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看,《京华时报》关停风波只是一朵小浪花
2016/10/18 传媒1号

    

     传媒1号原创文章,转载需在文首标明作者及出处。

     关停并转亏损的纸媒,虽然对年纪大的媒体人,也许会难受一点,但对年轻媒体人,实际上是更早适应市场变化的推动力。而对国有媒体机构而言,减负之后,轻装上阵,也有利于更好地发展融媒体和向新媒体转型。

     《京华时报》并入《北京晨报》的消息,已基本坐实。很多老《京华时报》人表示不甘心、无奈、悲愤,更多媒体人在抒发唇亡齿寒的感慨。然而,比情绪更有价值的,是冷静分析市场、环境的方法和心态。

     《京华时报》的即将消逝,也许有种种特殊原因,但其中最根本的,还是媒体变革潮流的推动。这种时代潮流的步伐,不会因为媒体人的离愁别绪,而有丝毫减缓。

     《京华时报》不是北京都市报市场第一块倒掉的多米诺骨牌,很可能也不会是最后一块。毕竟,这场媒体革命,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还是进行时。15年历史的《京华时报》即将被淘汰,更多历史或长或短的媒体,离被市场淘汰的时刻也不远了。

     但是,今天我们为《京华时报》悲痛不已,多年后看,也许会觉得,这只不过是媒体发展洪流中的一小朵浪花而已。

     北京报业市场竞争激烈而残酷

     目前,北京报业市场上,主流的都市报还剩下6家,分别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社旗下的《北京青年报》(共青团北京市委机关报)和《法制晚报》,以及《新京报》和《京华时报》。

     熟悉媒体情况的媒体人都知道,《新京报》和《京华时报》因为办报主体特殊的原因,过去一直风波不断。最终在2011年9月,双双划归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主办。客观地说,目前这6家都市报,都属于北京市主管,北京市有权决定其生死。

     这6家都市报,曾有过优秀的表现,老牌的《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和新生代的《新京报》《京华时报》,都是国内报业市场的著名品牌。正因为优质报纸多,北京都市报市场一直是全国报业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

     先看和一线城市比较。上海和北京人口差不多,但过去都市报巅峰时期,主流的都市报只有《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东方早报》4家。另一个媒体重镇广州,《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三大报地位不可撼动,至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信息时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快报》,与前三者相比,要弱不少,加起来也不过5家报纸主打本地都市人群。

     但北京除了前述还存活的6家外,至少《华夏时报》《北京娱乐信报》《竞报》都曾染指都市报市场,但最终均被淘汰或挤走。

     据媒体此前报道,2005年11月18日,《华夏时报》全面改扩版,全力打造面向北京城区主流人群的新型城市报。然而CBD社区报的概念没能创造奇迹,在都市报的大框架内几经周折后,2007年7月《华夏时报》彻底变身成为全国发行的财经类周报。

     《北京娱乐信报》也曾是面向都市发展人群的,突出娱乐特色的综合性日报。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2007年11月27日由都市报转型为地铁报。

     《竞报》由北京日报社、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北京青年报社强强联手打造,2004年12月28日面世。它试图借奥运东风,主打都市年轻人群,但折腾10年后,已于2014年4月25日起休刊。

     《京华时报》和《新京报》作为外来的“和尚”,为了在北京市场站稳脚跟,曾经非常拼命,也下了不少血本。五六年前,相信很多市民,都在地铁口看到过订阅两报送油送物的宣传。笔者至今还保留着2008年奥运期间,5毛钱买一份《新京报》,送的一个精美马克杯。

     北京报业市场不仅报纸多、竞争激烈,广告市场也并不如想象的大。新京报社社长戴自更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慧聪公司的调查显示,北京的广告客户是广州的8倍,报业广告额却与广州相当。”所以,在北京报业市场存活,并不容易,尤其是对自力更生的都市报而言。

     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京华时报》最近几年经营情况并不理想,陷入较大困难,甚至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因此被北京市委宣传部列作改革目标。虽然,如某些老京华时报人所分析,《京华时报》走到今天这种情况,有很多是外部原因,但结果总是比原因更有说服力,何况还有情况类似的《新京报》做参照。

     都市报淘汰风暴应该更猛烈一点

     十几年前,市场红火时期,《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这类优质都市报,可谓日进斗金,年利润上亿元甚至数亿元很常见。为了占领更多细分市场,尤其是为集团第一子报建立护城河,第二都市报应运而生。不仅北京媒体这么做,全国报业都是如此。这就是报业市场典型的第二都市报现象。

     然而,大树底下的新苗,要获得发展空间并不容易。这么多年下来,真正能够自力更生的第二都市报少之又少,很多都需要集团输血,才能弥补亏损,勉强维持生存。过去,报业集团现金流充沛,利润高,每年补贴几百万、一千万尚且问题不大,现在很多报业集团都陷入亏损,或利润有限,已无力再持续输血了。

     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为了减负,首先就关闭了《新闻晚报》。正是因为原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创刊 于1999年的这份第二都市报,相比第一都市报《新闻晨报》,始终没能发展起来。而与合并前原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新民晚报》比,牌子不够硬,经营更是赶不上;与同为第二都市报的《东方早报》比,口碑又不够好。

     过渡几年后,在澎湃、界面、上海观察等新媒体取得较大发展的基础上,前不久又传出《东方早报》即将在2016年底停刊。同样原因是,相比《新闻晚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作为第二子报,不仅地位低,而且始终难以挣钱,属于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所说的应该坚决扔掉的“坛坛罐罐”。

     《东方早报》因为这些年品质较为过硬,口碑相当不错,尚且即将被关停,那些在市场上已经存在感越来越弱的第二都市报甚至第一都市报,是不是离被淘汰不远了呢?

     中国的报业市场,产能过剩的问题,因为受众信息接收习惯的改变,已经越来越严重了,但是为什么在市场经济中常见的淘汰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这主要是媒体性质特殊、维稳思维等原因造成的,也跟媒体集团离被逼到绝境还有一步之遥有关系。正如媒体批判的,给“僵尸企业”输血是一种愚蠢行为,那么不顾一切给亏损的都市报输血,是不是也是一样的性质呢?

     某西部省级报业集团主办的都市报,因为竞争不过同城的都市报,据说创刊以来,集团已至少补贴上亿元人民币,成为一大累赘。过去,因为保持竞争格局需要,这样的都市报关不掉,但在不远的将来,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摸索出合适路子后,相信主管部门一定会放开这类“僵尸媒体”关停并转的口子。

     一个必须提醒注意的问题是,关停并转亏损的纸媒,虽然对年纪大的媒体人,也许会难受一点,但对年轻媒体人,实际上是更早适应市场变化的推动力。而对国有媒体机构而言,减负之后,轻装上阵,也有利于更好地发展融媒体和向新媒体转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