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患者心中NO.1,这5位医护是咋做到的?
2015/12/31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当前医疗环境,许多医生都谈医患关系每况愈下,但有些医生却能成为患者心中的“NO.1”,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文:丹萌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当前医疗环境,许多医生都谈医患关系每况愈下,但有些医生却能成为患者心中的“NO.1”,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态度背后,更是过硬的医术!今天与大家介绍的5位医生,刚刚在上海市第二届“我心中的白衣天使——市民投票评选五‘十佳’活动”中,获得市民心中优秀医务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我们来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丁志祥:开创“丁氏蛙跳正骨法”的“190大夫”

     “手快、口快”,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有一个“神奇”的老先生,手法娴熟迅速,同时在治病时口中还不停地念念有词。

     “手快,就是手上动作要利索,减少病人痛苦;口快,就是在治疗的同时嘴里还要不停给病人讲解注意事项,要给病人安全感,”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管技师丁志祥对他的工作方式是这样解释的。

    

     老丁在治疗的同时嘴也不停,一边聊天,一边给病人讲解注意事项,给病人安全感

    

     复位前,老丁习惯把自己的左手搭在患者肩上,边仔细询问情况,边有力地握一下患者的肩膀。这个动作是想给患者一个暗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竭尽全力帮助你

     骨科的一大常见工作是接骨。接骨很耗体力,现年64岁的老丁每天坚持打拳锻炼,并从少林拳中受到启发,独创了一套“丁氏蛙跳正骨法”,能够当场为骨折患者复位,效果极好。老丁的“蛙跳”,也成为了医院的一道“奇观”。

    

     一摸、二拉、三复位,这就是老丁独创的“丁氏蛙跳正骨法”,此法能够当场为骨折患者复位,老丁技法高超,复位效果极好。

     除了高超的技法,老丁还有一颗仁心,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用良心做事”。因为认可一种190元石膏的治疗效果和舒适度,他想方设法为病人省钱,推荐病人使用这种只要190元的石膏,并被人亲切地称为“190大夫”。

     郑民华:高难度技术突破,仁心同行

    

     2006年,一位患强直性脊柱炎数十年的老年直肠癌患者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他全身佝偻,行走困难,更无法平躺。

     当时,因为身患直肠癌,他已经前往了多家医院,都被婉言拒绝,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瑞金医院时,郑民华医生却当即决定将其收治,并在各科全力配合下完成了手术。

     郑民华工作这些年收治过不少疑难杂症患者,一直用精湛的技术挑战着高难度腹腔镜手术。

     1989年,留法的郑医生成为第一个掌握腹腔镜技术的中国人;

    

     91年学成回国,开展腹腔镜手术,当时国内腹腔镜手术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之后,他又带领团队实施了一系列国内找不到先例的高难度手术,包括单孔手术、腹腔镜与内镜联合手术,引领中国微创外科界,制定中国标准,使得外科手术更精准、创伤也更小。

     同时,在能够完成复杂前沿的腹腔镜手术的情况下,郑医生还想方设法在手术方式和医疗器械选择上为患者省钱。申康数据显示,瑞金医院在腹腔镜胃癌、肠癌的住院诊治费用上一直保持全市最低,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和就医体验却一直名列前茅。

     耿道颖:影像诊断正确率超过90%的“火眼金睛”

     耿道颖,在大学毕业时选择的是自己当时最钟爱的心内科,如今却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副主任。

    

     耿医生的许多成就都与数字有关:她主持开设华山医院疑难杂症会诊(50人/次/周),每年服务病人15000余人;国内率先优化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技术(CTA)及全脑CT灌注成像新技术(CTP),与国内同行相比影像溶栓时间缩短一半,溶栓率提升5倍……但最令人佩服她“火眼金睛”的,还是因为她的影像诊断正确率超过90%。

     曾有一位韩国男性,剧烈头痛,被诊断为脑内恶性胶质肿瘤,他不能接受手术后会偏瘫的事实,四处求医,最后来到华山医院,耿医生反复询问查看后判断,病人患病更像是由寄生虫引起的,如果贸然开刀,不仅会造成瘫痪,而且还可能引起脑内播散。后来经上海寄生虫研究所鉴定,她的判断完全完全正确。

     “读片子,就像看病,不仅仅靠先进的机器、靠人的眼睛,关键是要用心。”

     查丽俊:艾滋病患者的知心大姐姐

    

     用心、贴心、将心比心,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有一名护士被称为“艾滋病患者的知心大姐姐”,她叫查丽俊,从事护理工作已经超过25年,专注艾滋病护理也有23年了。

     在过去的25年里,查丽俊始终战斗在疫情的最前线,1994年应对急性肠道传染病、2003年抗击非典、2009-2013年的各型流感应急收治、以及2014年埃博拉疫情爆发,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成为定点收治医院,查丽俊一直都在应急救治的最前线。

    

     除了病情生活上的关照,查丽俊对病人情绪的关注曾令许多艾滋病人重拾生活的信心。2010年,病区收治了一位极度不配合治疗的艾滋病晚期患者,查丽俊通过病历得知这名患者是通过输血意外感染,却因疾病受尽歧视。从此以后,除了每天探望患者,查丽俊还走访患者家庭,耐心解释劝说家人理解;为患者申请特殊补助,减免部分治疗费用……渐渐地,病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原先自暴自弃的他甚至充当起了其他病人的心理医生。

     查丽俊特别喜欢特鲁多的那句格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一直以来,她也的确在用这句格言鞭策自己,奋战在艾滋病护理的第一线。

     樊赟:我们只是公共卫生第一道防线中的普通小石头

    

     闵行区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次检测出男同HIV阳性时,病人痛哭了许久后说出了“我恨他们,我要报复”这句骇人的话。

     不过经过疏导,那位患者已经成为了一名免费检测工作志愿者。

     “一个差点成为心理‘恶魔’”的人却成为了带伤的‘天使’”,闵行区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副科长樊赟在想起当时那位患者时这样感慨道。

    

     樊赟在刚进入闵行区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那里环境十分简陋,一支笔、几张纸、几个采样瓶就构成了基本的工作设备。

     但现在,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环境已经明显改善,物资更充足,预案更完备,人才素质也不断提高,服务内容也已经从原来传统的传染病防治扩展到慢性病管理、肿瘤病人管理等等。作为一名基层公共卫生医生,樊赟有着自己的骄傲,他谦虚而坚定地表示:“我们只是公共卫生第一道防线中的普通小石头,但我们却构成了这一道防线。”

    

     第二届“我心中的白衣天使——市民投票评选五‘十佳’活动”历时7个月,通过基层推选、市民投票、专家评审,最终产生了50名“上海市十佳医生”、“上海市十佳医技工作者”、“上海市十佳护士”、“上海市十佳公共卫生工作者”、“上海市十佳卫生后勤工作者”以及50名提名奖获得者。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获奖名单。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