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抗血小板药物入医保目录,造福上千万ACS患者
2017/8/4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替格瑞洛进入医保,是我国心血管病医生和患者的“大喜事”,其背后的意义不言而喻。

     作者|杨丽霞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专家介绍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更新了2017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包括替格瑞洛在内的36种药物被纳入其中,大大减轻了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的医疗负担。

     中国冠心病患者已达1100万,形势刻不容缓!

     我国是心血管病大国,死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其中,冠心病是我国居民的“头号健康杀手”。

     根据2013年中国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城市15岁及以上人口缺血性心脏病的患病率为12.3‰,农村调查地区为8.1‰,城乡合计为10.2‰。60岁以上人群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27.8‰。以此数据为基础,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3年中国大陆15岁以上人口缺血性心脏病的患病人数已达1100万人。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最新数据,2015年中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10.67/10万,农村为110.91/10万,与上一年相比略上升,其中城市居民心肌梗死死亡率为56.38/10万,农村为70.09/10万(图1)。也就是说,急性心梗占冠心病死亡原因的50%以上,特别是在农村。

    

     图1 2002~2015年城乡地区急性心梗死亡率变化趋势

     与沉重的疾病负担相比,心血管病的治疗情况却不容乐观。China Peace回顾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研究表明,2001年至2011年,我国STEMI住院医师患者人数增加,STEMI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住院死亡率未下降。尽管急诊PCI治疗比例有所提高,但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比例并无明显变化(2001年45.3%,2011年44.8%,P=0.69)。

     急诊PCIor长期治疗,抗血小板药要过哪几关?

     长期以来,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急救和二级预防的基石。然而,无论是进行急诊治疗还是长期的维持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以急性心梗患者的急救处理为例,2016中国PCI指南指出,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要尽早行PCI治疗,在可行急诊PCI的医院内,首诊到PCI时间<90分钟。同时,这些患者往往血栓负荷严重,阻塞的血管直径≥3.5mm或血流完全阻断,严重影响心肌灌注。即使是植入支架之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内也将面临着较高的支架血栓风险。同时,50%以上的STEMI患者往往存在非罪犯血管病变,直接影响生存预后。

     应对急诊PCI的这些挑战,替格瑞洛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它作为非前体药物,不需经肝脏代谢,快速发挥作用。

     ONSET/OFFSET研究表明,在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 Qd的基础上,替格瑞洛能够快速起效,30分钟后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达41% 。同时,替格瑞洛尽早使用能够显著降低血栓负荷,改善心肌灌注。PLATO研究同时也表明,与氯匹格雷相比,即使是氯吡格雷600mg负荷剂量,替格瑞洛仍能进一步降低确定的支架血栓风险,而且较氯吡格雷不增加主要出血事件。

     而当ACS患者安全度过了急性期,转向长期治疗时,同样会面临几大棘手难题。首先,晚期支架血栓的问题不容忽视,有研究表明,术后9个月内新生内膜覆盖不良(0级和1级)比例高达70%以上,增加晚期支架血栓风险。此外,非罪犯病变潜伏着再发急性事件的风险,DAPT研究表明,长期双抗治疗降低心梗获益55%源于非罪犯病变。国际大型研究GRACE研究显示,ACS后1年死亡风险高达15%。

     面对长期治疗的“生存挑战”,替格瑞洛同样显示了其强大的优势。PLATO研究表明,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能够显著降低33%的1年内确定的支架血栓事件风险,同时能够降低ACS患者1年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达16%,心血管事件死亡率达21%。此外,与氯吡格雷治疗3个月后心血管获益不再增加相比,PLATO研究证实替格瑞洛长期治疗12个月,心血管获益持续增加。

     鉴于替格瑞洛在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巨大优势,在国内外指南中,均推荐尽早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维持至少12个月。

    

    

     图2 指南推荐

     目前,替格瑞洛等心血管病药物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将给临床医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更为患者减轻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带来了更加积极的生存希望。我们相信,随着各地胸痛中心的开展、基层医院规范化治疗意识的加强,患者健康宣教的大力开展,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心血管患者获益,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拐点一定能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① Dai K et al. JCardiol 2013; 61:22-30.

     ② Mauri L et al. NEJM 2014; 371(23): 2155-66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