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北京卫视《红军不怕远征难》总导演吕军——听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中年揭秘幕后
2016/10/21 传媒1号

    

    

     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总制片人、《红军不怕远征难》总制片人、总导演——吕军

     他被誉为电视界有情怀的“黑帮”老大,年轻时长发披肩,一把吉他摇滚闯天涯;如今人到中年,长发变板寸,模糊了标榜个性的外型,却在纪录片作品中将不甘平庸的摇滚精神贯彻得更加深沉醇熟。他深耕电视行当多年,用电影的手法做电视,创办全国第一人文纪实品牌《档案》栏目,引领电视纪实节目原创模式先河,多年被模仿,而始终未被超越。近年来他更是带领一帮年轻人,在北京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奉献了《伟大的抗美援朝》、《伟大的敌后抗战》、《伟大的贡献》、《西藏》、《解放——人民的选择》等名声大震的纪录片,以青春视角解读重大历史题材,真实走心,好看动情,视觉系与穿越系齐飞,每次都有精湛的创新突破,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拥趸。

     现在,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吕军和他的团队再一次不走寻常路,历时整整一年翻山越岭过草地,用重走长征路的方式去探寻极致的纪录片创作,最终完成了一部“以青春祭奠青春,以长征铭记长征”的电影级纪录大片《红军不怕远征难》 该片于10月17日起每晚19:30在北京卫视播出,引发社会热烈反响,成为全年龄段、全媒体追看关注的电视大事件。为何一部纪录片能有这样的魅力,近日传媒1号独家专访北京卫视《档案》制片人、《红军不怕远征难》总导演吕军, 听这位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中年,讲述这部电视大片背后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电视人怎可畏惧拍摄难?吕军从一开始就坚持每一段场景,每一个镜头,每一句用语全部原创,摄制团队历时一年,以长征精神为引力,以电视人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沿着英雄的脚步,重走长征路,揭秘长征途中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将刻画的重点放在怀揣着革命理想信念与青春热血沸腾的年轻人身上,力图从更加贴近当代年轻人心理的角度,展现一个他们不曾了解过的长征。

    

     电视人追寻长征精神,重走长征路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查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这是毛泽东在长征结束后说出的一段气壮山河的话,这段话让吕军深有所思,作为一名电视人如何用自己的思想、感悟、语言、镜头、视觉重新发现,生动讲述这段平凡中非凡的长征故事成为一项新任务。

     由于长征的历史几乎没有被纪录在真实的影像中,稀缺的照片和不到两分钟的视频只能成为追本溯源的佐证,而多年来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并不能满足纪录片以真实准确为标准的影像呈现。

    

     一年前的10月17日,吕军和他的摄制团队来到了红军长征的始发地江西于都,当踏上当年红军的足迹时,如果没有亲历,用再好的语言,再炫的镜头都不足以诠释长征,唯有天地之间,日月星辰见证了这段常人难以想象的非凡壮举,大自然没有回放的功能,但是有记忆感的,吕军相信天地人的感应会给他带来深刻的灵感,他和他的团队为了发掘新鲜的素材,从心理层面向红军精神一步一步亲近,开始重走长征路,无论多么辛苦艰难,借力无形的苍穹之眼用有形的镜头纪录,将心比心,用年轻战士崇高的信念与无畏的勇气武装摄制团队誓将拍摄进行到底。

     80年前,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86000多人,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14至18岁的战士占到了队伍的四成,他们是革命理想最年轻的捍卫者,也是红色政权最青春的建设者。

     80年后,一批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做电视的年轻人,沿着他们当年走过的路,开始了另一次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试图用年轻人的脚步去追寻长征路上年轻人的精神气概,从而影响到现在的年轻人,因为同龄的人他们更有共同的语言和共鸣,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的价值取向。

     “在调研中我发现年轻将领的名字后面都标有年岁,有些20岁、25岁他们都已经是部队的团长、师长,太让我震惊了,我们现在20多岁年轻人干什么,可能天天玩游戏,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那时候年轻人都已经在做一件改变国家的事情了,我们这部纪录片就要把焦点聚焦在年轻人身上,他也许是没有名字无名的英雄,”吕军说。

     据吕军介绍,《红军不怕远征难》导演组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从江西于都出发,途经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区,翻越都庞岭、老山界、娄山关、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渡过潇水、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穿越松潘大草地,祭扫了一百多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无名烈士墓,采访了两百多位长征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有太多太多的震撼故事让主创团队的每一个人经历着心灵的洗礼。

     “在寻访期间,在湘江凤凰嘴渡口,我们找到一个90多岁的老爷爷,当年红军在这里过湘江遭到敌机的轰炸,八万六千多人过湘江只剩下三万多人,这位老人是现在唯一健在的亲历者,当时的他只有11岁。据这位老爷爷回忆,当时红军战士的尸体浮在江面上,湘江的江水是红色的,老人讲起这一段话声音都是颤抖的,当战争结束以后所有村民自发出钱把红军战士的尸体打捞起来掩埋了,当我们提出能带我们去看看战士埋在哪里让我们纪念一下时,这位老爷爷说,你看到江边有一个柏油马路,我们走在柏油马路上面,下面都是他们的遗骸,这条路都是他们的遗骸铺成的,我们所有编导坐在江边很久没有说话,很多编导都已经哭了,我想编导肯定有很多话想说,这些话都是发自内心的话。”

    

     《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部纪录片倾注了主创团队的满腔热血,导演组加上群众演员一共有180多人的摄制团队,拍了整整一年,历经四季寒暑冷暖,唯有不忘初心,吕军说,这些日子,基本上消失在朋友圈,可以用很多形容词形容这次做项目的不容易,确实唯独没有资格说到苦这个字,相比80年前红军长征的苦,我们太不值一提。

     横断山,路难行,80年前比我们年纪小的红军战士,他们面临的是枪林弹雨,是敌人的围追堵截、是饥寒交迫、物质的极度匮乏,还有大自然的恶劣天气的重重考验。我们在丰衣足食情况下沿着他们这条路去寻找他们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我不想说我们这一路到底走了多远,走过多少河,爬过多少山,最重要我们这一路到底找到多少故事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这个片子特性是在真实发生故事的实地进行拍摄,我们在重走长征的路上,碰到与红军长征有关的人,听他们说红军长征的故事,深深震撼我们内心,我们把我们感受如何通过片子传达给观众,就是把我们找到的故事要讲得真实有血有肉有温度,因为我们要表现的东西都在故事里面。”

     一路上的艰辛,同样发生在摄制组身上,吕军说,既然选择了这条拍摄之路,就要坚持到底,首先身体要承受一年四季的变化,一路上拍摄,吃住行都是比较困难的,这次拍摄不同以往是用电影级的手法真实复现很多经典战争场景。

    

     吕军回忆起一幕幕拍摄的场景历历在目,在拍大渡河时,我们用的是武警战士,在一个深山里面,找了一个比较险的悬崖拍摄红军战士奔跑的场景,当时在晚上下很大的雨,地面基本上全是三角形的石头,红军战士在奔跑过程中从悬崖上滚落到五六米高度的地方,在防护措施不是太多的情况下,当时为了做到效果最佳,摄影机也是离得比较近,在下面等着他滚落下来倒下的那一刻,摄影机离得太近,抽出来慢了一秒钟,这位武警战士的脑袋磕到显示器上了,当时就流血了,那时在深山的夜间,一路没有灯,下海拔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到医院,路上的困难可想而知,此外,在拍摄第一场爆破戏的时候,当时为了尽量保护环境不想把地貌改变的太厉害,地面没有处理太干净,有很多石头,爆破时有一位演员被爆起来五六米高的石头砸到他的腰间,他趴在那里忍住疼痛没有动,坚持拍完,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受伤了。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很多,摄制组克服一切艰难,以长征的精神作为继续拍下去的驱动力。

     以青春之名,讲述同龄人的故事,感染同龄人,在将近一年的调研与拍摄中,《档案》拍摄团队重塑着八十年前一群同龄人的故事。10岁的刘福昌、17岁的郑金煜、19岁的石长阶、22岁的邓诗方,这些你可能从未听说过的名字成为这部纪录片的绝对主人公,为总共九集长达540分钟的纪录片灌注进青春的理想、朝气、无畏和质朴。

    

     电影级拍摄手法构建纪录片新样态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谁见证着长征路上发生的一点一滴?是谁目睹着青春的容颜在艰难险阻中无所畏惧?在吕军看来,亲历长征的人早已远去,这段可歌可泣的往事唯有天地可鉴,在拍摄途中,他常常一个人深望着当年红军走过的每一寸山川草地,仰望着天地星辰,80年前,一幕幕真实的现场仿佛得到大自然的加持不断涌现,从拍摄第一天开始,吕军强烈希望在《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部巨制中构建一个与长征历史相吻合的“天地人”视觉系统,力争原创还原历史影像。

     “我们在拍摄之前跟大家统一思想,也是我们在感受,当我们在一个山顶上,河边看到这些场景的时候,在想80年前的英雄逝去了,但是这些山河依然存在。他们的英雄历史只有大地和天是唯一见证者,在这个片子里面融入了这些元素。”

    

     《红军不怕远征难》以历史记载和亲历者回忆录为真实准绳,希望突破对长征历史艺术创作的视觉惯性,采用电影化的拍摄手法,选取长征出发、湘江战役、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经典场景,全外景再现红军波澜壮阔的长征历程。

     从内容上,该纪录片每集选取普通红军战士最具震撼度、极致度和情感共鸣度的故事进行实景讲述,通过故事细节诠释长征的精神内核;从形式上,节目采取双讲述人的方式,两位讲述人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更是历史的参与者和体验者。除此之外,该片使用多时空的叙事结构,打通历史和现实,抚今追昔,用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最大可能地拉近观众和历史的距离,带领观众走近历史。

     “这部纪录片,我们主题有创新,立意有创新,故事情感是新的,在拍之前我们雄心勃勃,一定要拍一个能够重塑新的红军历史影像,最重要是真实性和准确性,实际上我们大部分还是达到了这个诉求,拍了很多真实的情景再现,我们拍这个片子时间投入,创意投入是照着精品做的,我希望这个片子都是我们自己拍的,符合我们内容、情感、风格和情绪的拍摄。”

    

     《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延续《档案》风格,通过档案揭秘与影像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了一种突破传统的“非虚构”创作。吕军指出,揭秘封尘已久的档案是主线,而真实的故事,是《档案》的延伸。 摄制组通过实地调研发掘出了100多份从未或较少被关注到的史料档案。 比如找到了在1934年湘江之役前,红五军团团长董振堂和政委刘伯承手写給红34师的一份作战命令,命令他们要作为后卫力量掩护全军过江。此外还有一些档案是饱蘸情感的历史见证,19岁的红军战士石长阶在长征前夕写給父母,却没有寄出的四封家书;红军战士为了向一户藏民家庭购买青稞充饥,插在田地里的一块刻着借据的木牌等故事。

    

     在美与真实之间,吕军和他的团队选择真实,拍摄用最真实的场景还原历史,尤其是雪山和草地,有技术人员建议用三维手段完全可以在摄影棚完成,但是吕军选择在海拔5000米的雪山拍摄,草地选择在四川,这是红军真正走过一片草地,为什么选择在那里?是因为80年前红军走过这片草地是最独一无二的草地。在美与真实之间我们选择就是真实,因为我们拍的是纪录片。

    

     “长征之所以被称为历史的奇迹,并不是因为走了多远路、牺牲了多少生命,而是这支队伍走过长征之后创造了新中国,所以这就是80年后我们要再次回望这段历史,制作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所在,我们需要铭记长征精神,我们还希望这种精神通过电视纪录片让更多的年轻人去感知,我们重走长征路,不但为了80年前付出生命和青春的无名英雄,也是为了我们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因为今年纪念80周年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更多是让大家知道,我们曾经有这种精神,我们依然用这种精神做好现在的长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吕军说。

     北京卫视《红军不怕远征难》用掷地有声的史料构建出轮廓立体、面目清晰的历史格局,又用饱含温度的笔触还原血肉丰满的人物,让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视角回归普通人,为平凡者树碑,用细节来说话,成为这部纪录片触动人心的关键。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