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肿瘤外科男医生,太有爱了!
2017/6/27 医学界肿瘤频道

    

     心里装着病患,所以一直向前冲……

     来源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龙子雯

     他是一个“爱给自己找麻烦”的青年医师。

     在“强手如林”的肿瘤外科领域,青年医师承受着来自生活以外更多职场上的多方压力,“做手术、写论文、做课题、升职称”往往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即便这样,他也是病区值班室“留宿”的常客,并且协助护士完成诸多本职工作之外的抢救、换药等医护工作。遭遇委屈时,龙子雯则将负面情绪裹进心里,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总是一位胖墩墩、笑呵呵的阳光大男孩。

     对于患者,他有着大爱;对于远方,他有着牵挂。当他背起行囊踏上三年援藏之路,留给大家还是那个标志性的灿烂微笑……

     救人不分你我,生命所托职责所系

     这是一个令12病区护士长唐金萍至今难忘的病例。

     2016年2月26日深夜10点,护士巡视病区时发现一位患者身体异常,引流瓶里的血象不对劲,怀疑有大出血的可能。恰巧龙子雯从手术室里出来,刚踏进办公室想喝口水、歇口气,闻讯护士的交谈,便放下手中的水杯,挤到病区患者身旁:“我来看看……”

     “要不要找这位患者的床位医师来处理?”护士好心地问他。龙子雯头也不回地说了一句:“来不及了,我陪他先去验血,再做个CT,接下来的事情交给我吧……”说话间,他便陪着家属推着病床,消失在茫茫夜幕中。

     当患者接受治疗平安地回到病区,时针早已指向子夜时分。看了看墙上的时钟,龙子雯放弃了回家的念头,一头扎进值班室,还未吃上一口晚饭,倒头就熟睡了。

     太忙了,太忙了!这是大家对于龙子雯的一致评价。龙子雯最长一次整整一月没有回家,年迈的父亲甚是想念,深怕打扰儿子的工作,拿着“温暖牌”家常菜,借着送饭的名义才和龙子雯医师聊了几句家常。

    

     这些年,龙之雯在病区总是挑最脏、最累的活儿去干。像上述抢救病例数不胜数,每个病例背后不乏惊心动魄的故事。

     龙子雯常说,多年的从医经历让他深深地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先救人还是先搞清分工?很多时候,两者在天平上看来很好判断,但要真正挺身而出的那一刻,还是需要那份医者之爱和勇于担责的魄力。

     也正是龙子雯每次关键时刻的向前一冲,及时地化解了病患的危情。“他的勤奋、他的热诚就像他脸上标志性的笑容一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胃外科蔡宏医师说。

    

     外科团委双栖作战,“牛娃”堆里的拼命郎

     龙子雯既要从事繁重的外科工作,又要策划团委的各项活动,就是这么一个“双栖”作战的青年人,在众人面前总是一个阳光大男孩的感觉,阳光、积极、乐观是大家对他一致的评价。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委委员、院办副主任陈钰看来,“龙书记是个不知疲倦且又积极乐观向上的暖男。”

     在妻子王宁眼里,子雯在一个“牛娃辈出”的环境里,他是一个玩命拼搏的人,工作非常忙碌,身体也更虚了。

     科里同事平日对他最多的一句嘱咐也是:“小龙,悠着点,注意身体哈!”他总是淡淡地笑着说:“没事儿,我可以,交给我吧,放心!”

    

     家庭生活中,王宁和龙子雯总是聚少离多,龙子雯平日工作很忙,回家次数很少,不是在院内照料病人就是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做实验,即便回家也是倒头就睡或者拿着手机和上级团委、同事联络各项工作。

     “他的生活节奏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停也停不下来,总感觉他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主任王亚农教授说。

     即便2016年12月返沪休假期间,他也顾不上休息早早地来到医院,看到今日手术排班表里黄华医师有6台腹腔镜手术,便拿起手机给兄弟黄华发去了一条微信“老哥,你忙不过来,我过来帮你一起做手术吧!”

     “我当时特别感动,子雯休假又来医院工作,他还是最放心不下科里的工作和病患!”黄华甚是感动地说。

     此外,在沪休假期间,龙子雯东奔西跑,往返于援藏办公室和各个委办局,积极为援建医院“找资源、要政策、寻机会”,力争把最好的资源带到他的第二故乡——日喀则。

    

     在援藏期间,他既承担着医务部主任的重责,还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和党团建设。

     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和大部队下县乡调研5次,最高海拔5500米,继承和完善“格桑花”先髋项目,协助筛查百名患儿,送15名患儿赴上海完成诊治;协助新华医院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11人次。联系肿瘤医院,援赠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腹腔镜培训设备及手术操作设备6.5万元,联系复旦大学团委捐赠当地贫困学生学习用品总值6000元;认领日喀则市福利院六年级孤儿一名,资助学业及生活用品;诊治救助福利院患儿6人次,麻疹患儿2名,先天性心脏病1名,肺炎2人,外伤1名;参与扶贫工作,结对资助当地贫困家庭1户4人。

    

     援藏“踏石有印”,对家庭略感愧疚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016年4月15日,接到援藏任务时,龙子雯的小女儿出生仅三天。去还是不去?考虑的时间只有三天,龙子雯内心充满矛盾。然而三天后,他又是那个冲在最前面的“小龙”,他接下了这份沉甸甸的任务,前往日喀则进行为期三年的援藏医疗工作。

     入藏工作以来,龙子雯努力适应高原环境,以便自己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从去年6月19日抵达日喀则开展工作以来,龙子雯已经瘦了10斤,每天晚上不吸氧便无法入睡,说话时会感觉喘,语速也比在上海时慢了许多。此外,他还每天需要通过服用各种药物来控制心跳。

    

     同样,龙子雯也将自己的冲劲延续到了西藏。

     6月18日从上海启程出发的龙医生辗转成都,终于在6月20日到达西藏日喀则。入藏之后,当地空气含氧量只有上海的55%左右,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眼睛干涩、胸闷、心率加快等症状。刚入藏的两三天里,他的血氧饱和度只有60,每分钟心跳115。

     妻子王宁说:“子雯告诉我,即便是在弯腰拿东西都要喘大气的情况下,他还未顾得上休息,便第一时间来到日喀则人民医院和相关领导见了面,并到相关科室进行了工作熟悉。”

    

     经过大半年的援藏工作,他率先对医疗管理工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形成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和架构。

     通过一个月的调研,龙子雯协助院部完成“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现况调研”、“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医疗质量现况调研”。他在调研中发现医院的临床医疗数据分析滞后,每月分析的数据仅有2页A4,15个左右的数据。

     后续,他对此开出了自己的“处方”,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围绕三甲标准将医疗每月数据分析扩展13页近155个数据。同时,他每月组织开展临床医疗质量点评,对全院的医疗质量进行分析和改进。开展全院培训及各类讲座10场,累计培训医务工作人员1500余人次。

     此外,龙子雯对标2011版国家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围绕医疗工作的近450条开展,重新建立科室管理制度480条和质控体系,实现医疗管理的院科两级体系。通过PDCA改善科室管理,开展品管圈,引入5s,每个临床科室从培训、找目标、设计到应用,建立科室管理队伍培养科室管理人才。

    

     作为一名外科大夫,龙子雯设想将最先进、最规范的肿瘤外科手术方式和理念“入藏”,通过手把手地“传、教、帮、带”提高当地肿瘤外科手术的质量和疗效。

     作为院长助理和医务处处长的他,在更高的平台审视现况,做好日喀则人民医院创三甲工作,从而通过联合申报项目、学习班入藏、人员互访等工作的逐步开展,探索出援藏“技术驱动”的核心要素,逐步打造出一支“带不走、高素质”的医疗队伍。

     一年来,龙子雯从日喀则人民医院的科研短板入手,着力对当地医师进行能力培育和素养提高。通过对医院的摸底和调研,统计数据,从教会当地同行写综述入手,以临床分析为抓手,通过微信分享科研方法,总结当地数据,探索科研问题等,累计撰写10篇SCI论文(IF=31.2),目前发表7篇,录用2篇,1篇小修,撰写科研基金课题8个,其中一项通过了西藏自治区2017年重点课题的初评,4项通过了日喀则市科技局的重点课题评审,入选为日喀则市政府特殊津贴候选人。

     为了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龙子雯多方联系,在西藏率先建立远程会议转播,第一次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召开的“肿瘤腔镜平台学术会议”引入西藏,培训7地市约150名当地医务人员。同时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专家徐烨教授、李心翔主任和程玺主任赴日喀则参加“西藏地区首届腔镜高峰论坛及培训班”做专题讲座发言,为当地骨干医师“传经送宝”,打破沪藏两地的空间距离,将两座城、两座医院通过一根网线、一种机制牢牢地联系在了一起。

     微信那头的妻子王宁每每听到他的成绩,脸上总是浮现出欣慰的笑容,并不忘叮嘱他“出门在外,保重身体……”

     龙子雯的爱人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眼科医师。龙子雯也常常说,之前,为了照顾孩子和老人,太太已经为他牺牲了很多。“其实她非常出色,在业务上也有很多发展的机会,但是为了我的援藏事业,为了我们的家庭,她真的放弃了很多。”龙子雯的语气带着愧歉,“除了感谢四位老人,我最想感谢的就是她。”

    

     的确,当龙子雯在援藏期间,他的妻子王宁,一个肩旁扛着育儿、赡养老人、自身工作三座大山。领导多次上门慰问,她的口中没有丝毫一句怨言,说的最多的就是“理解,全力支持!”

     有一次她不幸烫伤,她也自己“熬”了过去,没有在电话中和远在西藏的龙子雯撒娇埋怨,“说多了就怕子雯担心,他在那里工作压力已经很大了!很多事儿还得自己扛起来、熬过去。”王宁淡淡地说。

     2017年春节探亲回家。“二宝”看到眼前的爸爸有些陌生,尽管龙子雯平日经常和她用视频“见面”,远隔千山万水的那份沟通还是让父女面对面相见时少了些许默契和亲近。

     相较于龙子雯的同龄人,当打之年的三年“援藏”时间,会让外科医师的手术能力、学术发展遭遇停滞不前的窘境。“作为一名外科医师,他在这方面的失去是很大的!”科室同仁也为他的这种牺牲精神纷纷点赞“他真的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

    

     龙子雯曾动情地说,只有我们将心放在西藏人民的身上,他们才会将脸贴在我们的手上。

     的确,龙子雯一年的工作得到了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院长米玛多吉的高度评价:“小龙克服高原反应,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优化医疗途径和质量管理,为医院迈向‘精湛化、精细化、精准化’开了道、铺了路!”

     三年援藏之路,龙子雯的工作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未知的困难和荆棘在前面等着他。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相信更多工作会在他撸起袖子的同时,干得更有劲、干得更有成效。

     一年的工作生活,已经让这样一位“上有老、下有小”的青年医师,重新认识自我,明确一生的价值取向。从高原回到内地,从内地又冲向高原,龙子雯对功名利禄,人际关系,看得很轻,很淡,很豁达。他更加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返沪休假期间,他会主动地为老父亲动情地捶一次背,为孩子认真地削一个苹果,对妻子脉脉含情一眼,为需要帮助的身边人做一件事,在他看来那才是源自心底最大的幸福和收获。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肿瘤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