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来了》看真人秀如何颠覆文化类节目?
2017/10/14 传媒1号

    

     这几日,回到闽南老家。

     昨晚,《我们来了》播出方罢,嫂子的微信便来了。她说,你看了这期的《我们来了》么?这期节目是在咱们闽南的东山拍摄的,要不要一起去感受一下东山的风土人情?

     她在厦门,我在泉州,东山在漳州,厦泉漳构成了福建省的闽南地带。嫂子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观众,她的安利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一档真人秀,是可以如此真实、迅速、立竿见影地号召起普通人亲身加入文化体验。

     这不禁让我产生了一个粗浅的好奇,是否真人秀是文化类最有号召力的载体?

     1、真人秀让文化复活了情境

     前些时日,一连与几个做文化类节目颇有经验的导演对谈。谈话中,我都会抛出一个好奇,您是否觉得未来文化类节目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总结了各位导演的经验,我大致得到了一个结论:在中国观众文化素质、审美品味逐年提高的当下,文化类节目有越来越大的市场是大势所趋。但,需要我们放开思维的是,文化类节目并不局限于诗词歌赋、益智问答,它能有不同的外化、多样的嫁接、各式的创新,所谓“文化类节目”的“文化”更应该是一种精神内核,有情怀的、有沉淀的、有思想的,而借由不同的外化,文化类节目才得以百花齐放,枝繁叶茂。而其中,真人秀就是文化类节目呈现的形式之一。

     目前,文化类节目的主流与局限都是一致的。我们在演播室里竞技文史知识的丰富,诵读千古篇章的豪情,美则美矣,仍有缺憾。虽然,我们通过绚丽的舞台,通过短片的切入,通过魔术、音乐、舞蹈各种各样的形式去充实,仍然觉得,似乎少了一点什么。

    

     因为,演播室里的“文化”,是被高度提纯的。它们被凝练成了简洁的语言、凝练的思想、齐整的知识点,拥有形式美与信息量的同时,失却了生活土壤的温度、人文环境的浸蕴,于是,少了文化中那一点点最迷人的烟火气。

     我猜想,如果有一档文化节目,即使念尽了关于东山相关的所有诗词歌赋也未必能激起我嫂子周末东山游的意趣,而《我们来了》却让她兴致高涨,为什么呢?因为真人秀里的关于文化的信息量,是表露在每一个细节,充盈在每一处视听的:

    

     插曲里的《爱拼才会赢》是闽南文化,“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首首发于1988年的歌,至今传唱不休,正式因为它道出了闽南人敢想敢拼敢干敢闯的劲儿;

     汪涵模仿的闽南口音、乡里乡亲的闽南口音、帆船教练的闽南口音是闽南文化,闽南富庶、安土重迁,二十年前连小学教育都用方言,于是闽南口音成了一代茶余饭后的消遣,然而如今的闽南小辈已口音纯正,二十年的流变其实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写照;

    

     沿海的古厝是闽南文化,家家户户自盖住宅,却像极了有一种集体式的默契,无论是大全景看去抑或亲身走入期间,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闽南情调;海上的渔排是闽南文化,在海上船连着船,排接着排,竟然构建了一个漂浮在海上的“村庄”。

     室内文化类节目的文化都在文字里、都在语言里,而户外文化类节目的文化可能在音乐里,可能在口音里,可能在建筑里,可能在老乡的肤色里,可能在人们一日三餐里,这样的文化,才是可视、可听、可感、可亲的,真实而亲切。

     2、真人秀让文化面面俱到

     多年前,有个前辈分享了一个观点。说,与其说真人秀是一种电视类型,不如说是一种拍摄手段——真人秀是一种真实、全方位、近距离、以人物为中心的拍摄手段。

     这也是为什么真人秀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它的内容是可以兼容并包的。而这一点,恰恰是文化最需要的。

     文化,恐怕是这世界上最“大”的词汇之一了,最烟火气的一种解释,它是地区人类衣、食、住、行各个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

     我们恐怕很难在一档室内的文化类节目看到如此烟火气的文化要素的呈现,然而,在《我们来了》这样一档文化类真人秀中,衣、食、住、行所有的文化要素,都被如此和谐地融会贯通装入其中:

     衣,每期《我们来了》开场女嘉宾出场的服装都十分用心与讲究,都因地制宜地展现最能体现女性美感的衣着,本期来到了福建闽南沿海之地,在着以最与海滨相得益彰的长裙出场;

     食,每期《我们来了》也几乎都将当地的饮食文化变为任务结合其中,在闽南的饮食解构中,海产海鲜是最为重要也特色的一块,于是本期的任务就是让女嘉宾们来到东山渔场,穿梭于渔排之间,捕鱼、选蟹、挑皮皮虾;

     住,建筑是地方文化的最显眼的名片,随着快综艺到慢综艺的转变,随着综艺对现实的影响,甚至《我们来了》嘉宾所住宿的民宿,都成为了普通人争相旅居的所在。本期《我们来了》嘉宾们所住的民宿,是由一桩小学改建而成的,楼下有文风熏陶,楼上有凉风习习;

    

     行,来到了海滨城市,自然需要学习的就是在海上的运动方式。本期的第一个大任务,就是让嘉宾们跟着国家帆船帆板队的教练与冠军们,学习如何玩帆船,随后进行两队的比赛。为什么文化在真人秀的接受度高?就比如帆船,如果在一档知识竞答类节目中,执行帆船的要点可以简单凝练成:第一、推舵,第二、上弦,第三、回舵,第四、舵獠交换,这样的十字真言,然而在真人秀的视角下,你看到了宋茜对于心理障碍的超越,看到了汪涵在翻船时的冷静应对,看到了所有人又害怕又坚持的勇敢。

    

     也许,从另一个维度来说,对于本季的《我们来了》乃至下一季而言,或许只有在衣、食、住、行上都能有特色文化魅力的城市,才能“引诱”我们来了。

     3、真人秀让文化形式多样

     真人秀对文化类的兼容并包,还体现在形式上。

     在国内主流的文化类节目中,表现文化的形式是稍显单一的,或者问答,或者演讲,或者朗读,或者访谈,再或者将以上的其中二者进行结合。这样的形式有利有弊,利在于对题材能进行深度的挖掘,弊在于模式过于稳定,缺了灵动,欠了意外,久而久之容易审美疲劳。

     而你在《我们来了》中,却能看到非常多样化的文化类节目的表现形式:

     你会看到问答的形式——在西安特辑中,节目组的设定便是让嘉宾们在西安古城墙上进行知识问答,所问题目无一不是与西安、与城墙相关,这样的问答形式,难道不比演播室中更加应时应景?

     你会看到做任务的形式——在本期节目中,第二个任务便是让嘉宾们寻访渔排,与渔民们一起游戏互动,辨识公母螃蟹,辨识红心皮皮虾,这样在任务中的所得,难道不比纸上谈兵来得实在得多?

     你会看到朗读的形式——本期节目的收尾,夜已深,应景于海风中的阳台,应景于疲惫一天的嘉宾状态,于是节目组在一天的末尾设置了诗歌朗读的环节,泰戈尔的《在海岸》与此情此景如此贴合,而关之琳字正腔圆的英式口语衬托着美人更具光芒。福建,出了诸多文人与诗人,冰心、舒婷、林徽因、林语堂…在这样的诗歌之乡,在这样的海风徐徐,在这样的美人如斯的天幕之下,难道不是比聚光灯下更适宜诗歌的所在?

    

     每种文化的呈现形式,不尽然通数出现在每一期节目中。根据每一个文化之地的各自属性,适宜地使用,适宜地增删,适宜地表现,这样,方能最淋漓尽致地展现该地的文化之美。

     结语

     即使做文化的人,也是有明显的分野。

     有的人倾向做精英文化,高处不胜寒中三两知己足以;有些人倾向做大众文化,将知识、智慧、理想、情怀,没有门槛、没有界限、没有姿态地与普通人平视。

     用真人秀来做文化类节目,正是后者。就像《我们来了》,它显然让文化走进了普通人家。比如就在我家,这个周末,我与嫂子与小侄女,便要一起前往东山,亲身感受一场节目中或许与我们略有差异的、另一番水土的闽南文化。

    

    

     推送列表

     【头条】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跨界喜剧王》第二季 践行喜剧美学 讲述时代故事

     【二条】关晓彤没看过《还珠》不认识苏叔,有问题吗?

     【三条】从《我们来了》看真人秀如何颠覆文化类节目?

     【四条】1号招聘 | 传媒1号 凤凰网财经 人民网河北频道《Vista看天下》杂志时政组 北青社区报大兴版《中国经济周刊》

     推荐阅读

     ▲粉丝的反噬与“不能承受的偶像之轻”

     ▲编播策略会成为视频网站付费会员制竞争的新战场吗?

     ▲ “史上最差评分电影”究竟是如何激怒了公众?

     ▲前方路不通,脱口秀该怎么绕道?

     ▲依靠综艺起家的浙江卫视,在2018年或许需要改变了

     ▲2017,社会“非媒体”机构传媒人才需求10大趋势 ——180家非媒体机构招聘信息词频分析数据报告

     ▲从烫手山芋到香饽饽,接下来会是 “慢综艺”的天下吗?

     ▲传媒学子,这里有大师姐给你的一封信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

     ▲慢综艺的下一站,牵手地产?

     ▲电视台要靠电视生存?早揭不开锅了!

     ▲报纸休刊请别哭,这对记者其实是好事

     ▲视频网站暑期档盘点:这块娱乐乌托邦,还能存在多久?

     ▲电视平台暑期档小结:凛冬将至

     ▲从秀流量到拼演技,尬吹“演技”的四种方法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