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雾霾,同样不能忽视!
2015/12/16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今天上海大霾,指数爆表,室外活动许多人戴起了防霾装备,那么室内呢?

     文:许鹏 (同济大学)

     来源:医学界

     雾霾天来临的时候,室内或者室外环境是否需要戴口罩?毕竟,前几次大霾导致呼吸科门诊甚至入院人数激增,口罩到底有多必要?是不是可以减少患者呼吸疾病的发病率?而且咱们医护自身和家人有没有必要防范起来?

     首先需要判断的是雾霾的严重性。室外雾霾一望而知,室内雾霾却不容易判断,容易被忽视。

     对雾霾的判断靠嗅觉等人体感官系统是不靠谱的,因为人体感官系统总的来说感觉的是差异大小,是相对值,不是绝对值的大小。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觉得某个环境没有什么味道就以为没有雾霾,那就是将自身置于危险于不顾了。

     大部分人不喜欢看原始数据,而喜欢结论性的语言,比如,今天雾霾情况怎样?是好是坏?是优是良?今天需不需要戴口罩?那么我们先看两张11月份同一天同一个时刻的空气质量报告图。图中显示的是上海市某天PM2.5浓度和不同机构对这一天天气的评价。

    

     图中的矛盾不言而喻,第一个机构的建议是今天天气好极了,您可以健步如飞去锻炼。第二个机构的建议却是病歪歪的,告诉你要戴口罩。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两张图就是我平时随手截屏收集到的。虽然不同机构给出的结论不同,但是PM2.5的读数却很接近,说明数据上没有问题,同样的数字为什么会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呢?

     主要原因是标准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健康标准不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连续24小时暴露浓度上限为25微克/立方米,而我国采用的标准是75微克/立方米。所以50-70的读数,一个标准得出的结论是不健康,一个标准得出的结论是优良。如果你不喜欢数字,只喜欢结论,那就天晓得你今天到底应不应该戴口罩了。为何我国采用的标准是三倍于世界卫生组织呢?为何不是一倍,两倍,或者五倍呢?决定过程不了解,但是正巧三倍的数据关系,说明该标准可能不是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的。

     那么三倍是否就是意味着三倍的风险呢?是否意味着人的牺牲代价就是三倍呢?答案是否定的。雾霾浓度对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和PM10不同,自然界PM2.5这样的细颗粒物其实浓度很小,绝大部分PM2.5都是各种各样的人为燃烧产生的,所以不像对应其他自然界存在量较高的颗粒物,对于PM2.5,人体没有进化出相应的抵抗机制。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都把PM2.5列为一类致癌物质。但是这两家机构没有给出雾霾浓度和疾病的量化指标。我们先来看最近几个研究。

     国外近年开始组织大规模的研究试图量化PM2.5浓度和肺癌发病率的关系。其中之一就是欧盟2013年做出的一项研究。来自欧盟的9个国家的17个团队,调查了31万个体样本,根据4百万人.年的数据库和总共2095件肺癌样本,得到的结论是PM2.5的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肺癌发病率增加36%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