBD的环境危险因素。

     翻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 王小英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CCCF—IBD学习驿站出品)

     维生素D(Vit D)和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综述)

     Vitamin D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Berkeley N. Limketkai & Matthew L. Bechtold & Douglas L. Nguyen

     摘要

     传统的观点认为Vit D的作用仅限参与骨代谢,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Vit D还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认为Vit D的缺乏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同样,它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篇综述,我们从动物、体外实验、基因、流行病学四个方面来讨论IBD的发病机制或疾病的严重程度与Vit D缺乏的相关性。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给大家提出一定的警示,尤其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这些互为因果的研究时,即:是Vit D的缺乏导致了胃肠道疾病,还是胃肠道疾病(与疾病相关的,如饮食的选择,肠道的吸收,营养状况,生活方式)导致了Vit D的缺乏?

     关键词:维生素D3,维生素D2(钙化醇), 维生素D,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严重性,营养

     Abstract

     Vitamin D has traditionally been known for its role in bone metabolism, but emerging evidence has sug- gested a broader role for vitamin D in immune regulation. Vitamin D deficiency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path- ogenesis of diverse autoimmune disorders and has simi- larly been implicated as a contributor to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animal, in vitro, genetic, and epidemiologic studies that have linked vitamin D deficiency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 ease pathogenesis or severity. Nonetheless, we present the caveat in interpreting these studies in the context of re- verse causation: Does vitamin D deficiency lead to gas- trointestinal disease, or does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with related changes in dietary choices, intestinal absorption, nutritional status, lifestyle) lead to vitamin D deficiency?

    

     图:Vit D参与IBD发病的可能机制。A: 紫外线摄入减少是CD发病和入院及手术的危险因素;B:NOD2途径参与发病机制;C和D: VDR功能缺失或变异导致肠道微生态异常;E: 实验研究发现Vit D及其衍生物对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VDR: Vit D受体

     (图片来源于: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5 Article ID 470805)

     点评:

     Vit D和IBD的关系在动物模型、体外研究和对人群观察等研究中已经有了较大的拓展,尽管没有一篇文献能直接肯定Vit D的缺乏会导致IBD,但总的依据是在逐渐向前推进。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免疫细胞中发现了维生素D的受体(VDR),就打开了研究Vit D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大门。在动物模型试验中,VDR的激动剂可以减少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的结肠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和前炎症因子的释放。VDR基因的多态性曾经也被关注颇多,但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性很大,部分位点突变和疾病的关系不明确。在美国、法国和部分欧洲国家均有一些关于光照与IBD发病率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的研究,但结论也是各不一致。而在一些干预性的临床研究中,发现额外补充Vit D,保持在一定血清浓度的情况下,可能可以降低疾病的复发率、住院率和外科干预次数。Vit D的缺乏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有一定的作用。而在针对IBD的动物试验和流行病调查研究中也得到类似的结论,并且在克罗恩病患者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更明显。但是,与非消化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同的是,IBD疾病本身由于吸收不良就有可能引起Vit D的缺乏。而Vit D的缺乏又作为IBD的环境危险因素,孰因孰果,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所以,对患者来说在疾病的早期测定Vit D是需要的。目前还缺少补充Vit D对IBD疾病严重程度影响的临床研究。Vit D在IBD发病机制中起的作用和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这个有趣的现象将会促进Vit D在IBD发病机制的研究,继而可能发挥Vit D在IBD潜在治疗作用。

     (夏璐 审校)

     译者简介

    

     王小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IBD多学科诊治中心副主任,浙江省医学会消化分会IBD学组成员。2016年赴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进修。擅长炎症性肠病诊治、消化系疾病尤其下消化道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小肠镜等。

     往期精彩回顾:

     ★内镜监测IBD结直肠癌变的几个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疲乏的健康干预目标

     ★当肠道病毒组遇上IBD

     ★成人炎症性肠病初诊患者上消化道病变情况研究

     ★内镜下粘膜愈合可作为炎症性肠病临床结局的预测指标

     ★AOCC追踪:亚洲IBD及5-ASA临床新知

     ★环境卫生对炎症性肠病的影响

     ★炎症性肠病,仙草灵丹及其他——也谈IBD的非传统疗法

     ★从国内外IBD指南到中国临床实践的五点思考

     ★炎症性肠病患者中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

     ★术前使用甲氨蝶呤对炎症性肠病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当抗TNFα制剂失效后,还有其他方案治疗克罗恩病吗?

     ★英夫利昔单抗减少回结肠切除术后克罗恩病内镜下复发,但不能减少临床复发

     ★70岁以上确诊为克罗恩病患者的疾病自然史: 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

     ★CD缓解期回肠及结肠活检组织学异常的临床意义

     ★IBD与除艰难梭菌外的肠道细菌重叠感染

     ★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非肿瘤性监测活检中检测同时性肿瘤的生物标记物组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IBD患者与其临床医生对饮食的观点并不相同

     ★胃肠专科医生将是IBD治疗新时代中新医疗模式的主导力量

     ★选择性白细胞吸附术在激素依赖且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疗效不佳或不耐受的活动性UC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第12周的中期研究结果

     ★IBD的药物研发:从新靶点的识别到早期临床试验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结直肠癌监测

     ★克罗恩病内镜治疗的原则、准备及技术(下)

     ★克罗恩病内镜治疗的原则、准备及技术(上)

     ★炎症性肠病患者骨代谢的临床病程

     ★末端回肠炎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有何临床意义?

     ★甲氨蝶呤有助于溃疡性结肠炎激素撤药后临床症状缓解

     ★选择性白细胞吸附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国首个多中心临床研究

     ★社会心理因素变化可影响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显微镜下结肠炎,你了解多少?

     ★肠纤维化的生物学标记物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liushiyi@yxj.org.cn 来稿邮件主题为:【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小编微信:choudan110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消化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