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回家了
2017/10/5 最国事

    

     作者:angela

     来源:有书(ID:youshucc)

    

     今天和父母视频,妈妈和我女儿聊完天,意犹未尽。

     等要跟我说话时,先叹了一口气:“哎,你这是第几个中秋没在家过了?”

     我愣住,一下子语塞,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多少个年头没有回家过中秋了。

     出国第12年,加上外地求学7年,算来算去,近20年的时间里,我陪家人在老家过中秋,大概只有两三次。

     即使加上父母来国外看望我们时一起过的中秋,满打满算,所有次数加起来,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算到这里,眼眶已经湿润,父母越来越老,而我,却越走越远。

     “他们这么忙,就别说这些了,”一旁传来爸爸的声音,他在开导妈妈,“现在视频看着他们一家几口开开心心的,不也挺好的吗?”

     听到这里,我不得不将平板电脑交给先生,让他继续视频,因为我已经控制不了情绪,泪如雨下。

     我像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一样,纵然在外一身铠甲,但父母,始终是心底最温柔的软肋,尤其在这个本该团圆的时刻,来自远方的思念,再克制,也是强烈到无法抑制。

     唐人街买回来的月饼,花样越来越多,口味越来越新奇,但团圆的滋味,却是找不回来了的。

    

     每当抬头看夜空,再大再圆的月亮,也弥补不了心里的那一抹忧伤和孤独感。

     而这样状态的人,又何止我一个呢?

     北京的朋友阿紫,孩子两岁,老家距离北京3个小时车程,她已经连续四年没有回家过中秋了。

     每年都有不同的原因。

     有时候,是中秋节假期短,只有三天,“还不够来回折腾的,” 她说。

     有时候,是秋高气爽,和朋友约好了出去玩。

     现在结婚生娃后,嫌带小孩麻烦,就更没了回家团圆的动力。

     每年,她都会给家人和自己一起网购几盒月饼,也算勉强过节了。

     漂泊在外的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戒掉恋家的?

     1. 过得太平凡,不敢回家

     每一个中秋不回家的人,都有一个难言之殇。

     很多人不加班,没有约,还是选择不回家,宁愿一个人在外,体会孤独。

     因为对他们来说,回家已不是单纯见爸妈。

     回家后就要走亲访友,就要面对三姑六婆等各路亲戚,你准备再周全的礼物,也挡不住他们的七嘴八舌和刨根问底的好奇之心。

     “你怎么又胖了呀...”

     “一个月挣多少钱呀?”

     ”啥时候买车买房呀?”

     “有男(女)朋友没?(如果答案是Yes),男朋友有房吗?开什么车呀?”

     “得赶紧生小孩啊,(如果已经生了一个),快要二胎呀······”

     这些赤裸裸的逼问,背后隐藏的都是无形对比。

     他们的问题越尖锐,越衬托出你的平凡。

     你无言以对,最后,团聚变成无疾而终的尬聊。

    

     当初离开家时,你曾经豪情万丈,准备脱离小地方的狭隘,去外面的世界拼搏一番,在繁花似锦的大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但最初的诗与远方,在现实的打击下,变得日益黯淡……

     慢慢的,你发现,无论走多远,日子终将归于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而你,也终将不可避免,变得日益平庸。

     “每到回乡,活跃在北京CBD写字楼里的David、Jessica们收拾行囊回家,纷纷变成了狗剩和春花。”

     这也是中秋不回家的真相之一:支撑你在北上广深咬牙坚持的梦想、激情、格调、情怀,回到家后,在七大姑八大姨的无情审视下,变得无处安放。

     中秋不回家,不是不想回家,只是回不了那个对你寄予了太多期望的家。

     2. 不是不想家,而是家太伤。

     多少人在说着逃离北上广,但真的回到家乡,却又近乡情怯,真要生活时,一天都呆不下去。

     这其中,除了在大城市养成的生活方式与家乡不同,在外独立生活多年后,已经养成的日益成熟的个人情感诉求方式,也和家人变得格格不入。

     子菁自从离开老家到杭州,已经整整3年不回家过中秋。

     “不是每个妈妈都有个好脾气,”她无奈地说。她的妈妈喜怒无常,爱抱怨爱打击人,脾气捉摸不定,动不动就数落她和弟弟。

     “在她面前,我简直就一无是处,回家是在自取其辱。每次从家里回来,我都得花几天做自我心理建设,把负能量排解出去。”

     所以,她坚定逃离。

     家本应该是最温暖的港湾,家人应该是你最贴心的伙伴。

     在外纵然再苦再累,知道家人在无条件支持你,不为外人了解的委屈才能找到出口,所有的压力也能得到最好的释放。

     但当身后的亲人,不能提供精神支持,不能提供正面情绪价值,回家就变成了煎熬。

     “离家工作之前,我习惯了妈妈表达情绪的方式,虽然压抑,但并不觉得有多么严重。

     但出去工作后,见识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和更多的人情世故后,我才知道,其实,我是有选择权的。”

    

     于是,成长后的子菁,选择了通过减少见面来降低和母亲之间越来越激烈的冲突。

     离开了家,我们就成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就像很多人感慨的,自从上大学后,从此故乡再无春秋,只有夏冬。

     但对很多人来说,缺乏温度的家,连夏冬都没有了。

     头上一轮月,手里一块饼,赏月时,我们在乎的不是月亮,而是陪伴我们看月亮的人。

     3. 有一种无奈,叫别人放假,我不休息。

     朋友齐齐回家了。

     她在上海工作,老家在安徽怀宁。

     从上海到老家,高铁4个小时后,还要转一趟巴士,她和同样在上海的妹妹从半个多月前,就开始买票,终于在29号这一天,抢到了票。

     “像中了彩票一样,”她开心得在朋友圈晒票。

     “我和妹妹每年都会带着孩子回家,和过年一样,中秋对我们家来说,是大节日了。”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她这样幸运。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回家过节还是一种奢望。

     另一位朋友华子在北京做新媒体,他是人们常说的“加班狗”,双节8天假,他要工作6天。

     “除了月饼,中秋和我没什么关系哈哈,”他貌似很洒脱。

     去年的中秋节,他也是在加班。

     同屋的室友买了两块月饼,他们点了外卖,就着月饼,吃了一顿“人在一起,心却各自飘向远方”的史上最无聊团圆饭。

     “真正的团圆只能留在心里,”他说,“我也就是靠看朋友圈里别人团圆的画面,过过瘾。”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越长大越发现,时间不知道都去哪儿了。

     多少人坚信,现在的分别,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相聚。

     但实际上,父母越来越老,他们的爱,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再继续等待。

     每逢佳节倍思亲。冰心说过,“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挡天空下的荫蔽?”

     现在生活条件富足,父母物质上什么都不缺,但内心深处,却因为我们的远离,永远留出了空白的一角。

     人间天上,佳期胜赏,今夜中秋。

     愿你我,无论远在天涯,还是尽在咫尺,都能和自己的家人,道一句:爸妈,我想你了。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最国事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